在广西和湖南之间有一座山脉,叫作都庞岭,它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将广西东北部与湖南隔开,只在广西恭城和湖南江永之间留下一个孔道——这便是闻名遐迩的龙虎关。龙虎关,得名于关南的龙头岭和关北的虎头岭,两岭南北对峙,形成龙争虎斗之势。
龙虎关位于恭城瑶族自治县东北35.5公里处的龙虎乡,是五岭之一都庞岭山脉中的一处关口,是镇守湘桂粤三省边界、攻退灵活的军事关隘,是湘桂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于龙虎关位于湖南江永与广西恭城交界之地,因而关南属于广西,关北属于湖南。发源于江永县境内的桃水河穿龙虎关西流,几经曲折回环,注入珠江。桃水河流经龙虎关的2000多米河道,水流湍急,礁石嶙峋,旋涡密布,加之两岸石峰突兀交错,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龙虎关历史悠久,西汉时称谢沐关,宋时称荆峡镇,后又改称为镇峡关、桂门关、厉门。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设镇峡寨巡检司戍守该地,明崇祯末年改名龙虎关。民国二十年(1931年),恭城县民团副司令吴锦源奉命驻防龙虎关,在距龙虎关东北1公里的狮子岭和塞水岭之岭顶,各建立碉堡一座,在两岭北面脚下峡口处,建立关门一座,并亲笔题名“桂门关”于门端,以此为湘桂边界。龙虎关前的一副对联“小梧州荆峡镇住,大门户龙虎关立”,生动地道出了龙虎关作为桂北大门户的地位。
龙虎关关口两侧高山林立,形成峡谷,关上建起上尖下圆的石砌烽堠,如遇兵、匪袭击,则点燃烽火,狼烟冲天,远处可见,以作为警报,各地守军相互策应。西汉时龙虎关曾有驻兵设防。明代副总兵曹志建领兵3万人据守此关。清代初期,清军与大西农民军将领李定国的部队在这里发生战争。日本侵略军南移及国民党军败退均由此过境。广西的关隘除了陆路关隘,还有水路关隘,如大藤峡。
恭城龙虎关(www.xing528.com)
大藤峡位于桂平城区西北约8公里处的黔江下游,是广西境内最大、最长的峡谷,上至横石矶(即红石滩),下至驽滩,全长40公里,是柳州至梧州的水路交通咽喉,峡中河道曲折,江流湍急,危岩奇突,滩险密布,暗礁四伏,地势极为险要。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放舟大藤峡,他在游记中写横石矶“有石自江右山麓横突江中,急流倒涌,遂极满澒洞之势”,“两岸山势高耸,独冠诸峰,时有山峰悬峙”,记述了大藤峡雄伟壮观的景象。大藤峡由于山高水急,古往今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著名的明代大藤峡农民起义就爆发在这里。
传说此地古时有大藤如斗,横跨江面,昼沉夜浮,供人攀附渡江,因而得名“大藤峡”。后曾改名为断藤峡、永通峡(在崖壁上刻有明代时的题字“敕赐永通峡”)。1974年春,毛泽东同志细询了大藤峡情况,并亲笔写下“大藤峡”三字。
由于大藤峡的独特地形优势,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建设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工程坝址位于珠江流域黔江河段大藤峡峡谷出口(即广西桂平市南木镇弩滩村),距离桂平黔江大桥约6.6公里。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是珠江流域防洪控制性枢纽工程,是珠江—西江经济带和“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也是粤桂合作、桂澳合作的重大工程,被喻为珠江上的“三峡工程”。该工程建成后,西江船舶通航吨级规模将由当前300吨级提高至3000吨级,年均货运量由当前的1300万吨提高至5400万吨,成为西江亿吨黄金水道的关键节点。电站装机容量160万千瓦,年发电量61.3亿千瓦·时。水库渠化279公里航道,规划灌溉面积9.11万公顷,并改善农村147.6万人的生活用水条件。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