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影响着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是德国心理学家勒温。
(一)群体凝聚力
1.群体凝聚力的含义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间的友谊感和志趣等来表明。关系融洽、凝聚力强的班级,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认同感,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所以,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2.提高群体凝聚力的措施
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课堂里群体的凝聚力。首先,了解群体凝聚力的情况;其次,帮助课堂里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和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给予赞许和鼓励,形成力量感。
(二)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正式规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的结果。非正式规范的形成则是成员们约定俗成的结果,受模仿、暗示和顺从等心理因素的制约。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还可能导致从众现象的发生。
(三)课堂气氛
1.课堂气氛的含义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上占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
2.课堂气氛的类型
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的,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3.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
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成为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勒温曾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其中民主型的课堂气氛最佳。
教师期望通过四种途径影响课堂气氛:第一是接受,教师通过接受学生意见的程度,为不同学生创造不同的社会情绪气氛。第二是反馈,教师通过输入信息的数量、交往频率、目光注视、赞扬和批评等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反馈。第三是输入,教师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难度不同、数量不等的学习材料,对问题做出程度不同的说明、解释、提醒或暗示。第四是输出,教师允许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听取学生回答问题的耐心程度等。
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射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试题再现
(2020单选)学生在课堂上表现过度兴奋、各行其道、随意插嘴、故意捣乱,这样的课堂气氛属于( )
A.积极的 B.消极的
C.对抗的 D.放任的
【答案】C(www.xing528.com)
(四)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1.吸引与排斥
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它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行为一致为特征。人际排斥是指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和谐、相互疏远的现象,以认知协调、情感冲突及行为对抗为特征。现有的研究表明,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以及外形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和人际排斥的主要因素。
2.合作与竞争
合作是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必要条件。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
竞争的优缺点:适量和适度的竞争,不但不会影响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但是,竞争也有可能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容易忽视活动的内在价值和创造性。
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统一的,它们都以能否满足各自的利益为转移。有效的课堂管理应该协调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成为实现促进功能的有益手段。
试题再现
1.(单选)影响着群体与每个成员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是( )。
A.群体规范 B.群体动力
C.群体压力 D.群体凝聚力
2.(单选)某一班学生群体约定:上课前要静静地等待老师到来。这一约定属于( )。
A.群体凝聚力 B.课堂气氛
C.人际关系 D.群体规范
3.(单选)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提问时没有人发言等,这样的课堂气氛属于( )。
A.积极的课堂气氛 B.消极的课堂气氛
C.对抗的课堂气氛 D.不确定的课堂气氛
4.(2019多选)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有( )。
A.个性的互补 B.距离远近
C.外形 D.交往的频率
E.态度的相似性
【答案】B;D;B;ABCDE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