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东接广东,南临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国大西南进出口的重要通道。广西境内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广西物产资源丰富,有甘蔗、橡胶、剑麻、烤烟、香蕉、八角等经济作物,有锡、锰、磷、黏土等矿产资源。广西内河航运便利,西江水系在广西境内的通航河段遍及大部分市县,并可上溯至云南、贵州二省。另外,广西还有南流江、钦江等50条通航的独流入海河流。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统一岭南,设桂林、南海、象三郡,现在的广西大部分地区属于桂林郡和象郡。秦末汉初,赵佗于西汉高祖三年(前204年)成立南越国,今广东、广西(简称“两广”)同属南越国。汉武帝平定南越后,于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将岭南重新划分为9个郡,包括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四郡和今属海南岛的珠崖、儋耳二郡,以及今属越南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现在的广西分属郁林、苍梧、合浦三郡。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全国分设13个刺史部,就近监察各郡县。岭南九郡属交趾刺史部[东汉建安八年(203年)后改为交州],治所(政府驻地)先在羸(今越南顺城),后来迁移到苍梧郡广信县(今梧州市)。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交州治所再从苍梧广信迁移到广东番禺。三国吴永安七年(264年),从交州划出南海、苍梧、郁林、高凉四郡和合浦北部,另外设立广州。交州(主体在今越南北部)和广州由此分治。唐贞观元年(627年)全国分十道,现在的广西大部分与广东同属岭南道,两广视为一体的格局自此没有改变。
唐咸通三年(862年),分岭南道为东、西两道。今广西部分地域属岭南西道,治所在邕州;今广东部分地域属岭南东道,治所在广州。两广由此分治,广西作为单独政区雏形初现。
宋代设广南路。北宋至道三年(997年)改设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现在的广西大部分地区及雷州半岛、海南岛等地区为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或“广西”,治所在桂州(后改名为静江府,今桂林),广西因此得名。首次在文献中使用“广西”这个称谓的是宋人周去非,其所编写的《岭外代答》记载:“总广西二十五州,而边州十七。”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置广西等处行中书省,是广西建省之始。明代设广西承宣布政使司,清代设广西省,行政区域曾略有调整,但广西的称谓一直延续下来。
广西又称“八桂”,“八桂”这个名称又是从何而来的呢?(www.xing528.com)
据考证,“八桂”之称是从《山海经》中的“桂林八树,在番隅东”演变而来的。晋代郭璞注:“八树而成林,言其大也。”这里的“八”,按郭璞的解释,指多而大的意思,“八”用于泛指,而非实数。
历代文人吟咏多有“八桂”一词。最早出现“八桂”一词的诗句,是东晋孙绰《游天台山赋》中的“八桂森挺以凌霜”。其后,南梁沈约《齐司空柳世隆形状》中有“临姑苏而想八桂,登衡山而望九嶷”之句,南北朝庾信的诗中亦有“南中有八桂,繁华无四时”之句,等等。这些诗句中的“八桂”是否指现今广西,有待进一步考证。有专家认为,最早以“八桂”称广西的是南朝陈徐陵,其所撰写的《广州刺史欧阳危页德政碑》载有“八桂之土,蛮夷不实,九疑之阳,兵凶岁积”等内容。亦有专家认为,最早以“八桂”来描写现在的广西地理环境、风物特征的应该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他在唐长庆二年(822年)为出任桂管观察使的严谟送行时作诗《送桂州严大夫》,诗云:“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
广西喀斯特地貌景观
唐代以后,“八桂”逐渐成为广西的专称。如宋代杨万里为送友人移调桂林主持军政而赋诗《送赣守张子智左史进直敷文阁移帅八桂》,另《赠刘景明来访》载:“来从八桂三湘外,忆折双松十载前。”《大明一统志》载:“八桂,广西桂林府郡名。”这是首次在官府编修的书籍中以“八桂”来诠释行政区划名。明代以后,“八桂”成为指代广西的别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