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银川平原地势开阔平坦,地面海拔高程1 106~1 130 m。区内第四系分布广泛,据钻孔资料知第四系最大厚度达1 600 m以上。地下水补给、赋存和开采条件良好,区内地下水资源丰富。根据对研究区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及钻孔资料的分析,银川平原的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可分为两个大区:单一潜水区和多层结构区。单一潜水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区西部和南部的局部地区,主要由贺兰山东麓山麓洪积与青铜峡峡口冲积砂卵砾石组成,岩性上下基本一致,地下水为单一潜水,水量丰富,水质良好。其他地区为多层结构区,在大约250 m深度以上的范围内,从上向下依次为潜水含水岩组、第一承压含水岩组和第二承压含水岩组,各含水岩组之间通常具有相对较为连续的弱透水层。
单一潜水区包括黄河峡口冲积扇单一潜水区及贺兰山东麓洪积斜平原单一潜水区。黄河峡口冲积扇单一潜水区分布于银川平原最南端,地下水位埋深0.5~4.0 m,单井涌水量2 000 m3/d,冲积扇上部单井涌水量大于5 000 m3/d,向冲积扇边缘水量减少,地下水TDS一般小于1 g/L。贺兰山东麓洪积斜平原单一潜水区沿贺兰山东麓分布,北起红果子火车站,南至永宁窦家圈,为贺兰山山前冲洪积物,单井涌水量大于1 000 m3/d。水质良好,TDS通常小于1 g/L,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盐型水。
多层结构区潜水在平原区南段以中细砂为主,中段以细砂为主,北段以粉细砂为主,含水层厚度一般为20~60 m,富水程度为1 000~3 000 m3/d,部分区域地下水富水性>3 000 m3/d。第一承压含水岩组顶板埋深通常在25~60m之间,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细砂、粉细砂和少量中砂,厚度一般在40~130 m之间,且中部地区含水层厚度较大,向东、西两侧,含水层厚度逐渐变薄。第二承压含水岩组底板埋深一般为240~260 m,岩性以细砂、粉细砂为主,含水层厚度一般在60~125 m之间,除了局部地区(平罗县附近地区)以外,该组含水层厚度在平原中部地区厚度较大,向东、西两侧,厚度变薄。第一、第二承压含水岩组富水性良好,均在1 000~3 000 m3/d。各含水岩组之间有弱透水层,岩性以黏土、砂黏土为主。
银川平原潜水补给来源主要包括:引黄渠系渗漏及灌溉入渗补给、大气降水补给、侧向径流补给、洪水散失补给、地下水灌溉回渗补给。其中引黄渠系渗漏及灌溉入渗补给是地下水最主要的补给源,其补给量占到了地下水总补给量的80%以上;潜水排泄方式主要包括蒸发、人工开采、排水沟排泄和向黄河排泄。其中蒸发排泄是主要的排泄方式,其排泄量占到了总排泄量的45%以上。银川平原承压水补给方式包括侧向径流补给和潜水越流补给,其中上层潜水越流补给量约占总补给量的70%;承压水排泄以人工开采为主,作为居民生活饮用和工业用水水源。受地下水补径排条件的影响,潜水埋深较浅,易受农业面源、工业及生活污染源影响,水质较差,部分地区水质达到IV、V类水;而承压水主要补给来自上层潜水越流,保护承压水资源已刻不容缓。
2.水资源开发利用
作为全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核心区,银川平原水资源成为居民生活饮用、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地下水开采量逐年递增,在20世纪70年代地下水开采量为1.508 8×108 m3/a,80年代为3.113 5×108 m3/a,90年代为4.014 0×108 m3/a,2000年为4.641 8×108 m3/a,2003年为5.838 2×108 m3/a。
目前,作为生活饮用水的地下水开采层位主要为单一潜水区的潜水含水层和多层结构区的承压水含水层。该区规划期内正常使用的城镇水源地共16个,分别为银川市东郊水源地、银川市南郊水源地、银川市北郊水源地、永宁县第二水源地、贺兰县水源地、灵武市崇兴水源地、银川南部水源地、银川征沙水源地、银川市南梁水源地、石嘴山市第一水源地、石嘴山市第二水源地、石嘴山市第三水源地、石嘴山市第四水源地、石嘴山市第五水源地、金积水源地和小坝水源地,其中银川南部水源地、银川征沙水源地、银川市南梁水源地和石嘴山市第三水源地4个水源地为备用水源地。2012年,银川平原正常使用水源地12个,各水源地取水量均低于设计开采量,水质满足饮用水质量标准。由表4.2可知,区内集中取水总量为13 040万m3,服务人口为180.66万人。
表4.2 2012年银川平原集中供水水源地开采量统计
续表4.2
表4.3为银川平原各县市地下水资源开采系数表。由表4.3可知,银川市地下水可开采量最大,为19 700万m3;其次为平罗县、永宁县、青铜峡市;惠农区地下水可开采量最小,仅为5 750万m3。受水文地质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银川市地下水开采量最大,为13 688万m3,其次为大武口区的5 349万m3,永宁县最小,仅为1 992万m3。由开采系数计算结果知,大武口区和惠农区地下水开采系数均达到80%以上,银川市地下水开采系数69.48%,其余地区地下水开采系数均较低,小于50%,开采潜力较大。
表4.3 银川平原地下水资源开采系数 单位:万m3
在长期的开采影响下,目前银川平原已形成了两大区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分别位于银川市西夏区和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即西夏区承压水降落漏斗和大武口区潜水降落漏斗。
西夏区承压水降落漏斗位于银川市西夏区一带。由于承压水的主要补给源为贺兰山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和潜水越流补给,其中越流补给量约占承压水补给总量的70%,区域性承压水降落漏斗的存在,使潜水-承压水水力坡度增大,按照达西定律,水力坡度增大会导致潜水越流补给量增加。在此情况下,上层水质较差的潜水进入承压水含水层水将使承压水水质受到污染。相对于潜水,承压水更新缓慢,一旦污染不易恢复。虽然目前各水源地水质监测资料显示承压水水质良好,但承压水降落漏斗带来的潜在风险应予以重视。因此,应加强地下水开采管理,合理布设开采井,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恢复潜水水质。
