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像教材“形象直观”被公认,但对形象思维问题却往往被忽略。传统的教育思想重视现成知识的传授,过分地强调了抽象思维的作用,把这种教育称为“左脑教育”一点也不过分。而人脑有左右两半球,忽视了形象思维就是忽视了发挥右脑作用,放弃了对右脑的教育。“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形象批判,只重视“左脑教育”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因此,必须针对性地提出“右脑教育”的命题。提倡“右脑教育”并不是否定“左脑教育”。我们知道:第一,人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形象直观有助于概念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抽象能力的发展;第二,形象思维也是理性思维的一种形式,形象思维凭借意象和形象进行,形象思维的发展,并不排斥抽象思维的发展;第三,利用形象刺激右脑使它与左脑协同工作,提高了大脑的工作效率,加快学习的进展。“右脑教育”加“左脑教育”,使左右脑功能协调发展,促进了知识的学习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再回到传媒的特性上来认识这一问题。从传媒的发展来看,媒体是人体的延伸。新媒体的出现使人的感官的平衡状态发生变化,一种感官加强了,其他感官就相对削弱了,这必然会造成心理上的影响。在原始部落时期,人的各种感觉是平衡的,在信息传播中,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一起用。在印刷媒体发明后,这种感官的平衡被打破,人们只能按印刷在纸上的文字一行一行地按顺序去阅读去思考,而不能像在现实生活中那样立体地、整体地去认识和思考。这种情况当然也强化了“左脑教育”,使思维的天平偏向抽象思维。电视等电子媒体的出现,人类长期失落的感觉平衡重新复归。电子媒体改变了印刷媒体时代获得信息的“线性形式”,而变成了“非线性形式”的图像,这种影响力就大大不同了。由此可见音像教材建设中重视形象思维,是人类技术进步中思维螺旋发展的回归,是各种思维形式在新层次上的整合。(www.xing528.com)
从人脑的生理功能看,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不同,左脑是抽象思维中枢,右脑是形象思维中枢。人们在思考问题时,首先要利用形象,动员右脑;整理和表达思考的结果时,使用左脑。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分工,也提示我们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必须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经验,才能使左右脑很好地协调工作。把形象思维作为音像教材编制的指导理论,刻不容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