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劳动过程是获得劳动技能、塑造劳动精神的双重过程。学校力求从精神和实践两个层面开展劳动教育。在精神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理念、劳动态度、劳动道德和劳动价值观,使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劳动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为祖国劳动和为人民服务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实践方面,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在开足开齐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实施系列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和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质。前者是“知”,后者是“行”,形成知行合一的劳动育人体系。学校以课程为载体,开展劳动教育的校本化实施需要课程系统推进。根据不同学段劳动教育目标,立足“基础—拓展—实践”三大板块,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在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系列活动,建立立体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使劳动教育落实落地。
(一)基础板块:弘扬劳动精神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都与人民的劳动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全国劳模和先进大会上,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高度指出,劳动作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活动,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并第一次明确强调,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尤其要教育孩子从小培养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的劳动精神。劳动教育的课程化,旨在实现学生科学知识世界与社会生活世界的统一,实现科学世界观与科学方法论的统一。学校利用上课的时间进行劳动素养的学习和培养,开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专题教育;在课外、校外安排学生劳动实践,通过劳动体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除了教育、引导青少年对从事社会需要且为社会认可的任何职业的劳动都要尊重外,还要培养青少年树立精益求精的劳动创造精神。人生要精彩就需要在一定的领域有所钻研、有所创新。劳动不仅创造个人的美好生活,是生活的需要;劳动也创造新的事物,创造美,推动人类的进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当前,实现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真正使创新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中国制造2025计划,就要不断发扬创新精神,让每个劳动者都能树立精益求精的劳动创新意识。这就要求学校的劳动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从事各行各业劳动所需的过硬业务素质,还要培养学生追求卓越、勇于创造、精益求精的劳动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投身创新实践。
(二)拓展板块:学科渗透劳动教育(www.xing528.com)
如将劳动教育渗透到语文课程教学中去。首先,解读课程资源,激活劳育因子。细阅统编版语文教材,可以发现,有关劳动教育的内容活跃在各年段之间,显性的、隐性的、传授技能的、培养情怀的,都有涉及。虽然劳育不是课文所要重点表达的主旨,但却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劳育契机。如《我和祖父的园子》,文中的萧红虽不能为祖父极好地进行园间劳作,但那份特有的孩子式劳动却为祖父增添了无穷乐趣。而教材中所涉及的劳动杰出人物则来自各行各业、五湖四海。又如,古诗《锄禾》《悯农》诉说了古代劳动者的艰辛,《朱德的扁担》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与战士同挑粮、同甘共苦的共和国元帅,《乡下孩子》那快乐的田间劳动多么令人向往啊……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劳动教育也能为语文课堂增光添彩,同时,语文也为劳动教育留出了一方宝贵的“自留地”。其次,自主拓展实践,享受劳动乐趣。情怀不能仅仅停留在纸面,劳动教育与语文课堂需要互相延伸与交融,我们可以将某些劳育的教学点扩大、深化,以实现劳育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飞跃。再次,了解模范事迹,感化心灵世界。爱祖国从爱父母开始,爱父母从做好小事开始,劳动教育为爱的成长积蓄力量。教师要善于用好身边的活教材,让学生在榜样的号召下净化人格、启迪思想。在学完《闪光的金子》一课后,我们进行了“感动班级”人物评选,每个孩子都投了庄严的一票。从票选结果来看,孩子们已经懂得了,那种在劳动中培养出的关爱他人、为集体无私奉献的思想,如金子般珍贵而闪亮。最后,制定成长档案,细数心路历程。把教育范围局限于校园之内是不科学的,把教育职责推卸给家长是不负责任的,如何使劳动教育在教师的影响下有效渗透到学生生活中,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设计了学生劳动技能成长档案。
(三)实践板块:主题实践
劳动教育是人的基本素养得到真实社会实践的“中介环节”,其核心目标是德育——劳动价值观的培育。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面向学生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课程,其课程总目标的提出使学生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和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其中价值体认置于首位,责任担当强调学生自理能力和社会服务的能力与意识,问题解决和创意物化这两个目标都含有劳动教育的目的。特别是创意物化,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创意设计、动手操作、技术应用和物化,体现了创造性劳动。有质量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为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目标服务。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地方管理、校本开发的国家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往往按四类主要活动方式规划各年段活动主题:“设计制作”是让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工艺进行设计,动手操作,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现实,转化为物品或作品,以此提高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动手操作能力等;“职业体验”让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或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包括学工、学农,通过体认职业角色,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规划能力;“社会服务”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活动,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让学生在满足被服务者需要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促进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提升实践能力,形成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的这四类活动方式,与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劳动教育完全吻合,助力保障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