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的生理机制的主要理论是冷热系统(Cool/Hot-System)理论。梅特卡夫(Metcalfe)和米歇尔[59]提出了延迟满足的冷热系统理论,用来解释延迟满足中的自我控制过程。泽拉佐(Zelazo)等[60]进一步确认了冷热系统活动中大脑的活跃情况,他们认为:冷执行功能与大脑背外侧前额皮质相联系,偏重于认知方面,能由相对抽象的、去情景化的问题引发,是认知的、中性情绪的、凝神的和策略性的注意调配,主要表现为儿童的各种注意力不集中、分心的状态。它可以增强自我延迟满足,是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主导因素;而热执行功能与大脑眶额皮质相联系,偏重于情感方面,由需要对刺激的情感意义做出灵活评价的任务引发,“热”系统是情感的“操作”系统,以情绪为基础对自我控制器辅助作用,可以削弱自我延迟满足。在相对较低的压力状态下,两个系统平衡和谐。当压力水平增加时,热系统开始控制冷系统,即在压力状态下,冷系统的活动会降低而热系统的活动会增加。延迟满足体现了冷热执行功能之间的密切联系。儿童大约从4岁开始,冷系统逐渐成熟,热系统也逐渐开始更能被驾驭。
延迟满足的心理机制主要为以下三种,分别从个人与环境、个体和内部资源的角度阐述了延迟满足的机制。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实现延迟满足的过程,主要是由本我的及时快乐向自我的合理要求转化的过程。本我是无意识的、以“追求快乐”为原则;自我则以“遵循现实”为原则,协调现实要求与本我之间的冲突,使个体更适应环境[29]。库尔(Kuhl)的行为控制理论认为,个体需要通过意志控制行为。意志具有两种模式过程: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分别与不同情绪状态相关。自我调节与积极情绪联系,常在奖赏系统中发挥作用;自我控制则与惩罚有关,常与消极情绪联系[61]。积极情绪状态,帮助个体更有效地整合自我和外界的冲突,使个体在当下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努力达成目标;消极情绪状态,个体很少有自我整合机会,注意力也变得分散和过度敏感。鲍梅斯特(Baumeister)自我控制资源有限模型认为,个体调节自身行为依赖于一种有限的心理资源,这种资源一旦被使用,就会暂时减少,使个体在随后的自我控制任务中表现更差[62]。(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