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揭示神经衰弱焦虑的表现与解决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揭示神经衰弱焦虑的表现与解决方法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论患者有何症状,检查并不能发现相应的器质性病变,其症状体征不符合解剖生理规律,且可在暗示影响下改变或消失。神经衰弱是指在某些长期存在的精神因素作用下,引起脑机能活动过度紧张,从而使神经活动能力减弱。其实,神经衰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神经衰弱的焦虑、紧张、担心。其表现为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强迫行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揭示神经衰弱焦虑的表现与解决方法

任务背景

我们在心理咨询中发现,有些大学生长期以来受到某种心理障碍或心理异常的折磨,十分痛苦,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学习。但遗憾的是,他本人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不知道自己的心理已出了问题,因而也不懂得去寻求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有的同学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才来咨询,此时他的病情已超过了心理咨询的范围。还有一些大学生从报刊上或书本里读到有关心理障碍(或异常)的知识介绍,便硬是与自己联系起来,以致整日忧心忡忡,惶惶不安,唯恐自己精神不正常,因此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参考了有关资料,并根据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心理、行为异常的表现,把心理障碍或异常分为五大类。这是我们所能见到的包括精神疾病在内的所有心理、行为障碍或异常的表现。在这里我们将作简单介绍,以便有某种心理障碍或异常者能对自己的心理问题作出较为客观和恰当的判断,并在必要时去找心理医生咨询与诊治,及时解除病症,或是把疑虑排除,从而以健康的身心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去。

任务驱动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这一类心理异常表现是指人的整体心理的某些方面受到影响,即大脑一般没有组织上的器质性损害,只是在高级神经系统活动方面表现失调。患者心理活动各个方面的协调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对周围环境适应能力有明显的减弱,人际关系处理往往不够和谐。但他们能理解并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失常状态,因而主动寻求改善自身不正常状态的办法和措施;能自理生活,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可以正常进行。

神经症或称神经官能症是最轻而患病率最高的一种常见症,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能力降低,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与工作效率降低等;情绪失调,表现为波动、烦躁、抑郁等;慢性疼痛,如紧张性头痛、腰痛等;睡眠障碍,如失眠、噩梦、早醒或睡眠过多等;有疑病强迫观念;有各种明显的躯体不适应感,但体检时找不到器质性病变;病前有一定的素质和人格基础,发病与学习、工作负担过重或精神刺激因素有关。

神经症是一种轻度神经疾病,我国现行的神经症分类有如下几种。

癔病性神经症简称癔病,又称歇斯底里症,是由精神刺激或不良暗示引起的一类神经精神障碍。该病大多突然起病,可出现感觉运动和神经功能紊乱,或短暂的精神异常,检查常未发现有相应的器质性病变。这类症状可因暗示产生,也可因暗示而改变或消失。

癔病发作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委屈、愤怒、羞愧、窘困或惊恐等突然的刺激常为本病的初发病因,以后可因联想或重新体验到当时的情感而发病。躯体症状大多由暗示和自我暗示引起,而精神症状则由明显的强烈情感因素所促发。有易感素质者,遇到较轻的精神刺激即可发病。有癔病个性特点者较易发生本病,这种个性特点是情感反应强烈而不稳定,容易走向极端,对人对事常感情用事,富于幻想,易受暗示,好表现自己。

癔病多发于16~30岁之间,女性较多见。其可有各种各样症状,主要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精神障碍:①情感爆发。在精神受刺激后立即发病,情感反应强烈,具有尽情发泄的特点,一般历时不长,10分钟至2小时后逐渐安静。②意识障碍。表现为昏睡、木僵或朦胧状态;有的答非所问、每答必错,呈痴呆表现;有的针对问题回答,但答案近似而不正确;有的言语表情幼稚如儿童。③精神病状态。类似重精神病精神运动性兴奋的表现,意识、障碍不明显,可有幻觉或妄想,但时间短暂,常在3~5分钟内安静下来,此外尚可有阶段性遗忘、神游、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附体体验等表现。

(2)运动障碍:可表现为痉挛发作、瘫痪、抽搐、舞蹈样动作或失音等。

(3)感觉障碍:可突然失明,呈现弱视、管状视野或单眼复视,也可突然耳聋,出现躯体感觉缺失或感觉过敏区,或有咽部梗阻感。

(4)植物神经和内脏功能障碍:可表现为神经性呕吐、呃逆、腹痛、尿痛、尿急、假孕等症状。

本症可以通过暗示作用,影响患者近亲或周围人群,引起短暂的癔病流行。无论患者有何症状,检查并不能发现相应的器质性病变,其症状体征不符合解剖生理规律,且可在暗示影响下改变或消失。

