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基于融通理念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打破了不同学科之间所存在的壁垒,为教师提供了相互交流与探讨的平台,有利于在教师之间建立一种互帮互利的机制,有利于增强课程群教师成员的团队意识、协作意识,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在这个平台基础上,教师之间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有利于教师团队共同进步与发展。与此同时,又进一步增强了教师的科研创新意识,推动教师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在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之间建立了一种有效的链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2017年,张洪娇老师在通州青年教师“春华杯”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中荣获一等奖;李宇洁老师在北京市新教师第一届“启航杯”风采展示大赛中荣获北京市一等奖,郭佳老师荣获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二等奖,张明、林朝雪两位教师被评为北京市骨干教师,李涛校长被评为“通州区优秀校长”。在这一年中全校教师共获得区级奖项120人次,市级奖项74人次,国家级奖项9人次。通过学校课程的研发与实施,为教师共同体的培育提供了新的路径,在芙蓉小学实现了“能者为师”到“觉者为师”的跨越。
【案例展示】
课程是学校教育主张、教育追求得以落实的基本载体。教师并不孤立于课程之外,教师自己就是课程,教师能够建构自己的课程。学校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集体开会研讨等形式,明确了教师应该从被动的课程执行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实施者、孵化者。两位年轻美术教师就这样被激发了内在的课程意识,她们认为美术是最能体现学校融通教育特色的学科之一,因为美无处不在,既可以在生活中随时发现美术,也可以随时在美术中找到生活。
有了这样的理念,两位有梦想、爱生活的美术教师,于2016年9月联手成立了“梓璇工作室”。梓璇工作室,则源自她们的名字:王梓、吴璇。
成立工作室容易,真的开发课程就没那么简单了。
梓璇两位老师从美术学科的特质出发,确立了课程的目标:拉近美术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审美力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围绕这个目标,她们进一步借助自己跨年级教学接触学生多的优势,认真观察并调查小学生的业余生活中对哪些事物感兴趣,思考这些事物又应该怎样与美术学科发生关联,从而明确了课程的教学内容:手作课程与绘画课程。其中,手作课程更偏向生活,具体包含了:手鞠球、花艺、首饰与服饰;绘画课程更突显美术专业性,包含了:墙绘、素描、写生。
要想教学生,自己首先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为了把手鞠球的课程上好,两位老师利用假期时间亲自去了日本进行学习;为了教好花艺课程,她们又事先买好素材,提前练习,钻研一些干燥和晒制的方法……
是课程就离不开评价,美术课程最好的评价方式无疑是对作品的展示。于是,走进芙蓉小学,处处可见的美术作品大多都来自梓璇工作室的老师和孩子们。除此之外,他们还单独举行展览,参加比赛,收获颇丰。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看看梓璇工作室丰富多彩的课程吧。
1.手作课程,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丰富课余生活,传递美的表现力
(1)手鞠球课程
手鞠球——一种源自于中国的蹴鞠在日本发展起来的手工艺产品,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术品,尽管曾一度被遗忘,但如今这种表面精致、刺绣重杂的线球又重新回归到我们的视线,它融合了数学的等分原理,融合了美术的配色和重复图形的原理,是集理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球上“绘画”尝试,极其锻炼学生的思维与耐性,是梓璇工作室主打的一款综合性艺术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
(2)花艺课程(www.xing528.com)
花艺——一种纯自然绝美的艺术品,让鲜花永葆“青春”是这门艺术最大的追求。梓璇工作室研发了花艺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有花环设计、台灯押花和装饰品设计。将鲜花经过干燥、排水的处理后,鲜花的色泽能保存相对长的时间,特别适合制作平面装置作品。一些立体装饰品的制作也离不开干花,甚至捡树枝、收集树上掉的松果也成了梓璇的常态。花艺设计使学生习惯了用“美”的眼光来完善、再创造生活中的常见装置,赋予常态事物第二次生命!
(3)首饰、服饰课程
生活中到处都有美,所以美术是离生活最近的学科之一。梓璇工作室特意开发了注重培养孩子们动手制作自己贴身饰品和服饰能力的首饰、服饰课程。在经过一段时间的DIY和首饰、服饰尝试后,工作室大胆地进行了以“旧物改造”为主题的走秀活动,倡导以废旧物品为原料,运用巧妙构思,做成各种实用小物件,从而变废为宝。这样的课程和活动不仅让“可以穿戴的美术课程”落地生根,更提高和培养了孩子们的环保和节约意识。
2.绘画课程,尝试多种材料,多种媒介表现,提高造型能力,让绘画艺术装点生活
(1)墙绘课程
在梓璇的绘画课中,她们尽可能让孩子们尝试更多的绘画媒介,有衣物、鞋子、木板、玻璃还有墙壁等等,也鼓励孩子们多尝试各种材料,以此来培养和激励孩子对绘画的热爱以及孜孜不倦的兴趣。上图是工作室师生共同完成的墙绘作品,植物是以“荷”和“多肉”元素进行的组合创意:“荷”是我校的校花;“多肉”是植物界生命力很强的代表,寓意常开不败。在错综复杂的植被中又融入了中国传统艺术琴棋书画等元素,是希望我们的孩子们能将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2)素描课程
在梓璇的概念里,素描它不仅仅是一个应试学科,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带给人安静与黑白分明。徐悲鸿曾经说过,“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从玩具入手比较适合。通过正确的绘制手法和观察方法,梓璇工作室的课程带孩子们素描黑白灰的世界,培养他们从起型到深入的能力再到逐渐成为更细致的一个人,这是素描能给孩子们的最大收获。这种影响或许是潜移默化的,但是他们在点点滴滴的积累中,一定能有所获得。
(3)写生课程
写生是提高造型能力的最好方法,梓璇工作室的写生课程注重写生素养的培养和熏陶,让孩子们多观察、多动笔,使他们在学习、认识、表现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增加对美的感受力和对自然的热爱。芙蓉的四层连廊成了学生最好的写生基地!除了植物与自然,梓璇工作室也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人物画写生练习,学生间互画也是家常便饭。难能可贵的是学校经常给学生提供国际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们能为外国友人绘制肖像画,真是弥足珍贵的经历!
回顾梓璇工作室课程建设的历程,我们不难得出一些启发:在课程建设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引领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必不可少的;课程建设需要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当教师以决策者的身份参与学校课程建设开发的时候,可以由衷地激发教师的责任意识与分担意识,从而更好地将教师自身特长发挥出来,让每一位教师找到自己的位置;课程开发会倒逼教师学习和了解完整的课程建设过程;明确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制定评价方法等内容。
我们以课程建设为平台,唤醒教师专业发展自觉。学校中教师充满朝气活力,有一批巧手教师,他们崇尚DIY,开发了一系列DIY课程,形成DIY课程群。DIY课程群崇尚自主、自觉,逐步形成包括爱“布”释手(布艺课程)、指尖魅力(剪纸课程)、烘焙课程等多门个性特色课程。当然,学校也尝试从加强教师对课程建设方向的把握、对学校课程结构进行适宜调整、不断增加教师的课程决策能力来完善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