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完善人性,促进社会发展

完善人性,促进社会发展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拥有完善人性是一个人最大的荣耀它是人生幸福的根基也是社会发展的希望教育是一项培育人的工作,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健康成长。人性的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就是个人逐渐离开生物性趋向社会性的过程。可以说人性发展完善的人是我们社会的希望和保障,这样的人不会只为个人的利益着想,他的生命既是在为自己,同时也是为他人,这两者是没有矛盾的,两者在更高的境界上是和谐统一的。

完善人性,促进社会发展

拥有完善人性是一个人最大的荣耀

它是人生幸福的根基

也是社会发展的希望

教育是一项培育人的工作,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每个人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其他类型的教育。没有经过教育的人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他的人性是无法得到健康发展的。因此,我们所说的人性并非仅指天生的,而有一部分是在后天的教育中被发展的,可以说教育的深层目标是培育具有完善人性的人。

那么,什么是“人性”呢?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所谓人性,指的是人的需求。他把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七个层次: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自尊需求、求知需求、审美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需求的低一端是指人的生物性,高一端是指人的社会性。每个人的人性都是由生物性和社会性两部分组成的,只是每个人所达到的层次不一样,或者说每个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结合的比例不一样,每个人既是一个生物的人,又是一个社会的人。马斯洛认为,越是低级的生物性需求,越是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越是高级的社会性需求,越需要将自己融入社会环境。生存需求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生存愿望,而安全需求则是要考虑与社会的关系,要学会与他人和谐共处,但还只是为了个人的身心安全;爱与归属需求则要考虑到他人的需求,要求个体离开自我中心,学会奉献,才能满足这种爱与被爱、归属于某个更大团体的需求;而自尊需求则要求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对他人、团体和社会有价值的人,这样才能满足自尊的需求;求知需求和审美需求也同样都要把自己融入社会群体之中,自我实现需求更是只有在社会环境中才能实现。人性的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就是个人逐渐离开生物性趋向社会性的过程。越是人性发展完善的人越是不自私、不自恋和不以自我为中心,他所追求的需求满足都是建立在为他人奉献的基础上,因此,越是拥有健康完善人性的人越不会为了个人的利益去剥削和伤害别人,而是努力把爱和幸福带给他人,他自身也只有在爱与奉献之中才能满足自己更高等级的需求,并且从中获得更大的价值感和幸福感。可以说人性发展完善的人是我们社会的希望和保障,这样的人不会只为个人的利益着想,他的生命既是在为自己,同时也是为他人,这两者是没有矛盾的,两者在更高的境界上是和谐统一的。(www.xing528.com)

以上这种人性观消解了自古以来“人性本恶”与“人性本善”的争论,因为两者都只是各执一端,“人性本恶”看到的只是人的生物性一端,“人性本善”只看到人的社会性一端,两者都没有看到人性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生物性逐渐发展到社会性的渐升光谱,每个人都处于生物性和社会性不同比例的结合点上。确实,我们看到有些人的生活只停留在生物性需求上,会让人觉得比较自私自利,只为个人的生存和安全而活,而我们同时也看到历史上有许多人超越了个人生物性需求,把生命的目标建立在追求更高的需求满足上。

然而,我们如何相信个人会为了追求更高级的需求满足而放弃低级的需求满足呢?马斯洛认为,因为更高级的需求满足会给人带来更多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如果说幸福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那么,人为了追求更多、更深刻的幸福感,就会放弃低级的需求而趋向高级的需求。另外,我们从现实观察中也可以发现,低级需求的满足是相对比较容易的,很多人在人生的早期就可以充分满足低级需求,那么,他就不会停留或者只满足于追求低级需求,他自然会转向追求高级的需求。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观察中发现,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所有满足都是离不开整个社会的。不管多么有钱的人,他的生活也离不开普通人的奉献,如他的食物、衣着、生活用品等都是由他人创造的。因此,如果有钱的人想要保证自己的地位和享受,他也要与社会和谐相处,帮助社会建设和发展,这样才能享受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所以,如果我们相信人是理性的,知道怎么做对自己及自己的孩子来说是最好的,并且想要追求幸福生活的话,我们就会做出行善的选择,因为这是最佳的选择。行恶在伤害他人的同时也肯定会伤害自己,这是一条走向毁灭的道路,有智慧的人是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的。

但是,我们又如何解释在历史上和现实中有许多作恶的人呢?我们平时往往把作恶归咎为人的自私本性,但从以上的人性成长原理来看,这些作恶的人是人性没有得到好的培育和发展,无法超越生物性的自私到达更高级的爱的境界,或者是因为低级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报复于他人和社会。我们相信无人真正想作恶,作恶可能是迫不得已的选择,是被伤害后的反应性行为,而非人生来就是如此。如果社会让这些人有机会受到更好的教育,在人生的早期,这些人的基本需求得到了充分的满足而没有被剥夺和虐待,那么,我们可以相信这些人也可以成为具有善良之心的人。从许多反社会人格的犯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早期都是处在生存危机和安全危机之中,他们为了维护自身最低级的需求,铤而走险去做违法和伤害他人的事情,他们也知道这是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但是为了生存,他们选择了错误的行为。

从以上分析中获知,只有培育出具有健康而完善人性的人,社会才能变得越来越美好,而且我们也知道培育健康人性的方法是适度地满足学生的各层次需求,由此,学生追求高层次需求的动机才会出现,学生的人性才会逐渐往高层次方向发展。只有这样,学生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和利己主义才会逐渐消失,学生也就会拥有更多的爱、合作与奉献的精神,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完善人性的、能够创造出更美好社会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