神经衰弱是指在某些长期存在的精神因素作用下,引起脑机能活动过度紧张,从而使神经活动能力减弱。神经衰弱是一种很常见的神经症,患者多数是青壮年脑力工作者,尤其是青年学生居多。但是,有的青少年对其认识不够,仅仅因为自己失眠健忘就给自己扣上了“神经衰弱”的帽子。根据我国制定的诊断标准,神经衰弱症状有以下5个方面的表现。

(1)衰弱症状。患者经常感到精力不足、萎靡不振、脑力迟钝、困倦思睡,特别是工作、学习稍久即感到注意力不集中、思考困难、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不高,即使得到充分的休息也不能减轻其疲劳感。

(2)兴奋症状。患者在阅读书报或收看电视等活动时精神容易兴奋,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回忆和联想,而且控制不住。

(3)情绪症状。其主要表现为容易烦恼和容易激动,烦恼的来源主要是生活中难以解决的各种矛盾。

(4)紧张性疼痛。患者经常感到头晕、头胀,头有紧压感或颈项僵硬,有的则是腰酸背痛或四股肌肉疼痛。

(5)睡眠障碍。最常见的就是入睡困难,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心情烦躁,难以入睡;其次是多梦、易惊醒或感到睡眠不稳、不深,似乎整夜都未曾入睡。

如果以上的五种症状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或符合其中三种以上,那么我们才能怀疑他可能患有神经衰弱;若只符合其中的一种或两种,那么我们决不能给他扣上神经衰弱的帽子。其实,神经衰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神经衰弱的焦虑、紧张、担心。因为过分地紧张、焦虑、担心会加重神经衰弱本身的症状。

恐怖性神经症是指对某种特定的事物或情绪产生持久的、特殊的、不合理的、强烈的恐怖感。这种恐怖感与引起恐怖的情境很不相称,让人难以理解。患者明知这种恐怖没有必要,但无法控制,于是就千方百计回避恐怖源,行为退缩十分明显,从而影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恐怖性神经症依据恐怖对象的不同分为社交恐怖、水恐怖、空旷恐怖、疾病恐怖、动物恐怖、登高恐怖、声音恐怖等。

强迫性神经症是指患者主观上感到某种不可抗拒的和被迫无奈的观念、意向或行为的存在。其表现为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强迫行为。

(1)强迫观念。强迫观念是强迫症的核心症状,生活中最为常见,有些患者在头脑中反复思考某些并无实际意义的问题,如“动物为什么要分雌雄”,“树为什么要往上长”,出门后总是怀疑门、窗没有锁好、关好等;有的人看到或听到某一事物时就会联想到可怕的、不愉快的情景,如见到别人抽烟就联想到火灾,见到“黑”就不由自主地想到“白”,见到“友好”就联想到“危险”。

(2)强迫意向。强迫意向是最折磨人的一种强迫状态,患者常常为某种与正常心理相反的意向所纠缠,产生一些令患者感到害怕和紧张的冲动,虽然他们也知道这种冲动和意向是违反自己的意愿和人格的,但却难以摆脱这种不堪设想的状态。例如,患者来到窗前便产生跳楼的冲动等。事实上,冲动不等于行动,他们绝对不会真正做出这种行为,只是由于此种强迫意向似乎显得“强有力”而让他们不能控制,从而反复出现在脑海里,常常给患者带来焦虑和恐惧的情绪反应。

(3)强迫行为。有的人表现为洁癖,如反复洗手、洗脸或其他部位。有的表现为强迫计数,有的表现为强迫检查,还有的表现为强迫性礼仪或动作等。

抑郁性神经症是一种以持久的心情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性障碍。其表现为心情压抑、郁闷、沮丧;遇事老往坏处想、对生活失去信心、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对各种娱乐或令人高兴的事体验不到乐趣、遇到亲友聚会或热闹场所尽可能回避、常常夸大自己的缺点;自卑、自责、内疚、精神疲惫、思维迟钝,认为前途暗淡,感到生活没有意义、生不如死,有自杀的企图或想法等。

焦虑性神经症简称焦虑症,是以发作性或持续性焦虑紧张为主要特征的神经性障碍。患者焦虑情绪并非由现实情况所引起,常伴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和运动性不安,严重者可有惊恐发作。

焦虑症起病年龄多在16~30岁,女性多于男性。临床表现为没有明确对象和内容的恐惧,提心吊胆,惶惶不安,似乎大祸即将临头或死亡将至,但说不出怕什么,或会发生什么危险和不幸,常出现头痛、头昏、失眠、晕厥、震颤、多汗、心悸、恶心、呕吐、胸痛、呼吸急促、窒息样感觉、腹泻、尿频等。生化改变可有血糖升高,肾上腺素、皮质类固醇白细胞增加等。

