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西地名文化:揭秘花山真实身份

广西地名文化:揭秘花山真实身份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花山”来源于壮语“岜莱”。“岜”字在壮语中的原意为石山,而“莱”字在壮语中的原意为麻(脸)、花纹,“岜莱”意为“画花了的山”。在左江花山岩画附近,连绵几十公里,村庄的名字中最常见的字是“岜”,如“岜耀”“岜栾”“岜连”“岜荷”等。可见左江花山岩画已经成为广西重要的文化符号。左江花山岩画于1988年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西地名文化:揭秘花山真实身份

“在壮族的母语里/我们叫你岜莱/跟花草无关/其实叫花山也很美/仿佛满山的野花/香到天外/……/岜莱花山/花山岜莱/木棉花开着风吹着百鸟在飞/时光其实不是水/是你额上深深的凝眉。”

这是壮族诗人石才夫热情讴歌花山的一首小诗,诗中提到的花山,就是举世闻名又神秘莫测的左江花山岩画所在地。

“花山”来源于壮语“岜莱”。“岜”字在壮语中的原意为石山,而“莱”字在壮语中的原意为麻(脸)、花纹,“岜莱”意为“画花了的山”。在左江花山岩画附近,连绵几十公里,村庄的名字中最常见的字是“岜”,如“岜耀”“岜栾”“岜连”“岜荷”等。

有意思的是,《广西日报》的副刊叫《花山》,《广西民族报》的副刊叫《岜莱》。《广西民族报》副刊曾发表过一首散文诗《岜莱·花山颂》,这首散文诗开篇就说:“这是什么地方,壮人叫岜莱,汉人叫花山。”《广西民族报》还曾专门开设《岜莱诗会》专栏,举办采风、诗会等系列活动。可见左江花山岩画已经成为广西重要的文化符号。

左江花山岩画主要分布在广西崇左市境内左江及其支流明江两岸200多公里的悬崖绝壁上。其中,以宁明县耀达花山和龙州县棉江花山的岩画规模最大、图像最多、场面最为壮观。左江花山岩画共有89个岩画点,189处300组5258个图像,是亚洲东南部区域内规模最大、图像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的涂绘类赭红色岩画群。

左江花山岩画风格古朴,画法统一采用单一色块平涂法,只有外部轮廓,没有细部描绘。岩画画面一律为赭红色的人像或物像。岩画的图像元素有3类,分别是人物、动物和器物。以人像最多。同样是人像,大小差异也悬殊,最大的人像高达3米,小的不到30厘米高。人像轮廓有正身、有侧身。正身人像双臂向两侧曲肘上举,双腿弯曲半蹲,形如青蛙;侧身人像双臂上举,屈膝半蹲,作跳跃状。动物图像有鸟、兽等,最主要是狗。器物图像主要有刀、剑、铜鼓、铜羊角钮钟等。在众多图像中,最具代表性的组合是:一个高大魁梧、身佩刀剑的正身人像居中,脚下有狗,身旁有铜鼓,四周环绕着许多动作高度一致的侧身人像,似乎是在向正身人像拜祭。有专家推测,中间这个正身人像应该是部落首领,周围的侧身人像则是围绕首领欢呼的人群,画面表现的可能是一场庄严又欢快的祭祀活动。画面距江面的高度也不一样,距江面最高的约120米,最低的12米。这些赭红色岩画群与其所在山崖、所临河流、对面台地及其景观格局共同建构出了神秘而震撼的骆越文化景观。(www.xing528.com)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

左江花山岩画是壮族先民骆越人在左江流域的大江转弯处或陆地的陡峭崖壁上绘制的岩画艺术杰作,记录了2000多年前的祭祀活动场景,反映了骆越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发展面貌。骆越先民以特有的民族智慧和创造才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造出了异彩纷呈、风格独特、富有特色的以“岜莱”为代表的图形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璀璨多姿的纹样文化宝库。这些图形作品手法写实、笔法刚劲、风格粗犷,体现了骆越先民杰出的艺术创造才能。专家推测左江花山岩画绘画年代为战国至东汉时期。

左江花山岩画于1988年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经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中国岩画类世界遗产的空白。

左江花山岩画如此雄奇和神秘,不断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学者和游客前来考察研究和探奇览胜。

左江花山岩画局部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