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原则性与非原则性教学疾病:政策方向探讨

原则性与非原则性教学疾病:政策方向探讨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则性教学疾病与非原则性教学疾病。非原则性教学疾病,它相对于原则性教学病理而言是在原则范围内的,是与教学原则不相背离的教学疾病。

原则性与非原则性教学疾病:政策方向探讨

正如人、动物植物等任何有机体有可能患上疾病一样,教学这个多元而复杂的系统,在不当的运作方式和内外异常因素的浸染之下也容易患上或这或那的疾病。实际上现在不少的教学已经“生病”或者正在“生病”。甚至可以说,教学自产生之日起,就没有完全正常和充分健康地运作过,就一直遭受着疾病的侵袭。

据《学记》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教学就存在种种弊端:老师照本宣科,令学生呆读死记;上课搞满堂灌,急于赶进度,不考虑学生学习能否巩固,不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不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采取措施不符合教学原则,提出要求也不从学生实际出发,从而使学生厌倦学习,埋怨教师,视学习为畏途。

当今世界,由于环境污染等诸多原因,各种疑难杂症有增无减,不少新病令医学专家徒呼奈何。同样,由于诸多原因,教学疾病的病症也愈来愈复杂,而且呈现流行的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当前我们的教学主要存在哪几类‘疾病’?”面对记者的提问,石鸥教授介绍说,他们是从分类学的理论基础的角度,以教学疾病的性质、范围、主体、原因和程度等作标准,对教学疾病进行分类。他们根据教学疾病本身性质的不同,将教学疾病划分为故意的教学疾病和非故意的教学疾病、原则性教学疾病与非原则性教学疾病、认识性教学疾病和实践性教学疾病、传染性教学疾病与非传染性教学疾病等等。

故意的教学疾病与非故意的教学疾病。个体出于自身或少数人的需要,而做出违反普遍的教育规范的行为,都称为病理性教学行为或教学疾病。原本打算违背某些教育教学规范,实际确实也违背了规范,造成了不良后果的教学,可称之为故意的教学疾病。原本不打算违背规范或不知道规范而行事,实际行为过程中却违背了规范,造成了不良后果的教学,则称为非故意的教学疾病。

比如,教师甲明知体罚学生不对,但仍然体罚学生并使其致伤;教师乙在劳动课中教学生怎样搞卫生,而学生擦窗户时不小心摔伤了;教师丙在教学生怎样灭火时恰遇当地森林起火,他便带领所教的小学生前去救火,其中一个小学生因救火致伤。教师甲的行为属故意的教学疾病或故意的教学病理行为,教师乙与教师丙的行为都属非故意的教学疾病或非故意的教学病理行为。

由上述例子可以发现,故意的教学病理行为的显著特点是,既明知存在有特定的教育规范,又明知某种行为不合规范,但他却偏偏要实施这种行为,也即偏偏要违反特定的规范,比如教师甲的行为。非故意的教学病理行为的特点是,要么他不知道存在特定的规范,即没有掌握有关的教育规范的要求,个体的行为偏离或违反了规范要求而不自知,比如教师丙的行为就是不知道特定的规范存在(如原国家教委关于中小学生参加森林救火的规定)而产生的。要么他虽知道存在有特定的规范,他的行为原来也打算在规范要求内进行,但在实际进展中由于各种原因而使行为违反了规范要求产生了不良后果,比如教师乙的行为。这两种情况都属非故意的教学病理行为。很显然,故意的教学病理行为是对教学规范的公然蔑视,所以在性质上严重得多。虽然故意的行为较非故意的行为在性质上要严重,但不能得出结论,后者的损害比前者一定要小。有可能非故意的病理行为的损害要小于故意的行为,非故意的行为也有可能导致与故意行为同样严重的后果,还有可能非故意的行为后果比故意的行为后果更严重。这就需要我们区别对待。

原则性教学疾病与非原则性教学疾病。原则性教学疾病,指的是违背教学基本准则或原则的教学疾病或病理性教学行为。原则性教学疾病具有方向性特征,是一种基础性病理。实践中,比如违背科学性原则,以反科学的态度进行教学,就属原则性教学疾病。

非原则性教学疾病,它相对于原则性教学病理而言是在原则范围内的,是与教学原则不相背离的教学疾病。非原则性教学疾病往往是枝节性的,它不能改变教学运作的方向,不能动摇教学发展的基础,它只能延缓教学的进程,降低教学的效益。比如教师的板书设计不恰当,甚至教师上课时偶尔读写错别字等等,都是与原则关系不大的教学失误。

认识性教学疾病与实践性教学疾病。认识性教学疾病是对教学的客观规律和客观实际的歪曲反映,是对教学发展趋势的不正确的、违背科学的反映。认识性教学疾病是人们在教学认知活动中形成的不健康的认识过程与认识结果。实践性教学疾病是对教学客观规律的违背性的行为实践,是与教学发展趋势相背离的实践。它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不健康的实践过程与实践结果。就是说,实践性教学疾病是一种行为性疾病,是一种病态的行为,它破坏教学的组织结构与功能。

传染性教学疾病与非传染性教学疾病。传染性教学疾病,指的是能够从一主体向另一主体、从一系统向另一系统进行感染、蔓延和影响的致病因素所引起的教学疾病。简单地说,它是会传染的教学疾病。研究表明,越是重要的群体,其病理性教学行为诱发其他群体或系统的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比如,在一个县的中学系统中,如果县重点中学有什么“新举动”,往往容易带动一般中学。而在一个更大的区域里,如一个省,则省会的学校教学系统的“变动”或“行为”或改革,对其他地方的影响更大。