根据疾病表现形式,焦虑性神经症可分为3种类型。

(1)急性焦虑症: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但以后又可再发,或一天发作多次。

(2)亚急性焦虑症:表现为遇到困扰或受到刺激而产生焦虑、紧张反应。患者个性特征多为胆小羞怯、自卑、忧心忡忡,这种情况可持续终身。

(3)慢性焦虑症:患者有如上性格特点,常处于持续焦虑状态之中,为一些小事而苦恼、自责,对困难过分夸大,遇事往坏处想,常无病呻吟,对躯体不适特别关注,注意力不集中,记忆不佳,常失眠、多梦、梦魇,女性月经紊乱,男性阳痿,病程可有一两次或频繁的急性焦虑发作。

疑病性神经症简称疑病症,又称臆想症,表现为对自身健康状态过分关注,对身体的微小不适或感觉过于夸大和作出不切实际的解释,深信自己患了某种躯体或精神疾病,到处求医,迫切要求治疗。各方检查和医生对疾病的解释也不能消除患者固有的成见,患者仍感到焦虑、恐惧,因担心得了不治之症而惶惶不安。

疑病症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明了,素质因素可能起一定作用。部分患者病前具有固执、谨慎、敏感、多疑、对自身健康过分关切等性格特点,约1/3有躯体疾病作诱因。少数病例可能为不正确的卫生宣传造成的。也有人将患者对疾病的成见理解为体象障碍。也有人认为边缘系统或网状结构功能障碍,不能使来自体内的多余感觉信息滤去,以致进入意识领域

疑病症多为中年发病,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甚为多样,可只限于自身某一部位、某一器官或某一系统,也可涉及全身,症状可轻可重,轻者仅轻微头痛,重者卧床不起,深信患了某种疾病,不厌其烦地陈述。把正常人所忽视的生理感觉加以夸大,或以某些细微病症作证据,极力强调病情之严重。各种检查正常,仍不能放弃对疾病的成见,且常引起反感。有些患者具有妄想性格,如感到某部位出现难闻气味,某种寄生虫进入脑内或内脏等。有些人坚信自己某器官产生畸形,要求手术矫治等。

这一类别所包括的心理异常的问题较多,其中有行为偏离、人格病态、性行为变态以及在应激状态下发生的不良适应性反应行为。这类行为异常问题有的是固定的、持续的,有的则是一时性的,其中有不少案例牵涉社会治安或司法问题。他们虽然有心理行为障碍,但并不是精神病,一般来说他们的智力是正常的,意识是清醒的,而且没有精神失常症状,故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能力,如果触犯法律是应该负法律责任的。不过对于这类人,只用强制性的惩罚手段或简单的劳改措施通常难以使他们的障碍得到纠正,必须同时使用心理行为的有关理论与矫正方法进行处理才能取得效果。

这类问题多发生在青少年身上,是指在没有智力迟滞和精神失常症状的情况下而与其所处的社会情境及社会评价相违背,在行为上显著地异于常态,且妨碍青少年对正常社会生活的适应。它包括饮食方面的怪癖行为、酗酒行为、吸毒行为、药物依赖、重度吸烟行为以及某些过失行为如敌视权威行为、施虐行为、盗窃行为、诈骗行为和拉帮结伙行为等。

这种障碍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并与他人和社会相悖的一种持久和牢固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人格障碍一般始于童年或青少年时期,而持续到成年或终生。一般认为它是在不良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遭受到环境的有害因素(特别是心理、社会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其通常有不同的表现类型。

(1)偏执型人格障碍。其又称妄想型人格障碍,主要特点是思想固执、敏感多疑、自我评价过高、不能接受批评和指责、情感不稳定、易冲动、喜欢同人辩论、富有挑战和攻击行为。

(2)分裂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在日常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①关联观念。患者会毫无道理地将自己与无关的事情联系起来并深感不安。

②过度的社会焦虑。患者在有陌生人在场的时候,表现出极度不安。

③奇特的信念和想法。有些患者感到自己有透视能力、有心灵感应或“第六感官”,别人可以体验到自己的情感,对特异功能特别着迷。

④奇怪的、反常的、特别的行为或外表。有的患者穿衣戴帽非常奇特;有的不修边幅、行为不合时宜,不符合习俗或自己的行为目的不明确。

⑤言语怪异。患者说话离题或用词不当、表达意思不清楚。

⑥不寻常的知觉体验。患者经常产生错觉或幻觉。

⑦缺乏温情、行为怪异。患者的人际关系较差,难与别人建立起深切的情感关系,没有亲密朋友或知己;对别人的意见漠不关心,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均无动于衷,过着一种孤独寂寞的生活。

