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每个人来说,环境教育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它要求受教育者能够深刻地认识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具备形成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价值和观念。因此,在中小学应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使学生从小习得有关知识和技能,并逐步转化为态度和价值观。事实表明,在中小学进行环境教育不但是必需的而且是可行的。
早在1978年,在中共中央批准的《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的通知中指出:“普通中学和小学也要增加环境保护的教学内容。”此后,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中小学教材中,开始写进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不过那时主要集中在小学自然、中学地理、化学等几门学科中,相应增加了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
1983年,我国政府宣布把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这一政策的指引下,在我国中小学进行环境教育的工作得到很大发展。
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对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要求普通高中开设环境保护选修课,人民教育出版社为此编写了高级中学选修课教材《环境保护》,该教材于1994年出版。这本教材包括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知识,按专题方式编写,打破了以往单一学科教材的编写模式。《环境保护》教材的编写是对教材编写新方式的尝试。几年来该教材的使用情况表明,这本教材受到师生的肯定,这种编写方式也受到使用者的欢迎。1998年,该书编写者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又对该书进行了全面修订,充实了内容,出版了第二版。(www.xing528.com)
1991年,国家教委制定的《中小学加强中国近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中,要求在地理课中加强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国情教育。
1992年,颁布了义务教育各学科教学大纲,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和要求被明确而具体地写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并且注意到环境教育与德育和国情教育相结合,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内容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