非传染性教学疾病,指的是不会由一主体向另一主体、一时空向另一时空进行蔓延、感染、浸透与影响的致病因素引起的教学疾病。通俗一点说,就是不会传染的教学疾病。

一般而言,非传染性教学疾病是比较明显的教学错误,人们不会故意去仿效它,所以它是不会扩散而引起流行的教学疾病。比如教师打学生,这是严重的教学疾病或错误。这种错误有可能被不断重复,但它不会流行开来,因为它的错误性是显而易见的。而传染性教学疾病则不一样,它的错误往往是隐蔽的,不易识别的,所以人们易接受易仿效,它易扩散流行。如以为学生的前途着想的名义,大量布置作业,搞题海战术,加重学生负担的做法,之所以易流行、易被人接受和模仿,就是因为表面上看它是好的。

石鸥教授告诉记者,他们还根据价值标准来展开过教学现实的分类研究,认为至少可以将当前的教学疾病分为四类:教学失衡、教学专制、教学偏见与教学阻隔。(www.xing528.com)

教学失衡。具体地说,教学失衡是指教学因缺乏调节或调节乏力而失去平衡,是此部分教学与彼部分间的不平衡,是教学的此部分功能与彼部分功能间的不平衡。通俗一点讲,是指教学缺少了某些方面的因素或在某些方面超越了现实而做得过分了。教学失衡可以分为教学缺失、教学过度和教学滞后三种类型。

所谓教学缺失,一般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片面地关注一方面有意或无意地严重忽视另一或另几方面的、不健康的教学状态,也可以指教学的某一或某些因素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不正常情况。最大的教学缺失是指青少年儿童根本无法接受正常的教学,这主要指学龄儿童的未入学、辍学现象。教学缺失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轻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轻视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的提高,轻视非统考科目的教学,忽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任何一种“过度”,都会带来“副作用”,带来不健康状态,都会生病。比如,营养过度带来的肥胖病、心血管方面的疾病等。这一基本思想同样适用于教学领域。教学也有一个“度”,超过这个“度”,教学就会生病,就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教学过度的典型表现为超时、超纲、超量。

教学滞后主要体现在教学观念的滞后,教学内容的滞后,教学方法手段的滞后,教学评价的滞后等。

教学专制。所谓教学专制,主要是指教师带着社会所赋予他的与职业俱来的权力凌驾于学生之上,以种种神圣的理由心安理得地对学生任意实施违背教育规律与职业道德规范的惩罚或变相惩罚的教育。教学专制的集中体现是惩罚。

惩罚形式分挫折型和痛苦型。第一种主要是剥夺个人的某些权利。第二种主要是引起明显的不舒适感。教学中教师所常用的挫折型惩罚中,较多的是晚放学(丧失或减少课余时间)和剥夺特权(如取消参加文体活动的资格等),诸如布置额外作业、停课等惩罚。痛苦型惩罚是要引起学生明显的不舒适感、厌恶感,诸如实施体罚、羞辱、辱骂等行为。

惩罚有两种基本类别:体罚与心理惩罚。

体罚作为一种严重的教学疾病,虽然并不很普遍,但它长期存在于各国中小学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之中。对学生的体罚主要有如下形式:手打(打耳光、打手掌、扭耳朵、扯头发等等)、脚踢、罚跪、罚饿、罚站、罚跑等。体罚不仅有损身体健康,更严重的是它有损学生心理健康。体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容易形成学生反常人格。

心理惩罚不是对学生诉诸拳脚,伤害学生身体,而是以某种借口并以某种形式间接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性的惩罚。比如,有的学生做错了题或没有按教师的要求去做,教师就会令学生重抄重做数遍数十遍甚至一百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时看到一些教师无视学生的尊严与人格,不尊重学生的情感与自尊心,对学生冷嘲热讽、训斥、谩骂、示众、恐吓等。这样做给学生心理带来很大的创伤。

教学偏见。所谓教学偏见,是指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或特定价值需求的满足状况,对学生采取的不同的对待方式,即倾向某些人、冷漠另一些人的思想或行为。我们常说的“偏心眼”就是一种教学偏见。教学偏见既有与道德规范相违背的有意偏见,也有无意偏见。教学偏见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比如教师相信自己班上的学生个个都能成为优秀学生,个个都能考上大学,这是积极的偏见。又如教师相信成绩差的学生个个都是不爱学习的,个个都偷懒,这是消极的偏见。消极的教学偏见就是我们所指的教学疾病意义上的偏见。

典型的教学偏见体现为对“优等生”、“后进生”的偏见。现实教学中,人们往往以学业的优劣作为优生和后进生的划界标准。学业优良者就是优生,学业不良者便是后进生。没有人会说学习好而身体不好者是后进生的,同样也没有人会说身体好而学习不好者是优等生的。在此,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标准片面地甚至被歪曲地理解了。

教学阻隔。教学阻隔主要指教学中任何双方或双方以上之间的隔膜或差距,或一切难以融合不易接触不便交流的现象。就师生双方而言,它是教学中师生之间缺乏沟通、缺乏交流的现象;就教学和社会而言,它是教学和社会之间缺乏沟通、缺乏交流的现象;就学科而言,它是学科和学科之间缺乏沟通、缺乏交流的现象。所有这些,实际上都是严重的教学不正常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