对于以上的7种表现,只要符合其中的4种,我们就可以认定此人是一个具有分裂型人格障碍的人。

(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常见的,主要表现为缺乏道德情感,没有怜悯心,没有同情心,没有内疚感,做了坏事心里一点也不觉得难过,对别人的痛苦漠不关心,脾气暴躁,不能容忍丝毫的挫折,总是责怪他人,不真诚,不坦率,没有责任感和义务感,常常会做出一些反社会的行为。

(4)自恋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①不能接受批评。患者受到批评后往往产生强烈的愤怒、羞愧和耻辱感。

②喜欢指使别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③自高自大。对自己的能力夸大其词,特别希望受到别人的关注。

④过分自信。

⑤想入非非。患者对成功、权力、荣誉、理想、爱情等有非分之想。

⑥唯我独尊。

⑦虚荣。

⑧冷漠。

⑨多疑。

对于以上9个方面,只要符合其中的5个,那么我们就可以认定此人具有自恋型人格障碍。

(5)冲动型人格障碍。其亦称爆发型人格障碍,特点为对人对事往往做出爆发性反应。稍不如意就火冒三丈,易于爆发、愤怒、冲动或具有与此相反的激情;行为有不可预测和不考虑后果的倾向;不能在行动之前事先计划,有不可预测和反复无常的心境,行为爆发时不可遏制;易与他人冲突和争吵,特别是在行动受阻或被批评时。这种人经常变换职业或酗酒。

(6)回避(焦虑)型人格障碍。其主要特点是懦弱胆怯,自幼表现胆小,易惊怒。表现为持续和广泛的紧张、忧虑感觉;敏感羞涩,对任何事情都表现得惶惶不安;过敏、自卑、退缩,面对挑战采取逃避态度或无力应对,日常生活中惯于夸大潜在的危害,个人交往十分有限,对与他人建立关系缺乏勇气。与分裂型人格障碍不同的是,他们并不乐于孤独或安于退缩状态,他们不与他人来往并非出于自己的意愿。他们常被迫采用多种心理防御机制来应付外界的要求。

(7)依赖型人格障碍。当事人极度依赖他人,即使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也缺乏自信,总需求助于他人来应付自己的日常事务或做出决策。根据中国当代独生子女较多的国情,我国临床心理学家还归纳了一种“不成熟型人格障碍”作为一种独特类型。其特点是当事人自小受人宠爱,生活优裕;情绪幼稚,依赖性极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道德感、义务感和同情心;不守公德,不讲道理;适应能力差,一旦遭受挫折,容易自暴自弃。目前尚未纳入“标准”,可作参照。

(8)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当事人以被动的方式表现强烈的攻击倾向,表面上唯唯诺诺,背地里则不予合作,顽固执拗,行动拖拉,暗中阻挠工作的进程。此外,当事人内心虽然具有强烈的攻击倾向和仇视情感,但却尽力加以掩盖,不敢显露;虽然牢骚满腹,但内心却极想依赖权威。

这种变态是指与生殖没有直接联系,在寻求性满足的对象或方法上与常人不同,且违反当时的社会习俗的性行为活动。它与病态人格有一定联系,但又有所区别。一方面,性行为变态可能是病态人格的一种表现,它们可能有病源学上的联系。例如,一个性格好斗而又残忍的人,在两性关系上有可能是个施虐淫者。另一方面,性行为变态又不一定都具有病态人格的一般特征。国外有人调查发现,大多数性行为变态的人都能适应社会生活。性行为变态者对于正常的性生活通常没有要求,甚至心怀恐惧但又难以自控而往往重犯。性行为变态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恋物癖。恋物癖是指经常收集异性使用过的物品,并将此物品作为性兴奋、性满足的唯一手段。患者太多数为男性,主要表现如下:

①千方百计、不惜一切代价收集其偏爱的异性物品,患者在得到异性物品的前后心理相当复杂、矛盾,未得手时,情绪焦虑、紧张和不安;而一旦得手,虽然性心理得到了满足,但又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自责、悔恨、忧郁、痛苦、自卑等心理冲突。

②恋物癖患者对异性本身毫无兴趣,而是将性欲专门指向物品,至于这些物品是什么人的无关紧要,只要是异性的就行。

③有不良的性行为习惯,患者一边摸着、看着、闻着这些物品,一边以各种方式达到性高潮。

④恋物癖患者往往有改过之心,却无改过之举。

(2)窥阴癖。窥阴癖是指以窥视异性的裸体或性生活而获得快感和性满足的行为。患者多数是男性。窥阴癖患者自身没有正常的性要求,不图谋接触异性,而是通过窥视别人的性生活,或偷看异性裸体、生殖器官来获得兴奋和性快感。(www.xing528.com)

