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一词,是20世纪80年代首先由一些欧洲国家提出来的。目前,“可持续发展”有多种不同的定义。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署第十五届会议发表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声明说:“可持续的发展系指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环境署理事会认为要达到可持续的发展,涉及国内合作及跨越国界的合作。可持续的发展意味着走向国家和国际的公平,包括按照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发展计划、轻重缓急及发展目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此外,可持续的发展意味着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从而导致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持续经济增长与发展,这对于环境管理也具有很大重要性。可持续的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再者,可持续的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某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
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参与不同于对一般活动的参与,与对环境保护的参与也有区别。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的参与更深刻、更广泛,它不仅包括人们积极参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关行动,更重要的是要求人们改变自己的思想,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去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布伦特兰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说:“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了子孙后代的需要、国家主权、国际公平、自然资源、生态抗压力、环境保护与发展结果等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对传统的单纯追求产量、产值增长的资源消耗型增长模式的一种否定。这一理论的核心是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同步进行,而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可持续发展问题已不再限于一种概念、一种思想、一种理论,而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一种原则、一种发展战略,成为人类发展的共同目标。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与逐步完善,人们对生态问题的认识也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人们终于认识到,生态问题不仅是大自然的问题,而首先是人的问题,是涉及人类现在与未来的重大问题,当代人类不能以牺牲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代价。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是为了履行国际义务,更重要的是根据我国特殊的国情和任务所做出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处于不发达阶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努力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在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面前,束手无策和无所作为的想法和做法是完全错误的,我们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我们应该从自己,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一些单位和个人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www.xing528.com)
湖南省长沙市望月二小注重环境教育。7年前,当消除“白色污染”这个话题在我国还没有被广泛提出并被高度重视时,望月二小就开始呼吁并去做这件事。学校坚持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还指导学生办起了《绿色天使报》。学校还组织了环保活动小组,每周开展一次活动。1998年,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500佳奖。
马永顺是新中国第一代伐木工人。早在建国初期就创造了全国手工伐木之最。他因伐树多而成为全国劳模。40年后,马永顺用自己的双手种上36000棵树,这正是被他砍掉的树的数量。因此,他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500佳奖。他还要带动全林区的人走上植树路,实现朱总理的“造福子孙,流芳百世”的理想。
一位外籍教师,坚持每天到泰山义务捡拾垃圾,清理卫生死角,在泰山传为佳话。1997年8月,一位芬兰妇女——林月(中国名)到泰山医学院任教。自1998年3月以来,她在坚持每天登山锻炼的同时,每次都随身带一个大塑料袋,义务捡拾垃圾,清理卫生死角。她说:“我们应该保护好泰山的环境。我不能告诉别人如何去做,但我愿为保护泰山的环境做一点事。”
1998年,北京10所中小学师生率先发出倡议书“少寄一张贺卡,多留一点绿色”。据估计,每制作4000张贺卡要用掉一棵大树的木材,光北京每年用去的贺卡就要消耗7500棵大树。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对“减卡救树”行动表示支持,广大学生表示赞成并热情参与。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全球环境恶化越来越成为人类生存与持续发展的现实威胁。随着人类对环境与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保护全球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正在不断高涨。教育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并提高人们处理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