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运河是北京市通州区的文化名片,它衔接了通州的历史与未来,也衔接着通州的新城建设和教育发展。大运河2000多年来形成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诠释,也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教育财富,因此大运河公园也成了最早一批入选社会大课堂的市级资源单位,它也是通州区许多中小学校外教育的资源。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于运河资源的运用,各学校普遍存在着教学多、活动少、讲得多、走进少的实际问题。我校与运河咫尺之遥,学生步行到运河边只需15分钟左右,对于运河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于是,学校自落成起,就充分利用此优势,围绕区教委在中小学开展的“挖掘运河文化,传承运河精神”的主题教育活动,将地域文化教育与社会大课堂活动相结合,通过运河实践基地资源的开发,以及三级课程整合的研究,使学生感受运河文化的魅力、领悟运河文化的内涵,并且在运河两岸开阔的活动空间中,实现滋养童真放飞心灵的教育目的。
一次主题大队会带来的启示:2012年10月13日是我校落成以来的第一个建队日,我校少先大队在运河文化广场组织了“团结队旗下,成长运河边”主题大队会,伴着秋日明丽的阳光,孩子们高唱队歌、在宁静美丽的运河边重温誓词,通过参观、讲解、调查汇报等形式使学生简单了解身边这条大运河的历史、初步感知它的伟大与辉煌。这次活动的成功不仅在于使学生度过了一次难忘的建队日,更在于它开辟了一处特殊的课堂——运河两岸。大运河它曾以漕运盛世的繁华,孕育出古镇通州,现如今凭借着千年的文化积淀再次推动新城的发展,作为运河儿女我们应该多走进她、了解她、关爱她、读懂她,自此之后我校各年级曾多次带领学生走进大运河社会实践基地,让孩子们在这里学习、发现、感悟、交流、锻炼、游戏,在大运河的滋养下快乐地成长。
(一)遵循“课程理念”,系统梳理,形成特色课程
虽然活动搞得丰富多彩,但总是感觉由于缺乏整体设计与规划,让大运河社会实践活动后劲不足,伴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我们也愈发的感觉到社会大课堂活动应与学校其他课程形成有机的整体,是有机地整合,而不是孤立的上一节课,搞一次活动,只有校本化、常态化实施,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抓手。在对工作的实践与反思中我们开始组织教师着手开发芙蓉小学大运河实践活动课程,在区大课堂办公室及教研部门的引领下,在全校教师的参与下,在骨干教师团队的努力下,我们系统地对运河公园资源进行分析与梳理,初步研发了我校校本化的实践活动课程。
表7-2 各年级“运河文化”课程开展内容
续表
此课程以“了解文化历史、培养探究能力、激发参与意识、构建快乐课堂”为目标,以“培养世界的中国人”的学校特色为主线,以“全员参与、能力培养、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为原则,其内容共分四部分,具体设计思路是:
1.我是运河传承人:主要是以运河千年的历史文化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课程,探究通州古城历史及新城建设发展与运河一脉相承的关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感受祖国、北京、通州的发展变化,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爱乡之情,培养他们文化传承的意识。
2.我是运河小博士:依托大运河畔的区域地理、自然景观、生态环境、文化特色等相关资源开展主题研究性学习,即培养学生探究兴趣,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性情,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我是运河小卫士:这一部分的设计原则是组织学生通过知识宣讲、志愿服务、环保宣传等活动,引导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服务于运河的自然环境保护、旅游生态构建、新城发展规划等,从而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从小树立一种服务家乡、建设家乡的远大志向。
4.我是快乐运河人:这一主题依托运河公园美丽的风景、庆典广场、艺术展厅、健身设施等场地资源,结合学生各学科相关内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延伸活动,丰富了学科教学形式,拓展了教学空间,以促进学生知识的接受与能力的培养。
(二)发挥“社会大课堂”优势,深入研究,促进学校特色发展(www.xing528.com)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是首都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又一重大举措。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今天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大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建设力度,加强社会大课堂基地课程校本化研发与实施,是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提升学校办学品味,创学校特色办学之路的有效途径与发展平台。
1.社会大课堂基地课程的开发,带动了校本课程的研发