(3)露阴癖。露阴癖是指通过显露自己的生殖器或完全裸体来求得性快感的心理异常表现。患者多数是男性。露阴癖患者经常出没于一些偏僻的角落、公共汽车、商场、影剧院等,他们一般不接近女性,保持相当的距离,也没有攻击行为,只是从女性的惊慌、害怕、羞怯、厌恶的神态和惊叫中获得性欲的满足。

(4)异装癖。异装癖是指以穿异性服装而获得性满足的一种变态心理。患者以男性为主。异装癖患者常常是独自关上门,穿上异性的内衣和服装,有的是在夜深人静时穿上异性的服装到街上散步。异装癖患者主要是通过穿着异性服装引起兴奋,部分患者主要是通过穿着异性服装来消除烦恼,获得安宁和舒畅感。

(5)异性癖。异性癖的人在心理上不能接受自己的生理性别,而对自己的生理性别深恶痛绝,因此其中有些人强烈要求以药物或手术来改变性别,严重者会产生自杀心理倾向。有许多国家(包括中国)都曾报道过变性手术。异性癖的发生率大约为十万分之一,异性癖男女都有,但男性居多。

除了以上介绍的5种性心理障碍以外,还有恋兽癖、受虐癖、施虐癖、恋童癖、恋尸癖等。

这一类行为问题多发生在青少年身上,大学生中产生此类问题也是较普遍的。特别是一些心理素质较差、人格发展有缺陷的人,很容易在变化着的或新的环境中(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产生不良适应性行为,从而影响到自身的身心健康,出现厌学或逃学行为,或酿成身体上与精神上的疾病,最后不得不休学或退学。

(1)催眠状态或梦境状态下的心理变化。这时的主要表现是意识模糊或意识范围狭窄,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各种心理变化,只要催眠状态解除,梦境状态结束,心理变化即恢复正常。

(2)社会交往或感觉剥夺状态。这时由于大脑失去了适度兴奋刺激的支持,而造成大脑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意志力和自控能力受到严重削弱、思维混乱、情绪不稳、烦躁不安、焦虑压抑或出现孤独感。

(3)宗教徒化状态、气功的销魂状态以及练功者的“走火入魔”状态。

(4)某些药物如致幻剂等作用下所产生的心理行为异常表现。这类心理、行为异常表现大多是属于正常心理和变态心理之间的交叉或边缘状态,而且许多表现都是一次性的,即引起异常表现的各种状态消失以后,患者的心理与行为便恢复正常,大多数人无须治疗即能恢复正常。

这一类异常是指在躯体各器官系统发生病变前后所表现的心理异常现象。它表现为在应激状态下所出现的某种内在的情绪或动机的冲突,通过心理影响生理的途径,以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病变表现出来。因此,在身心障碍发生时,既有躯体的异常,也有心理、行为的异常。

所谓心身障碍,包括身体各器官系统的身心疾病,如心血管系统的并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心律不齐等,胃肠系统的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直肠炎等,呼吸系统的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等,内分泌系统的甲亢、糖尿病等,泌尿生殖系统的排尿障碍、月经失调、阳痿、阴冷等,皮肤肌肉骨骼系统的荨麻疹、斑秃、神经性皮炎、周身疼痛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严重的心理异常是指人的整体心理机能的瓦解,不仅心理活动本身各方面的协调一致遭到严重的损害,而且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严重失调。概括起来,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异常表现。

(1)病人的反应机能受到严重损害,对客观现实的反应是歪曲的,可出现精神失常现象,如幻觉、妄想、思维错乱、行为怪异、情感失常等,因而丧失正常的言行、理智与行为反应。

(2)社会功能有严重损失,不能正常处理人际关系,不能理解个人生活,也不能正常参与社会活动,甚至会给公众社会生活造成危害。

(3)不能理解和认识自身现状,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对自己的处境完全丧失自知力。各种精神病都属于这一类。

严重的心理异常主要有以下两种。

精神分裂症是最严重而且常见的精神病,患病率为0.3%~0.7%,发病多在青春期及成年初期,病程多迁延。其发病原因在遗传、生化、心理、社会方面都能找到一定的证据,但并未完全说明问题,这也影响到对该病的理解和诊断。其特点是患者基本个性改变,出现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障碍,精神活动各方面及与环境的关系均不协调,但一般无智力缺陷和意识障碍,其症状复杂多样,较常见的有思维联想障碍,原发性妄想、幻觉,情感倒错或淡漠,紧张综合征,被控制感、被操纵控制感、被洞悉感等。本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起病预后较好,慢性起病预后较差。精神分裂症可分为多种类型,如单纯型、青春型、紧张型、妄想(偏执)型等。

