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若家庭教养方式是民主、信任、容忍,则有助于儿童的优良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说,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试题再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有()。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一)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

研究表明,学生的态度、品德特征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密切关系。若家庭教养方式是民主、信任、容忍,则有助于儿童的优良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若家长对待子女过分严格或放任,则孩子更容易产生不良的、敌对的行为。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学业成绩、自我价值感、心理健康

2.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成。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学生不可能与社会隔绝,也无力控制、净化社会环境,再加上自身的选择、判断能力有限,因此,社会上的良好与不良的风气都有可能影响其道德信念与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这也使得德育工作难度加大。

3.同伴群体

学生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影响。

(二)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当认知不平衡或不协调时,比如,新出现的事物与自己原有的经验不一致,或者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社会的观点或风气不一致等,这样内心就会有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个体就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以达到新的平衡。可以说,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www.xing528.com)

2.态度定势

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假如学生对教师有消极的态度定势,则教师的教诲与要求可能会成为耳旁风,甚至引发冲突。帮助学生形成对教师、对集体的积极的态度定势或心理准备是使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

3.道德认知水平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根据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研究,要改变或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必须考虑其接受能力,遵循先他律而后自律、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当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处于其发展的第三阶段时,最好向他们讲解第四阶段的道理,否则一味向他们灌输第五或第六阶段的大道理,即使他们可以熟记这些大道理,也不能被他们的认知结构同化,自然也不能作为一种内在的道德信念来指导行为。实施道德教育时,不应只注意道德教育的形式,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切身体验,晓之以理。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试题再现

(2020多选)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有(  )。

A.家庭教养方式 B.社会风气

C.认知失调 D.态度定势

【答案】ABCD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