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背景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变革的深入,激烈的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的心理承受了更多的压力。特别是我国高校近年来进行大幅度扩招,使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由此出现的一系列并发症,如就业竞争激烈、教育资金短缺、师资等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无一不对大学生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和考验,大学生心理危机也就往往打上了很深的时代烙印。
任务驱动
心理危机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按普努克鲁(1991)的定义,心理危机是“个体运用通常应付方式不能处理目前所遭遇的内外部应激时的一种反应”。
根据多种心理危机理论对心理危机的解释,我们可以将心理危机归纳为4个方面:
(1)发生和存在着重大的内外部应激。
(2)当事人用通常应付方式暂时不能处理。就是说当事人暂时处于束手无策、手足无措的境地,不能迅速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
(3)心理危机是一种主观的认识和感觉。当事人感觉到的是一种威胁、挑战、失落,甚至是绝望,会产生抑郁等急性情绪扰乱。这种感觉来自当事人对环境和自我的认识,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缓解和控制,就会导致当事人情感、认识、行为方面的功能混乱,使心理内部环境出现巨大失衡,以至于不能自持,甚至造成精神崩溃。但这些均不符合任何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
(4)心理危机的本质是当事人心理系统的失衡。
由于文化背景、家庭背景、教育经历、个体发展时期、个人阅历等情况的不同,心理危机产生的情况不是绝对的。同时每个人的单个危机都随时间、地点、事件、情景的变化而变化。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各具特点,每个危机的发生都有其特殊性,每个危机都是独特的和不同的,我们应当从总体上去把握和分析。从心理危机的性质入手,仍可以把危机分为以下3类。
发展性危机又叫适应性危机或成熟性危机。它是指个体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遭遇环境或自身生理的急剧变化所导致的异常应激反应。对大学生而言,发展性危机的表现有开学心理危机、性心理危机、就业心理危机等。虽然所有大学生都有可能遇到各自独特的发展性危机,但所有的发展性危机都被认为是正常的。埃里克森在他提出的人的一生经历八个阶段的成长理论中认为:个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要完成不同的成长任务,每个成长阶段的更替都可能是一次危机,如能顺利度过,危机当事人则得到成长。由于这些危机是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问题,是正常的成长烦恼,并不说明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危机。但如果不能顺利度过,则可能导致真正的危机发生。(www.xing528.com)
境遇性危机是指出现罕见或突如其来的超常事件个人无法预测和控制时出现的危机。区别境遇性危机与其他危机的关键在于引发危机的超常事件是大学生无法预料的或难以控制的,如父母的离异、暴力侵犯、人际关系的强烈冲突等。对当事人来说,这些事件是强烈的、灾难性的、震撼性的、随机的。
存在性危机是指随着重要的人生问题而出现的心理内部冲突和焦虑。人作为人的存在特征决定了人一生必须面对存在问题的困扰。如关于死亡、自由、孤独和自我认同的问题;关于人生价值、责任和义务等问题。因为大学生所处年龄阶段和身心特点,使他们比其他社会个体以及他们自己的其他生命阶段思考的问题更加集中。存在性危机的成功应对和解决,对大学生的心理保健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对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心理危机的普遍性是指在一定情况下每个人都有可能发生心理危机。对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不够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尤其如此。正是由于这种普遍性,我们完全相信了个体能够通过自我调节的方式来免于遭受心理打击,能稳定、冷静、正确地处理任何危机,但这是不明智的,是危险的。虽然心理危机不可避免,但是它又有其特殊性。特殊性表现在同样的应激条件下,由于个体本身的差异,有些个体能够成功战胜危机,而另外一些则不能。
心理危机的复杂性表现在:引起危机的原因具有复杂性;心理危机的发生不遵循一般的因果关系规律;心理危机的程度与生活事件的强度不一定成正比,而更多地取决于个体对生活事件的认识、应对能力、既往经历和个性特征等。心理危机的复杂性还表现在症状的复杂,一旦危机出现,危机的症状就像一张网,个体的所有方面都交织在一起,而且因不同的个体特征呈现不同的交织方式。