由于精神分裂症多在青年期发病,因此在大学生中发病率相对较高。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果大家都有一点这方面的基础知识,并能适当地关心精神分裂症患者,那么情况就会好得多。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症状(或称前驱期症状)如下:①感知觉异常;②思维逻辑松散凌乱,说话语无伦次;③常发表奇特的想法或信念,并因此而影响行为;④情感迟钝或倒错等;⑤明显的怪异或奇特行为(如当众自言自语及做诡异动作等);⑥明显的退缩或社会隔离;⑦兴趣、动机、意志力明显减退;⑧完成学习和工作能力明显下降;⑨生活懒散,个人卫生或修饰明显受损。

躁狂抑郁症是另一种重度精神疾患,它是以原发性情感情绪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且具有发作期和完全正常的间歇期反复交替出现特征的一种精神病。躁狂发作期以言语明显增多,联想加快,观念飘忽,注意力不集中而随意转移,自我感觉良好,自我评价过高,情绪极端高涨,行为活动显著增多,精力充沛,行为轻率等为特点。抑郁发作期则与此相反,以言语明显减少、联想困难、思维迟缓、思考能力下降、体感不适、自我评价过低、情绪极为低落、反复出现轻生念头、行为活动显著减少、自责、自罪等为特征。

知识拓展

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美国Glamour杂志曾经刊文,以下6个心理问题完全不必担心,也不必紧张到有点困惑就扣上心理疾病的帽子的程度。

(1)“我想的事情太多了,脑子里每天都是一团糟。”

想得过多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你可以经常问自己:“这个真的很重要吗?需要我花那么多精力吗?”这种练习会让你逐渐清醒。

(2)“我担心其他人对我有看法。”

评估和留意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是一件好事,只是你不必为这个耗费太多精力。

(3)“我很容易心烦意乱,情绪就像过山车。”

这并不意味着你患有注意力不集中症,你可能只是需要休息。

(4)“我总是失眠,想着第二天的事情。”

大部分人时不时会失眠,在睡觉前,花点时间为明天做个计划,你就不必躺在床上胡思乱想了。

(5)“当我有点头疼时,我就担心是否身体出了问题。”

注意你的生理感觉,这个很正常,只要你不会因为一点疼痛就匆忙去急诊室。

(6)“我极度缺乏自信,每天都过得很压抑。”

你不必为此担心,也许你是个优秀者。树立自信,只需要专注做好你的每件事即可。

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因素十分复杂、多样,而生活在复杂社会集体中的个人难免会出现心理失衡,产生心理障碍,严重时还会严重损害身心健康。因此,学会如何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以及出现心理失调时怎样恢复心理平衡,这对每一个人,包括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那么大学生应该怎样维护和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呢?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供大学生参考。

俗语说:“人为万物之灵。”这是因为人具有一切动物所没有的“灵魂”,即人所独具的极其复杂、丰富的主观内心世界。而它的核心部分即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如果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那么这个人就能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上的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并能采取适当的态度和行为反应;就能使人站得高、看得远,并正确地体察和分析客观事物,做到冷静而稳妥地处理事情;同时也能胸怀开阔,保持乐观主义精神,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从而防止心理障碍的发生,有利于保持心理健康。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在个性、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情绪状态等各个方面都可能会有优点或不足之处。人们在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都需要相互关心和帮助,但一个人绝不应该凡事都指望他人,尤其不能对他人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我们做任何事情时,首先应当立足自身,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把事情办好;其次才可以考虑他人帮助的可能性。即使如此,也应该考虑到每个人还会有自身的局限性,还会有他们自己的干扰因素。否则,对他人期望过高,而事实恰好与你所期望的相反,或者没有达到你的要求,你就会抱怨他人,期望值越高,失望感就越强。其结果只会使自己的心理平衡受到干扰,给自己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所以每个大学生无论在工作、学习或日常生活中,都应正确处理好对他人的期望问题,以避免失望感的产生。

一个人的能力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发展共同决定的。虽然大多数人的能力差别不大,但是应该客观认识到,每个人的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都具有优势和劣势两个侧面。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当能够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评价,并依此付诸社会实践。做到这一点对于保护个体少受挫折及充分发挥才能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只有当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及特点时,才能确定出适合自己的目标,并能通过艰苦努力最终实现这一预定目标。在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个人的需要得以满足,个人的价值得以体现,个人的信心得以巩固和增强,并能使个人的心理机能处于良好的竞技状态。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个人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培养,为追求下一个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相反,假如一个人不能客观地评估自己的能力,仅凭良好的愿望和热情盲目地制订宏伟目标,结果往往是目标落空,个人心理上受打击,产生挫折感。这样一来,不仅白白耗费了精力和时光,也给自信心和心境造成不良影响,而且还会影响今后的发展。所以,每个大学生都应该认真对待这一问题,使自己能够脚踏实地顺利发展,维护心理健康。

