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红楼梦》的很多人同情喜爱林黛玉,讨厌薛宝钗。但是,无论如何,薛宝钗都是个很有魅力的人物。这个人,即使你再讨厌她,也不得不佩服她。她的圆滑、她的机智、她的手腕,都非常人所能及。她有一首极其大气的诗句,其中两句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人们常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好风”往往是人生中突然出现的机会,倘若能把握住,命运的风筝就会翱翔在天空之上。如果失去,便只好挂于墙角,逐渐沾上灰尘,失去与蓝天共舞的机会,走上一条沉寂之路。
南怀瑾读到《论语·乡党》时曾形象地解释,孔子指着那山冈上美丽的雌雉对子路说:“时哉!时哉!”意思是说,你看,那只雌雉在这个时候正好飞起来,然后又降落在那么一个好地方,这一幕画面,影射了人生处世之理。不用语言,就用目前这个事实指示给子路,要立足、站稳、站得好,早一点站到你的好位置。“时哉!时哉!”要把握时机。(注:本段主旨源自《论语别裁》)
在时机不对、机遇不佳的时候,要沉住气,耐住性子,慢慢去寻找一个适于自己发展的环境,切不可操之过急。有些人急于表现自己,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想参与一下,结果自己的能力非但没有得到完全展现,还让别人误以为自己是个华而不实的人。
中国古代的谋臣贤士,都讲究选择贤主,如果时机不对,没有碰到自己想辅佐的人,就算是重金礼聘,待遇优厚,他们也会拒绝的;如果赶上好时机,碰到心中的明主,他们便会牢牢抓住,做出一番伟业来。
前秦著名的政治家王猛就是一个善于把握时机的人。王猛本来是个汉族的知识分子,年轻时,曾到过后赵的都城——邺城,这里的达官贵人没有一个瞧得起他,唯独有一个叫徐统的人,认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因此,徐统便邀请他担任功曹的职务,可王猛不仅不答应徐统的召集,反而逃到西岳华山隐居起来。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应该只干功曹之类的事,而应是帮助一国的君王干大事,所以他暂时隐居山中,看看社会风云的变化,等候时机的到来。
公元354年,东晋的大将军桓温带兵北伐,击败了苻健的军队,把部队驻扎在灞上。王猛前去求见。桓温问王猛说:“我遵照皇帝的命令,率领十万精兵凭着正义来讨伐逆贼,为老百姓除害,可是,关中豪杰却没有人到我这里来效劳,这是什么缘故呢?”王猛直言不讳地回答道:“您不远千里来讨伐敌寇,长安城近在眼前,您却不渡过灞水去把它拿下来,大家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来。”(www.xing528.com)
王猛的话正好击中了桓温的要害。桓温的心思实际上是:自己平定了关中,只得个虚名,而地盘却归于朝廷,与其消耗实力为他人作嫁衣,还不如拥兵自重,为自己将来夺取朝廷大权保存力量。意识到了王猛是一位极其出色的人才,桓温便送给王猛漂亮的车子和优等马匹,又授予王猛高级官职“都护”,请王猛一起南下。但王猛拒绝了桓温的邀请,继续隐居华山。这次拜见桓温,他本来是想出山显露才华,干一番事业的,但最后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他在考察桓温和分析东晋的形势之后,认为桓温怀有篡权的野心,却未必能够成功,自己投奔到桓温的门下,很难有所作为。
桓温退走的第二年,前秦的苻健去世。继位的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苻生。苻健的侄儿苻坚想除掉这个暴君,于是广招贤才,以壮大自己的实力。他听说王猛不错,就派当时的尚书吕婆楼去请王猛出山。
苻坚与王猛一见面就像知心的老朋友一样,他们谈论天下大事,双方意见不谋而合。苻坚觉得自己遇到王猛好像遇到了知音;王猛觉得眼前的苻坚才是值得自己一生效力的对象。于是,他十分乐意地留在了苻坚的身边,积极为他出谋划策。
公元357年,苻坚一举消灭了暴君苻生,自己做了前秦的君主,而王猛成了中书侍郎,掌管国家机密,参与朝廷大事。王猛36岁时,因为才能突出,精明能干,一年之中,连升了5级,成了前秦的尚书左仆射、辅国将军、司隶校尉,继续为苻坚治理天下出谋划策,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
王猛精彩的一生要归功于他旷世的才华,但是和他善于把握时机、慧眼识君的才能也是分不开的。人之一生,个人小事也好,国家大事也罢,都要把握时机与环境。天下万事万物都在变,时间一分一秒在变,空间随时随地在变,人要懂得把握时间和空间中隐藏的机遇,这样才能更好地立于天地间。
人生没有同样的机会。错过这次,可以等下一次,但下一次毕竟不同于前一次。然而,无论如何,有飞翔的机会总是不错的。有时候,因为自己没有把握好,使机会从手边悄然溜走,那也不必太过于懊悔。毕竟,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会再打开一扇窗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