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微博社区参与对话语权的影响研究

微博社区参与对话语权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从微博社区参与者心理认知的角度,得出假设1和假设2。假设4:成员感知微博信息可信性对他们的参与行为有正向的显著影响。成员参与微博社区使得自身的话语权得到放大[124],许多成员积极发博、评论和转发信息,期望从其他人那里获得接受和认可,并凭借自己的贡献提高在社区中的地位和声誉[120,106,112],本研究认为,这种社会强化心理因素也促使成员积极地参与微博社区,由此得到假设5。

微博社区参与对话语权的影响研究

据统计,微博在我国自诞生起到普及只经历了15个月的时间,也快于互联网普及的速度[1]。之所以有这么多用户在短时间内使用微博,两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微博的“点对面”及时传播特性保证信息传递迅速以及建立在叠套社会关系网络上的传播特性使得信息的扩散规模和范围很大[122]。由此,从微博社区参与者心理认知的角度,得出假设1和假设2。

假设1:成员感知微博传播的及时性对他们的参与行为有正向的显著影响。

假设2:成员感知微博传播的扩散性对他们的参与行为有正向的显著影响。

同时,微博使用和操作非常方便已获得人们的广泛认可,这也可能是成员参与微博社区的一个心理因素,由此得出假设3。

假设3:成员感知微博使用的方便性对他们的参与行为有正向的显著影响。

经济学的个人理性假定来看,成员愿意花费时间在微博社区中获取和共享信息的前提是他们能从中获得效益,这就要求微博社区中的信息对成员具有较高的有用性和质量。衡量有用性和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可信性。可信性(credibility)[1]①也是可相信性(believability),是指人们对对象可相信程度的认识[146]。成员认为微博社区中信息的可相信程度较高是他们愿意在微博中花费时间的前提。作为Web2.0应用的典型代表,微博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发声”的自媒体平台,由于缺少像传统媒体那样严格的审核制度,微博中的信息质量良莠不齐,虚假信息和谣言等也时常泛滥。因此,微博使用者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担负起对信息进行甄别的任务。实证研究表明,用户对微博内容的信任是基于自己能感知到的真实性[142],而对微博信息可信性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成员在微博社区中的行为。M.Schmierbach和A.Oeldorf-Hirsch的研究结果[139]证实了这一点,他们调查发现,大学生在浏览Twitter时非常注重信息的可信性。并且,也有研究对微博信息可信性评价展开探讨,证实成员的感知可信性对其在微博社区中行为的重要性[140,147]。实践中,微博服务商也意识到这一点,他们采用实名认证和“加V”等机制来证明博主身份的真实性,以增加他人对微博信息的信任。本研究认为,正是成员对微博社区中认证和“大V”[2]①微博信息的可信性感知,他们才愿意花费时间在微博社区中获取和分享信息,由此得出假设4。

假设4:成员感知微博信息可信性对他们的参与行为有正向的显著影响。(www.xing528.com)

成员参与微博社区使得自身的话语权得到放大[124],许多成员积极发博、评论和转发信息,期望从其他人那里获得接受和认可,并凭借自己的贡献提高在社区中的地位和声誉[120,106,112],本研究认为,这种社会强化心理因素也促使成员积极地参与微博社区,由此得到假设5。

假设5:成员的社会强化心理对他们的参与行为有正向的显著影响。

本研究认为,与现实社区一样,成员参与微博社区也存在着“自我认同”的需要,即成员通过寻找“我”和“我们”的差异获得自我认同[46],在微博社区中,成员利用自由扩展的文本和图像等符号工具来构建和表达自己[148],建立一个甚至多个在线的“虚拟身份”来展示多方面的自我,来满足这种心理需要。同时,根据E.Goffman的自我呈现[3]①(self-presentation)理论,自我呈现是认同的一个有意图的(intentional)和确实的(tangible)组成部分[149]。自我呈现是指我们想要向外在的观众(别人)和内在的观众(自己)展现一种受赞许的形象,我们致力于管理自己营造的形象[32],E.Goffman将这个过程称为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认为需要通过持续不断地执行一些连贯的和互补的行为来维持印象[149]。由此,本研究认为,成员在微博社区中频繁地发文、评论和转发信息的活动的心理实质是自我呈现过程,除了认同自我以外,也期望在微博社区中通过虚拟身份的构建来形成其他成员关于自己的好的印象。概言之,自我认同和自我呈现是两个重要的心理影响因素,由此得出假设6和假设7。

假设6:成员的自我认同心理对他们的参与行为有正向的显著影响。

假设7:成员的自我呈现心理对他们的参与行为有正向的显著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