稳定而良好的情绪状态使人心情开朗、轻松、安定、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乐趣和信心,对身体状态的自我感受是良好的、舒适的。相反地,如果一个人情绪不稳定,患得患失、喜怒无常,处在不良的情绪状态中,而自己又不会调节和控制,就会导致心理失衡和心理危机,甚至精神错乱。所以要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就必须学会对情绪进行自我控制。

在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遇到不良刺激而出现情绪反应。然而情绪过于激烈或者强烈愤怒必然会使人的智力水平降低,一旦丧失理智的话,一个人就可能采取过激的行动,甚至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所以,一个人应该在情绪激烈发展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控制,以避免愤怒情绪的最后爆发。排除愤怒情绪的具体做法是:及时提醒、告诫自己制怒,及时远离现场,接受他人的劝告,让自己试着换个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等。总之,培养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一个人如果能注意培养和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进行多方面的自我娱乐活动,就可以在寂寞孤独、烦闷抑郁时通过自我娱乐防止心境的压抑,使身心获得有益的休整放松。通常,人不可能总是工作和学习,在业余时间里积极开展愉快的娱乐活动,做到积极的放松和休整才能使自己得到真正的身心保健并使自己更有效地从事工作和学习。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的人工作起来干劲十足、积极奋进,但一闲下来就无所事事、郁郁寡欢;还有的人遇到烦恼便蒙头卧床,或苦苦冥思,这些都会给身心健康带来有害影响。如果能积极开展自我娱乐活动,就能振奋精神,去除烦恼,保持愉快的心境。由此看来,每个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都有必要根据自身的性格特点及条件,培养和发展一些业余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自我娱乐,这对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是大有益处的。

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会遇到不愉快和烦恼的事情,有时还可能因此造成有害于心理健康的长期压抑情绪。遇到这种情况,若能及时找机会与同学、朋友或老师谈一谈,将自己心中的苦闷倾吐出来,使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压抑的心境就可能得到缓解或减轻,失去平衡的心理也可逐步恢复正常。而且在倾诉的过程中,你还可能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理解,获得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必须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大学生群体是社会群体之一,每个大学生都必须融入这个群体。通过社交活动,就能与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或其他群体中的成员交往和联系,特别是和志趣相投的同学、朋友在一起,进行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就能从中得到启发、疏导和帮助;通过积极的社会活动,扩大人际交往,不仅可以使人增进理解,开阔心胸,还可以取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更重要的是,可以使人感受到充分的社会安全感、信任感和激励感,从而大大地增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应激和心理危机感。这是人们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案例快读

李某是家中的独生子,父母均为国家干部,家庭生活条件优越,上大学之前未曾离开过父母。进入大学后,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了自己的卧室和独处的空间;原先很多由父母代劳的日常生活事务都要自己解决;开始了集体生活,不知怎样与别人进行正常的沟通……这些改变让他食欲下降,睡眠质量下滑,学习兴趣也下降了。

案例分析:生活、学习环境发生重大改变后的适应不良是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面对新的环境,李某应主动适应社会环境与学校生活,重新确定自己在大学的角色与位置。如果遇到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应积极寻求外在的支持和帮助。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因而人们的竞争意识也越来越强,尤其大学生正值年轻力壮、精力充沛的青年阶段。在大学生当中争强好胜、相互攀比的现象较为普遍,所以许多同学常常暗示自己盲目地与人展开竞争。然而,由于每个人的精力有限,又各具不同的优势,如果你盲目地事事处处都要与他人争个高低,那么就有可能在某些方面以自身的劣势与他人的优势相比,从而遭到失败,并给自己造成挫折和失败感,同时还会导致自己过度紧张,心理压力过大,影响身心健康。所以,人们在与他人竞争时,应该有所选择和侧重。有所选择是指要注意发挥个人拥有的优势方面,有所侧重是指在竞争中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自己具有较大意义的方面,而避免分散精力去做无谓的竞争。这样一方面会有利于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能够顺利地取得成果,以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心理拓展训练

训练目的:恢复健康的力量。

1.花几分钟时间让阳光的温暖驻留在你的脸上。当孩子张开双臂向你扑来,她微笑中的信任让你热泪盈眶,多么幸福的时刻!科学家们现在认为,上述幸福时刻所产生的积极情绪对人的健康起一种微妙而实实在在的作用。