大武口区潜水降落漏斗位于大武口区大小风沟、鬼头沟、大武口沟洪积扇一带,大武口地区山前各洪积扇区地下水主要以基岩山区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和山区各沟谷常年性流水垂直入渗补给为主。由于该地区机井密度较大,地下水长期处于超采状态,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形成了区域性降落漏斗。
3.生态环境
银川平原坐落在贺兰山脉与鄂尔多斯高原之间的陷落地带,低洼地星罗棋布,加之千百万年以来黄河的摆动改道,以及贺兰山山洪的不断倾泻,赋予了银川平原众多而宝贵的水资源,使得区内湖泊、湿地众多。湿地既是一种自然景观,又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类型,特别是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通过了环保总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建设部、水利部《关于加强重点湖泊水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湖泊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安全,关系到区域及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湖泊……水环境保护应贯彻远近结合、标本兼治、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的方针。”同时,《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北部引黄灌区以农田、湿地和城市生态系统建设为核心,重点完善农田林网和贺兰山东麓防护林体系,保护绿洲湿地,打造黄河金岸绿色长城。”黄河金岸绿色长城是生态文明四大先行区之一,拟在规划期内打造生态景观林5万亩、防护林20万亩、果林10万亩、湿地恢复和保护40万亩。可见,湖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保护已成为宁夏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银川平原主要的湖泊湿地有阅海、鸣翠湖、沙湖和星海湖。其中,沙湖是我国北方荒漠半荒漠地区不可多得的自然生态综合体,为宁夏最大的半咸水湖泊。各种栖息繁衍动物达140余种,其中鸟类近百种,总数在10万只以上。1997年成立了宁夏沙湖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4 247 hm2,其中核心区面积858 hm2,缓冲区面积1 145 hm2,实验区面积2 244 hm2。保护区属于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有荒漠化区域内的典型湿地自然生态系统,半荒漠化区域内的荒漠化生态系统及自然综合体,濒危、珍贵、稀有动植物物种,干旱半荒漠地区湖泊、沙漠、野生动植物。目前,沙湖补水主要为黄河灌溉水,受农灌指标限制,当黄河灌溉水供给量不足时,农田退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成为沙湖补水替代水源。
由于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受气象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湖泊水环境极其脆弱。2012年宁夏湖泊湿地的补水量已超过1亿m3,且湖水水质差、富营养化严重,湖水生态系统活力降低。《2012年宁夏水资源公报》指出,阅海、鸣翠湖、沙湖和星海湖水质等级均为劣V类,其中阅海主要超标指标为总氮,超标倍数为3.7倍;翠鸣湖主要超标指标为总氮,超标倍数为2.5倍;沙湖主要超标指标为总氮、氟化物,超标倍数为2.2和0.8倍;星海湖主要超标指标为总氮、氟化物,超标倍数为2.7和1.3倍。
4.土壤环境(www.xing528.com)
土壤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环境状况直接关系到生物的生长发育以及植物的安全,并将最终影响到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银川平原区北部片区的土壤盐渍化、低含量的有机质以及中部片区的土壤沙化已成为中北部土地开发利用的重要制约因素。
银川平原是传统的引黄灌区,由于自流排水困难,地下水位较高,土壤盐渍化较重。加之大水漫灌,地下水位普遍高于临界深度,土壤次生盐渍化面积超过农田总面积的70%。惠农区、平罗县、贺兰县和前进农场项目区地形低平,地面坡降为1/5 000~1/8 000。根据宁夏农发办资料,银北地区轻盐渍土面积为26 966.67 hm2,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33.0%(表4.4),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平,排水条件较差的地区,地下水埋深多在1.65~1.80 m;中盐渍土面积为14 180hm2,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17%,主要分布在地形较低、排水不畅的地区,以湖泊、洼地边缘多见;重盐渍土面积为16 293.33 hm2,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20%,多分布在排水困难的低洼地或排水不配套、地势低平的新垦地,属中低产农田;盐荒地面积10 540 hm2,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13%,主要分布在排水困难的低洼地,土壤盐分含量较高,通过工程排水和土壤农业改良以后可以种植利用。