我校的定位为“为培养世界的中国人”奠基的教育,它有两层含义,其一,在将来纷繁变化的世界里,学生需要拥有文化身份的认同感,不迷失自我,也就是只有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才是他们一生成长的立身之本。运河文化——家乡独特的地域文化,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传统文化,因此也是最具亲和力的教育资源。大运河教育资源的挖掘,丰富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这些来自学生身边的鲜活的事物才最能打动孩子。其二,科技的日益发达,加强了世界人民的紧密联系。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世界公民,即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血肉灵魂属于中华民族,同时还应具备适应国际环境的外在特质。这其中包括:自信阳光的气质、宽阔的视野、创新的精神、合作的意识、服务全人类的使命感等。社会大课堂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学生、惠及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根本出发点,这也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十分契合。因此通州运河大课堂活动课程的开发为我校的“世界的中国人”校本课程的开发理清了思路。明确了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际、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设计主线。产生了“世界的中国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构想,大运河实践基地也成为我校校本课程开设的基地保证之一。
图7-1 “世界的中国人”校本课程构想图
2.社会大课堂基地课程的开发,扩宽了德育活动的途径
教育的本质功能在于对每一个学生的唤醒、激活和释放。我们以综合素质提升工程为契机,将学校的德育工作与社会大课堂建设相结合,实现德育活动课程化、德育课程主题化、主题活动系列化。以课程的形式开展系列化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对于学生开发潜能、激活思维、培养自信、增加社会责任感起着重要作用。运河两岸开阔的空间,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的生动素材,是进行礼仪教育的理想窗口,是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最好基地。依托大运河公园,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导游服务、环保宣传、学雷锋志愿者等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参与社会的能力,而且活动中学生表现出的文明礼仪、严明的纪律、阳光向上的精神面貌,无不让我们感受到活动育人的魅力;同时这里的活动也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展自我,展示自我,锻炼自我。“小小音乐会”“健身主会场”“创意航模赛”“芙蓉风筝节”等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尽情地释放,享受成功、感受快乐,这些活动带来的感动是校园所不能给予的。
3.社会大课堂基地课程的开发,创新了学习的方式
社会大课堂课程实施最大的特点就是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学校里的封闭的学习转变为开放的学习,从教师讲学生听,到学生将对课堂、书本上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转变为身临其境、置身其中的发现、探索,增加了感性的认识,增加了体验的效果。在大运河社会大课堂课程研发的过程中,我校许多学科结合所学内容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延伸活动,语文课、书法课、通过对运河两岸诗歌的寻访、写作的指导、书法碑刻作品的欣赏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品德与社会、通州社会、我爱北京等学科的教学,以京杭运河为载体,以千年运河文化为素材,开展丰富多样的历史相关主题的学习,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音乐课、美术课教师更是将课堂设在运河岸边,通过对运河号子、运河两岸牌楼古建筑等特色运河文化的发掘,培养学生审美的情趣、激发学生传承运河文化的使命感。大胆的尝试使得一种更为生动、开放的学习方式正在悄然孕育,孩子们置身其中享受着改变的幸福与体验的快乐。
4.社会大课堂基地课程的开发,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社会大课堂工程在为学生营造“广阔的课堂”的同时也为教师成长搭建了舞台,丰厚的教育资源扩宽了教师的视野,改变了教师的授课方式,同时也使得教师在使用课程资源的同时逐渐树立了“大课程”的资源观。并在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借助资源开发、编写课程、设计教学活动等在历练中得到成长。社会大课堂基地活动课程的开发,全体教师参与其中,上网查找资料、实地考察环境、参与活动设计、进行教学实践,为课程开发献计献策,以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组成的课程研发小组,汲取了多方面资源与意见,在区大课堂办公室及教研部门的悉心指导下,“芙蓉小学大运河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方案”应运而生。同时,在一份份资料的收集整理、一回回活动的设计、一次次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过程中,不知点亮了教师们多少教育的智慧、教育思想的改变与教育创新的激情,我们的教师队伍也在过程中得到历练,今天上课的七位教师既有身经百战的骨干教师,也有初出茅庐的年轻一代,美术、品社、健身、语文四节课的任教老师,工作时间还不足一年,他们的成长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支年轻的教师队伍必会成为未来通州教育事业的生力军。
应该说,基于大课堂基地资源的课程开发,带动了学校整体工作的推进,拓宽了学校的特色发展之路,形成了我们期待的那种蓄势待发的良好开端,而从学生灿烂的笑容、良好的风貌、阳光向上的氛围中,我们不能不承认,社会大课堂最终惠及的是学生。一切,只是刚刚起步,探索之路漫漫,我们将继续求索。
芙蓉小学——取的是水芙蓉之意,指的是那出淤泥而不染冰清玉洁的水中仙子,占大运河之先机,得地理位置之优势,芙蓉小学必将努力把握身边的机遇与挑战,集运河之灵气,润校园之芳华,力争在“中小学综合素质提升工程中”见成效、出成绩、创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