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码头,再来到黄圃镇鳌山村的古祠堂附近的兴东上街,在路边就能看到不少独具岭南特色风格的古老建筑。这一片大概分布了200间青砖屋,其中有40多间至今保存完好。在这些古老的房屋之间偶尔会冒出一两栋新建筑,但依然能大致看出过去的格局。相邻的青砖屋之间有些窄巷子,屋子互相对齐,新建的民房也不例外,所以格局整齐。
穿过一排排的青砖屋,来到兴东上街15巷3号。这一间老旧斑驳的建筑就是传说中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蚝壳屋,占地面积有130多平方米。住在这里的村民向我介绍,在很久以前,黄圃镇四面环海,盛产蚝。当地居民吃完蚝之后,将蚝壳留下,用以建造房屋,因此居民住的屋大多都是用蚝壳堆砌。机智的村民用泥土、白醋、糯米饭、粗盐等均匀搅拌制成灰浆,与蚝壳一起砌墙,使墙体更加稳固。
以蚝壳筑墙的做法最早应源于南北朝。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江苏昆山王临亨奉命到广东查案,亲眼见到“广城多砌蚝壳为墙垣”,认为“园亭间用之亦颇雅”。清屈大钧在《广东新语》中记载:“以其(蚝)壳累墙,高至五六丈不仆。壳中一片莹滑而圆。是曰蚝光,以砌照壁。望之若鱼鳞然,雨洗益白……居人墙屋率以蚝壳为之,一望皓然。”可见,过去珠江三角洲沿海地区,从城镇到乡村,都大量使用蚝壳砌墙。据说,用这种材料构建的屋子冬暖夏凉,而且不积雨水、不怕虫蛀,很适合岭南的气候。
兴东上街的蚝壳屋,墙身和屋顶都保存完好,墙身厚约半米。绕到背面才发现,有一部分墙体已经塌了。屋内长满了杂草,屋后有一棵芭蕉树。经历百年风风雨雨的侵蚀,南北两侧和正面的泥墙都已经腐蚀被拆去。倒塌的外墙露出泛白的蚝壳,有些地方则长满了青苔。地面有掉落的蚝壳。(www.xing528.com)
蚝壳屋旁还有一间古老的泥墙屋。村民说,它建于乾隆年间,那时的房屋墙壁多用泥糊砌成,而泥糊则由泥土、蚬壳碎、糯米饭、粗盐、白醋等混合而成。现在还能从脱落了泥块的墙身以看到里面夹杂着的蚬壳碎。占地面积150平方米,老宅院里有一口小天井,还种着一棵果树和一些花草。这里曾经住过几代人,和古蚝屋一样属于一间祖屋。
这些屋子历经沧桑,满身斑驳,但仍然还可以看出绿树掩映、屋舍相连的旧时荣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