5.经济发展
《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树立将宁夏作为一个大城市进行规划的理念,推动沿黄城市带成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引擎,构筑以沿黄城市带为核心、固原市为次中心、重点镇和中心村为补充的新型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可见,沿黄城市带在宁夏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银川平原作为沿黄城市带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宁夏人口、城镇聚集地区,现已基本形成以银川为中心的城市群,城镇化人口超过63%,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突显。
表4.4 项目区土壤盐渍化调查分县面积统计 单位:hm2
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划》,银川平原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包括银-吴核心区和石嘴山市。银-吴核心区是全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中的核心区域,也是全区重要的交通、通信、科教、金融和现代物流中心,大西北重要的“门户城市”,能源化工“金三角”的重要一极,是我国向西开放的战略高地。石嘴山市重点开发区是沿黄经济区北翼,宁夏北部的重要门户城市是全区工业化、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区域;其功能定位为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先行先试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示范区,宁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区,国家老工业基地振兴示范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宁北、蒙西地区物流中心。
同时,宁夏沿黄经济区已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被列为18个国家级重点开发区之一,加快沿黄经济区发展事关国家能源安全、生态安全、民族和谐,事关宁夏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必须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规划建设。《宁夏沿黄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指出,预计到2015年,银川市(含两县一市)形成250万人口(包括外来人口)的大城市,沿黄经济区集聚人口达到450万人(包括外来人口),沿黄经济区服务业水平显著提升,城镇化率达到70%。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因此,按照战略部署和主体功能区划,银川平原包含银川市、石嘴山市和吴忠市黄河西岸的大部分地区,即沿黄经济区的重点区域,关乎区域经济发展及宁夏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6.农业
银川平原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348 705 hm2,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为253 726 hm2,占总播种面积的73%(表4.5)。主要粮食包括稻谷、小麦、玉米和豆类,其中玉米和稻谷播种面积较大,分别为112 201 hm2和73 937 hm2。
表4.5 银川平原区农作物播种面积统计 单位:hm2
银川平原区特色和优势农业产业包括枸杞产业和葡萄产业。
枸杞为宁夏“五宝”之首,是区内最具地方特色的战略性主导产业,枸杞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中国港澳台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遍及国内130多个大中城市,享誉中外。宁夏枸杞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地域由清水河流域、卫宁灌区、银川以北三大产区组成,枸杞产业发展以中宁为核心,以清水河流域和银川以北为两翼,培育20个枸杞产业专业乡镇,建设中宁、清水河、银川以北、盐红、兴香五大产业板块。其中,作为五个重要板块之一的银川以北产业板块,枸杞基地面积将维持在10万亩。
此外,按照葡萄文化发展长廊总体规划,银川平原葡萄种植面积约占总规划区面积的2/3,包括石嘴山产区、农垦产区、银川市产区和青铜峡产区的大部分。葡萄种植基地十年规划见表4.6。
表4.6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种植基地十年规划 单位:万亩
表4.7 银川平原工业园信息统计
7.工业
凭借地理、交通、资源优势,银川平原内工业园区众多,共包含13个工业园区(表4.7)。位置从北向南依次为:石嘴山陆港经济区、石嘴山经济开发区、宁夏精细化工基地、平罗工业园区、贺兰暖泉工业区、贺兰工业园区、宁夏生态纺织产业示范区、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凤工业集中区、永宁工业园区、青铜峡市嘉富轻纺工业园、吴忠金积工业园区、吴忠立德慈善工业园。涉及行业涵盖高新产业技术、纺织业、精细化工、新材料、煤化工、冶炼和特色食品加工等数十种行业,大部分工业园年产值已突破百万,总产值达上千亿元,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重要带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