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背景
认知是指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作用和意义的心理活动。从心理活动的类型来说,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现象。它是心理活动的高级、完整的形式。
任务驱动
了解认知的含义。
认知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接受和评价信息的过程、产生应付和处理问题方法的过程、预测和估计结果的过程。(www.xing528.com)
认知理论认为认知(C)是刺激(S)和情绪、行为(R)的中介,也就是C-S-R。情绪、反应并不是由刺激直接带来的,而是通过认知引发的。例如,面对同样的挫折,有的大学生垂头丧气、不思进取甚至怨天尤人、得过且过;有的大学生却能找到失败的原因,乐观向上,争取更大的成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是大学生对挫折、刺激的想法和评价不同而产生的。前者认为:“失败了,太糟了,我真没用,再努力也白费劲。”后者认为:“失败和挫折是正常的,世界上没有那么多一帆风顺的事,吸取教训,继续前进。”
存在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认知是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刺激通过感觉器官成为感性材料,经过记忆中存储的经验和人格结构折射,再由思维过程为感性材料赋予意义,构成了知觉过程。通过这一知觉过程,大学生可对过去事件做出评价,对当前事件加以解释,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做出预测。这些评价、解释、预测激活了情绪系统和运动系统,产生各种情绪和行为。如果认知发生错误,就会导致错误观念,继而产生不良情绪和行为。
认知有时又称为认识,可分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许多人常常认为感性认识层次较低,理性认识层次较高。我们认为,一个成熟的主体的认识总是处于从感性的直观到理性的认识,再到感性的直观,再到理性的认识这样的多次循环上升之中,在这样的循环链条中,感性与理性已互相交融,层层抬高。
认知还可以分为一般认知与社会认知。一般认知主要研究对客观的物质世界的认知,即对无生命物体和抽象概念的信息加工,而社会认知主要研究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对物的认知”与“对人的认知”过程有许多差异。对物的认知可以达到更多的客观性;而对人的认知可能更容易出现偏差。本章所讲的认知主要是社会认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