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疾病将成为第二大常见疾病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疾病将成为第二大常见疾病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到2020年,心理疾病将成为继心脏病之后人类面临的第二大常见疾病。心理问题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由此可见,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3个方面。为了便于普及健康知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衡量人体健康的10条标准,具体如下: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对日常工作和生活,不感到疲劳和紧张。情绪健康的主要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疾病将成为第二大常见疾病

任务背景

对心理健康的概念,人们历来有不同的看法。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曾为心理健康下过一个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显然,这一定义过分突出了个人体验。

任务驱动

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哪几个方面?

健康是人们生存的根本,如果没有健康,一切的智慧、力量、才能将无法施展。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前总干事马勒博士曾指出:“必须让每个人认识到,健康并不代表一切,但失去健康便失去一切。”因此,健康需要得到每个人的重视。健康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感的综合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和科学的进步而逐步深化。

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还停留在浅层的机体生理方面,片面地认为身体没病就是健康,因而只单纯注重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到2020年,心理疾病将成为继心脏病之后人类面临的第二大常见疾病。心理问题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宪章中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应该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完好状态。”

由此可见,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3个方面。所以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还应有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只有当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都处在良好状态时,才是真正的健康。

为了便于普及健康知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衡量人体健康的10条标准,具体如下: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对日常工作和生活,不感到疲劳和紧张。

(2)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

(3)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

(5)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6)体重适当,身材匀称。

(7)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

(8)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9)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

(10)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伐轻松自如。

美国学者坎布斯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具有4种特质:①积极的自我观;②恰当地认同他人;③面对和接受现实;④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

美国心理学马斯洛和密特尔曼提出过10条被认为是经典的标准:①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②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地估计自己的能力;③生活理想切合实际;④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⑤能保持人格完整与和谐;⑥善于从经验中学习;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⑨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国内有些学者也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准。郭念锋在1986年提出了10条标准:①周期节律性;②意识水平;③暗示性;④心理活动强度;⑤心理活动耐受力;⑥心理康复能力;⑦心理自控力;⑧自信心;⑨社会交往;⑩环境适应能力。

马建青在1992年提出了心理健康的7条标准:①智力正常;②情绪协调,心境良好;③具有一定的意志品质;④人际关系和谐;⑤能动地适应环境;⑥保持人格完整;⑦符合年龄特点。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尺度,它既为人们提供了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也为人们指出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但是,在具体判断一个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时,还应因人、因事、因时具体分析。(www.xing528.com)

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不同见解,我们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最概括、最一般地说,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并据此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大学生的普遍年龄一般在18~25岁,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后期。大学生的心理具有青春期中后期的许多特点,但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上的青年。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评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应根据以下几个标准给予着重考虑。

情绪健康的主要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情绪在心理变化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情绪异常往往是心理疾病的先兆。大学生的情绪健康应包括以下内容:①愉快情绪多于不愉快情绪,一般表现为乐观开朗,充满热情,富有朝气,满怀自信,善于自得其乐,对生活充满希望;②情绪稳定性好,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约束,又能适度宣泄,不过分压抑,使情绪的表达既符合社会的要求,也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中能恰如其分地表达情绪;③情绪反应是由适当的情境引起的,反应的强度与引起这种情绪的情境相符合。

智力正常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大学生胜任学习任务、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最需要的心理保证,因而也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一般来说,经过高考的选拔足以表明大学生的智商是正常的,且总体水平会高于同龄人。衡量大学生的智力水平关键看大学生的智力是否正常、充分地发挥了效能。大学生智力正常且充分发挥的表现是: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智力结构中各要素在其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都能积极协调地参与,并能正常地发挥作用;乐于学习。

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标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作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行,既不顽固执拗、轻率鲁莽、言行冲动,也不意志薄弱、优柔寡断、害怕困难。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是在与现实环境、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认识自己的。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应比较接近现实,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优点感到欣慰,但又不狂妄自大;对自己的弱点既不回避,也不自暴自弃,而是善于正确地“自我接纳”。

人格在心理学上指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整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大学生人格完整的主要标准是:①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②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③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不能有效处理与周围现实环境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能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和未来有较清晰正确的认识,思想和行动都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这里所讲的适应不是被动地、一味地迎合,甚至与不良风气、落后习俗同流合污,而是在认清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逃避现实,更不妄自尊大、一意孤行,与社会需要背道而驰。

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大学生也同样离不开与人打交道。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其表现为:①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②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于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④宽以待人,乐于助人;⑤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⑥交往动机端正。

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应具有与其年龄和角色相应的心理行为特征。一个大学生若经常严重地偏离这些心理行为特征,则有可能是心理异常的表现。

知识拓展

亚健康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是指机体在内外环境不良刺激下,心理、生理发生异常变化,但尚未达到明显病理性反应的程度。

亚健康状态具体有以下表现:

(1)身体疲劳乏力、易累,肌无力,体力活动后全身不适,体力难以恢复。

(2)体质虚弱,免疫功能低下,易患感冒、咽喉不适、口腔溃疡等疾病。

(3)胃肠机能紊乱,食欲不振

(4)关节痛、肌肉痛、头痛、淋巴结肿痛、胸闷、心悸、气短。

(5)失眠嗜睡,眼睛易疲劳,视力模糊。

(6)健忘,头脑不清醒,记忆力下降。

(7)精神不振、情绪低落,对事物缺乏兴趣,郁郁寡欢,常常感到孤独无助。

(8)烦躁、情绪不稳定,紧张、易怒、焦虑等。

(9)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反应能力较差,人际关系不协调,家庭关系不和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