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当前学科竞赛参赛目的存在功利性较强的问题
当前有些高校和师生在学科竞赛中存在着以获奖为主要目的的功利思想,挑选一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参加竞赛,把时间、精力都投到这些优秀学生身上,忽视了其他学生的培养,造成了学科竞赛受益面狭窄与学生两极分化现象。有一些师生过于重结果轻过程,把主要精力花在如何获奖而不是如何做好竞赛项目,甚至出现造假、购买参赛作品等情况,违背了学科竞赛的初衷。
2.2 以锻炼与培养学生为参赛目的一定能收获好成绩
为避免出现以上现象,我校一直坚持以锻炼和培养学生为主要参赛目的。在2014年之前,我校一直没有获得省级一等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摒弃功利思想,积极参赛,努力向做得好的学校和队伍学习,坚持把着眼点放在做好竞赛项目上,因此参赛队伍依然大幅度提升。2017年前,浙江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报名不限额,基于鼓励学生踊跃参加的竞赛宗旨与锻炼本科生科研综合能力的竞赛理念,我们积极鼓励学生报名,不在正式报名之前筛选参赛队伍,让只要有意愿参赛的学生都完成整个竞赛过程,到2016年,参赛队伍数达到59支。这就意味着有近300名本科生经历了8个月左右完整的创新项目锻炼。正如一位参赛大学生所说的那样:“生命科学竞赛是我们第一次参与一个完整的创新实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我们的创新能力。生命科学竞赛的实验过程很艰难,需要写综述、实验设计等,但是在完成了长达8个月的科研训练后,我们发现自己的论文写作、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水平均有很大的提升,可以说,生命科学竞赛影响了我们的一生。”另一位参赛学生说:“古人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竞赛的意义也在于此,从确定研究对象、设计实验步骤到分析实验结果,每一步都在帮着我们复习与巩固理论知识,也在帮着我们延伸对生命科学的理解。虽不能说努力了一定会取得成绩,但参加了一定会有收获。”可见,跟近300名学生完整参加科研训练的收获相比,是否能获得省级一等奖已显得微不足道。(www.xing528.com)
2017年,虽然浙江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做了学校限项与指导老师限项等规定,我们在网络报名的时候,还是按照原来的报名不限项的做法,采取项目数不限、指导老师限项的原则,以免正式报名之前就有学生失去继续锻炼的机会。由于师生们对这个竞赛的高度认同,报名积极性空前高涨,4月30日报名截止时,一共有76支队伍、100多名导师、近400名本科生正式报名。接下来,这些本科生将在导师指导下,按照生命科学竞赛公平公正规范与科学合理的参赛程序,到网络评比前完成所有科研训练环节。
2.3 评奖给更多的参赛学生点燃科研希望
生命科学学科并非我校优势学科,虽然每年参加竞赛的队伍数很多,但是能获得省级奖的比例较低。对于学校、学院和老师来说,我们可以秉承和坚持以锻炼和培养学生为主要参赛目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如果他们觉得获奖的希望很小,难免也会影响参赛的积极性与信心,所以有时对学生的激励也显得很重要。我们的做法是,在省赛之前通过校赛来筛选参赛队伍,以免没有入围省赛的学生失去锻炼的机会,等省赛结束后,为没有获得省级奖的同学举行一个像省赛决赛那样的校级决赛,每支队伍做汇报,只要是能坚持到底,做得较好的团队都能获得校级奖。有一个团队负责人在参赛感想里这样写道:“学校老师对我们足够关怀,不忍心扑灭我们对于科研的热情,于是举行校内答辩,给予我们相应的奖项,不管那是老师给我们的安慰还是其他什么,它确实给我们内心加了一点点火,那是为科研而燃烧的火。”这个团队连续两年参赛,第一年没有获得省级奖项,正是因为这把火,让他们在第二年继续组队参加竞赛,获得了省级奖。可见,只有给予学生充分的锻炼机会与鼓励,才能使他们参加生命科学竞赛的热情持续高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