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型微课”的应用场景主要有三种:教师应用微课代替课堂实验,学生应用微课进行模仿实验练习,学生应用微课进行预习或复习。在这三种场景之中,有如下的注意事项:
1.教师应用微课代替课堂实验,应注意与课堂教学相衔接
教师在课室应用微课代替课堂实验,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实验型微课”应用方式。在这种场景之下,教师容易犯的错误是误以为学生只看微课就能懂,而忽略微课与实际课堂的过渡、衔接,从而没有有效地使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如何做到将“实验型微课”与课堂“合体”?关键是在观看微课前做好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去观看,观看微课后及时反馈,及时互动。确保“实验型微课”与学科课堂教学有机融合,而不是简单拼凑,甚至彼此孤立存在,这是应用此类微课的重要技巧之一。
2.学生应用微课进行模仿实验练习,应鼓励学生反复观看微课
学生在实验室应用微课进行模仿实验练习时,基本就实现了“一对一”的实验教学,微课会成为学生“最给力的老师”。因为这位“老师”能不厌其烦地多次反复操作实验内容,讲解学生听不懂、看不懂的地方。对一个班的学生来说,有的学生能看一遍就操作出来,有的要看两三遍,有的要看很多遍才能勉强完成。教师应给学生以鼓励,鼓励他们总结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发挥主体性。
3.学生应用微课进行预习或复习,应提供相关的学习材料
在课后观看“实验型微课”的学生其实是少数,多数是用于预习或者复习。面对这类应用场景,教师主要应提供相关的学习材料供学生观看及观看后继续学习。学习材料可以是实验原理讲义、其他教学视频、经典例题等。
微课案例
微课:《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操作步骤》
作者:吴妙娟
单位:四会中学
时长:05:00
案例分析
1.开门见山,展示目标
在微课的一开始,教师就说明了本节微课的学习目标——了解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步骤,开门见山地点明主题。
图6-5 《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操作步骤》的教学目标
2.回顾知识,加深印象
本节微课在介绍完学习目标之后,带领学习者进行上节课的知识回顾,对二氧化碳的制取所用到的药品、反应原理,以及发生、收集装置进行了简单的说明,在加深学习者印象的同时,为下面讲述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打下了基础。
图6-6 《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操作步骤》的知识回顾(www.xing528.com)
3.明确要求,一目了然
教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会把出现的药品、实验现象用文字的形式表示出来,同时自己也会对此加以说明,易于学习者理解实验的过程。从听和看两方面加深学习者的印象。
图6-7 《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操作步骤》的实验过程
4.操作具体,清晰易懂
在展示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微课上方表明了具体的操作步骤,并且与下方真人的操作一致,让学习者及时地知道实验进行到了哪一步。同时在真人操作的过程中重点部分也会有文字说明,学习者对此操作过程一目了然,便于理解。
图6-8 《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操作步骤》的操作步骤
5.实验小结,巩固知识
实验操作完成后,教师用一个表格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关键点列出,并且在列表的过程中,教师对实验过程中涉及的重点、难点又再一次进行了说明,让学习者巩固了知识。
图6-9 《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操作步骤》的课堂小结
拓展案例
所有案例均可在公众号和博客获取浏览地址
学习小结
• 实验型微课,是基于实验教学需求,由师生根据科学原理,控制实验对象,使实验发生或再现,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实验现象和规律的一类微课。
• 一节好的实验型微课,应该:①直观呈现过程;②满足探究需求;③以实验原理为基础;④语言表达规范。
• 在设计实验型微课时,可以遵循五个步骤:①导入实验;②明晰实验原理;③明确实验要求;④展示实验过程;⑤知识迁移。
• 六个小贴士,设计好的实验型微课:①明确目的,针对性更佳;②学生为主,代入感更强;③化繁为简,过程更清晰;④突出关键,重点更明显;⑤虚实结合,认识更全面;⑥缩放适宜,现象更清楚。
• 在应用实验型微课时,要注意:①教师应用微课代替课堂实验,应注意与课堂教学相衔接;②学生应用微课进行模仿实验练习,应鼓励学生反复观看微课;③学生应用微课进行预习或复习,应提供相关的学习材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