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藏经洞,第一句要说的话是:当藏经洞里的千年宝藏横空出世时,历史居然安排王圆箓这样糟糕的人物来担当主角,真是一个极大的错误!
但历史是不能修改的,只能是这样——王圆箓为湖北麻城人。年少时逃避灾荒,四处奔波,后来流落到西北,在酒泉的巡防军内当过一名士卒,退伍后出家,随同一位名叫盛道的老道,修炼成为一名道士。虽然文化很低,但道士做得十分虔诚。1898年,他云游来到了敦煌的佛教圣地莫高窟。一到这里,他立刻被看到的景象迷住了!
◀王圆箓(1849—1931)原作元录,俗称王道士,湖北麻城人
莫高窟在敦煌城东南二十五公里的戈壁滩上。原是一座名叫鸣沙山的光秃秃的山崖。传说十六国时,一位叫乐傅的和尚路经这里,忽见山上金光四射,好像有千万尊佛同时出现。于是就在崖壁上开凿了第一个佛窟。从那时开始,代代开凿,千年下来,这山崖就像蜂房一样高高低低布满洞窟,里边全是精美的壁画与塑像。所以莫高窟又有千佛洞之称。王道士来时,莫高窟已经很古老。许多低处的洞窟被泥沙埋没,高处的洞口也给流沙堵死,洞外木质的扶梯与栈道多已朽坏。但它灵气未绝,仍然是一派神圣的气象。一些洞窟还被信男善女应用着。参拜礼佛的人们络绎不绝,香火很是旺盛。
▲藏经洞中的敦煌文书
王圆箓对佛教一窍不通,但在泛神的中国民间,佛道之间的界限十分模糊,甚至混为一体。他便决心在莫高窟安顿下来。王道士对佛教很尊重,而此时住在莫高窟的和尚大都是喇嘛,信奉藏传佛教,不会用中文诵读佛经。王道士识些字,就为佛教徒念经,还四出募款,修缮洞窟,很受佛教徒的欢迎。但他心里惦着的,还是他的道教。他发誓要在莫高窟建一座道教的太清宫,并筹划将几个洞窟打通,改建为一座道观太清宫。如果他真的在这个佛陀的世界里建起道教寺观来,那会不伦不类,非常可笑。
他选中的用于改建为道观的洞窟,窟室很大,又高又深,一条挺长的甬道通到洞口。这个洞窟人称“吴和尚洞”。吴和尚名叫洪,是唐代的一名僧团首领,在当地很有权威。这洞窟是他担任唐代河西都僧统时开凿的。但时间已过去一千年。洞窟早已废弃,大漠吹来的黄沙不仅拥在洞口,还把甬道也深深埋了一半。
王道士雇了一些人,把洞口与甬道的流沙全部清理干净,居然还将洞中佛像打碎,塑起一尊道教的灵官。这天,工间休息的时候,一位雇工杨某,在甬道上靠墙而坐。墙壁上画着一大排很高大的供养菩萨,但已经很古老,上边有很多细长的裂缝。这位杨某吸旱烟。照当地的习惯,用芨芨草燃火点烟。燃余之草便插在身后墙壁的裂缝上,以便烟灭了,随手取草点烟。芨芨草很长,可是这天往墙缝里一插,竟然掉了进去。杨某觉得奇怪,屈指敲敲墙壁,咚咚地响,里边竟是空的。他就将这不可思议的情况告诉王圆箓。待打开一看,里边竟然还有一个洞窟。钻进去一瞧,他完全呆了,洞里竟然像一座小山一般堆满了古代的经卷、文书、佛画和法器!
人间罕闻的宝藏就这样被发现了。这个藏宝的洞就是后人所称的藏经洞了!(www.xing528.com)
这一天是1900年6月22日。
义和团正在中国的滨海名城天津的租界里,与八国联军殊死搏斗。整个民族危在旦夕!谁会往这渺无人迹的荒漠与阴冷黝黯的石室里望一眼?看来,历史不仅选错了角色,也选错了时间!
生不逢时。这也许就注定了敦煌宝藏的灾难性的命运了!
尽管王道士识些字,却完全不懂得这些东西的价值。在他眼里,最多只是些破古董而已。当然,他知道古董也值几个钱,便先从敦煌城内请来几位士绅,想用这些东西跟他们换些银钱,好修建他的太清宫,但士绅们毫无兴趣。他装了一箱子经卷文书,送到他昔日在酒泉当兵时的老上司安肃道台陆廷栋那里。陆廷栋居然认为这些经卷上的字没有自己写得好,也完全不当回事。王道士就时不时拿出一点,当作礼物送给当地的官绅,以换取他们的募捐。这些东西就开始零零散散在西北地区流散开来。
1902年金石学家叶昌炽到兰州来做学台。听说敦煌发现一些古代写本,还有佛画,便请敦煌县令汪宗瀚替他找些看看。他是个行家,一看拿来的东西,立刻判断这是些了不得的文物,马上建议甘肃省当局把藏经洞的文物全部运到兰州保管。但这样做需要五千两银子的经费,还至少得用七辆大车。可是省里怕这笔花费,推说费用无法筹措,就下令敦煌县令汪宗瀚去查封藏经洞。
汪宗瀚受命,于1904年3月将藏经洞文物就地封存。但他只是一个庸官,念过书,但完全没有文化意识。照官场的习气,凡是公事,敷衍了事。他根本没有认真查点,开列清单,只是把这一洞的宝物推给了王道士来看管。
在当时的官场中,明白人只有叶昌炽一人。但叶昌炽毕竟也是个官儿,虽然懂得这些东西的文化价值,却毫无责任感。他屁股一直坐在衙门里,根本没有亲往敦煌查看一下。等到四年后,他听说一个外国人把弄走的敦煌写本拿到北京展览时,文化的良知方才苏醒,心中懊悔不已,但那时已然回天无力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