与此相关的新学科称为精神心理免疫学,专门研究大脑和免疫系统之间的联系。美国一项长达10年、对2754人的研究发现,参加社会活动、有婚姻的人比闭门不出的分居者、离婚者和独身者的寿命长。看来,与他人接触、参加社会活动对健康和长寿都有益。每周至少参加一次社会活动的人比不参加的人要长寿。

2.要互相交流感情。1986年科学家要一组学生连续四天每天花几分钟时间写自己生活中最伤心的事。与只写琐碎小事的学生相比较,大胆吐露心里话的学生在以后6个月的跟踪调查中生活得愉快而健康。显然对人吐露心里话可能使人得到长期的身体以及心理上的益处。

3.乐观也是一个保健的重要因素。美国哈佛大学有一组学生自1937年以来就定期填写情绪和身体情况调查表。1988年有位心理学家研究了尚健在的99位男子的情况。他发现,25岁时有严重悲观情绪的人在40岁、50岁、60岁都得过重病。也许悲观厌世者对抵御疾病持消极态度,不愿很好地照顾自己。

英国一些研究普通感冒的学者也发现,心理因素和易感性之间的某种联系使人易得感冒。1988年美国一项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悲观主义者容易感冒,其中部分原因是他们不愿治疗或采取预防措施。

另一组科学家研究症状缓解的癌症病人。由于病人的症状随时有可能复发,科学家给他们进行心理训练以增强抵抗力。有18个病人上了为期8周的课程,学会了轻松乐观,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念,抑制了肿瘤生长,而接受常规治疗的人则情况照旧。

积极思维的价值何在呢?科学家们这样说:“希望能提高我们生命的质量,而成功的关键在于你的这种希望还能促使免疫系统发挥作用。”他们对精神心理免疫系统的研究最终会证明心理因素和免疫功能之间的联系,这也许需要很多年,但它潜在的优势却是无限的。

成长案例

【案例描述】李某到大学后一直担任班长、学校学生会干部等主要职务。不过他有个缺点,就是直言不讳,因为这个原因他无意中得罪了英语老师。从此,这位老师在课堂上三番五次地挖苦、讽刺他,严重地挫伤了他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从那时起,他的生活变得懒散、随便,学习也不那么认真了,整日沉默少言,对外界事物也失去了好奇心。逐渐地,他变得更加消沉,生活、学习毫无规律,他明知这样下去很危险,却无法自拔。

【案例分析】本案例中的李某长期患有抑郁症。李某的抑郁症状与人际交往有关,但不是因患者自身不愿与人交往造成的,而是由于话直语失,得罪了老师,受到讽刺和挖苦造成的。李某抑郁消沉的原因仅仅在于创伤性体验,由于两种极端地位的“反差”所造成的严重心理失衡。李某过去一直是班级干部,因为英语老师的当众讽刺挖苦,其名誉和形象大受影响,这对于自尊心、上进心很强的李某来说,无疑打击非常大。倘若他过去不是处于那样的地位,遇到某位老师的讽刺挖苦也不至于引起如此之大的情绪波动,而问题就出在这种强烈的反差上。这个案例说明即使是学生干部、成绩好的学生,也存在心理卫生的问题,这类学生一旦遇到挫折、受到打击,其遭受到的强度更大,发展成为心理疾患的可能性也更大,对此应引起重视。

【专家建议】就李某的具体咨询指导来说,主要强调以下3个方面。

(1)关于如何对待挫折的问题。李某的问题实际上是在师生交往中遇到的挫折。人总会碰上挫折,想事事称心,一切顺利,那不符合客观现实,对磨炼个性品质也是不利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挫折并不是坏事,关键在于如何对待挫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个体内在的心理素质,以强健的精神抵抗挫折,这是对待挫折的根本出路。

(2)关于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从上进走向消沉,原因固然很多,但在自我意识和评价上出现了偏差,这不能不说是根本性问题。人应当自尊,但不能虚荣,不能过于计较个人得失;人应当有所追求,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如此。

(3)关于摆脱抑郁的具体措施。咨询人员向李某介绍注意力转移、放松训练等治疗方法,还向他推荐了伯恩斯倡导的意识疗法自我运用的有关原则与程序,目的是让他认清抑郁情绪的本质,依靠理性与智慧的力量,从根本上消除痛苦的根源。

探索思考

健康与财富是人生的两大要素,你认为二者哪一个对于你更为重要?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推荐阅读与欣赏

书籍推荐

生命的重建

《生命的重建》([美]露易丝·海著,徐克茹译,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曾被称为健康观念世界第一畅销书,被全世界读者誉为人类健康的福音书。露易丝·海在书中为我们揭示了疾病背后隐藏的心理模式,从而开辟了重建生命整体的完美道路。

影视推荐

忠犬八公的故事

《忠犬八公的故事》——水来我在水中等你,火来我在灰烬中等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