心理危机具有双重性,也即危险与机遇共存。汉语中,“危机”由两个表意文字组成,“危”有危险之意,而“机”有机会、机遇、机缘之意。一方面,如果危机严重威胁到个体的生活或家庭,个体可能采用不恰当的方式方法来应对问题。同时如果缺少外界干预,危机导致个体心理社会功能下降,甚至精神崩溃或自杀,这种危机就是危险。另一方面,如果在危机状况下,痛苦迫使当事人成功地把握心理危机,或及时得到适当有效的干预,学会了新的应对技能,使心理平衡恢复甚至超过危机前的水平,这种危机就成为了成长的催化剂,是一种成长的机缘和一种获得新生的机遇。
由于危机来源的复杂性和症状的复杂性,以及个体的不同特征,在帮助他们应对危机的时候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但缺乏万能的、快速的方法。有些面临危机的个体企图找到快速的方法(比如药物等)来解决危机,它虽然有可能缓解极端现象的出现,但是在本源上仍没有消除危机的存在。
心理危机,尤其是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与时代背景高度相关。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出现得比较少,以思想教育和自我调节为主的方式都能起到有效的作用。“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些大学生出现严重的人格扭曲。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是与当代经济社会生活的急剧变革、竞争激烈、价值选择多元的现实密切联系的。危机的个性特征表现在每一个危机事件虽然都有共性特征,但都无一例外地打上了个体鲜明的个性烙印。当事人的幼年经历、家庭环境、教育经历、成长环境以及性格特点都是危机的个性特征的基础。
危机常常出人意料,突如其来,而且具有不可控制性。大学生一般都在18~25岁之间,正处于青年初期。在这一时期,身体发育逐渐成熟,大学生具有了成年人所具备的生理特征:身高与体重基本成型、身体内部机能增强、性发育成熟。而大学生心理发展则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经验的积累和阅历的增加,其感性和理性逐渐趋于成熟,能自觉通过自我观察、自我总结等手段审视自身的优缺点,以寻求合理的角色定位。但由于自身心理的不完全成熟和不稳定性,大学生仍然缺乏对自我、对社会的评价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某些积极的个性品质在特定情境下易于导向某些消极的表现,大学生的心理呈现出积极与消极、自负与自卑并存的矛盾与冲突,任何一个小小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干预与化解,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心理危机,甚至导致悲剧性后果。大学生的激情犯罪与冲动自杀多与此特征相关。
大学生心理危机常常并非以直接爆发的方式体现,而是潜藏于个体内心,当遭遇特定应激事件时,容易引发心理危机。美国著名精神病医生埃里克森认为,成年人解决问题,他们“需要被需要”,使他们免除自身专注的心理畸形,因为在这种状态中,他们容易成为自己的婴儿和宠儿。他认为,心理发展是为“危机”所策动的,无论如何,“决定性”的转折点不可避免。大学生心理危机与成长的每一方面、每一步相伴,如果没有危机,即使年龄与日俱增,心理发展也不会与时俱进。在成长的每一刻成长的力量都与危机的力量相共生,正是潜在的危机促使个体积极关注自我,获得成长的力量。危机与成长的力量相互较量,此消彼长。在正常情况下,成长的力量占上风,但面临特定的情境时,潜在的危机就发生了。正如平静大海下掩藏着狂风怒潮一样,危机的累积与渐进,是一个潜在、量变的过程,一旦带来质变,就是成长或者更大的危机。
大学生心理危机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状况、学业期望、情感归属、人际关系等交织在一起,在遇到特定的生活事件时,这些交互因素便浮出水面,引发心理危机。心理学家霍尔(G.S.Hall)认为成人早期的发展既为生理变化所影响,也为成人社会中变化的准则与期望所决定。他把青年时期比作“疾风怒涛”。20世纪上半叶,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到文化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在以后的研究中,埃里克森(Erikson,1965)、莱文森(Levinson,1986)等又进行了深入的、较具特色的探讨。莱文森提出的“人生四季理论”,认为成年早期是个体“精力充沛而多产但同时又充满矛盾和压力”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能获得爱情、学业、专业技能、事业进步方面的满足,实现主要的生活目标。但是他们同时也承受巨大的负担——需要对爱情、工作和生活方面的问题作出明智的决策与承诺,而其中许多人此前并没有作出明智选择的经验。因此,各种矛盾与冲突,选择与机遇,个人情感与职业发展等任务同时摆在大学生面前,由于个体本身心理的不成熟,容易引发各种心理危机。
大学生心理危机与时代有高度的相关性。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每一次变迁,无不牵动大学生心理变化的轨迹: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反思、自我追寻,到价值多元与自我徘徊,再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实用主义倾向和自我价值的凸显,现代化进程事业紧紧牵动着大学生的思想和命运,改革每前进一步,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就前进一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