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心理研究:笛卡尔的观点与影响

学习心理研究:笛卡尔的观点与影响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笛卡尔是二元论的代表,是欧洲近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留下名言“思考是唯一确定的存在”,主张“普遍怀疑”,黑格尔称他为“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认为区分直观与演绎的根本标志是:是否包含“推理”。十七世纪唯理论的代表者笛卡尔为了说明观念的来源问题,首先提出了逻辑型的天赋观念论。莱布尼茨认为笛卡尔所说的人类与生俱来就具有清楚明白的知

学习心理研究:笛卡尔的观点与影响

(一)笛卡尔

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公元1596.3.31—公元1650.2.11),法国著名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神学家。笛卡尔是二元论的代表,是欧洲近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留下名言“思考是唯一确定的存在”,主张“普遍怀疑”,黑格尔称他为“近代哲学之父”。

1.普遍怀疑、我思故我在

普遍怀疑是指把我们在逻辑上有可能怀疑的一切命题过滤掉,从而找到逻辑上无可怀疑的命题。普遍怀疑作为笛卡尔哲学方法的起点,是实现确定性目标的手段,也是笛卡尔新哲学的开端。他认为人类的感情现象变化莫测、复杂多变,致使感情对知识的获取存在较多负面现象。所以笛卡尔反对感觉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经验论者,成为了唯理论的奠基人,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近代哲学发展新脉络。

笛卡尔给普遍怀疑方法以充分的自由,可以怀疑自我乃至世间的一切,但他最后发现一个唯一不能怀疑的命题——即“我在怀疑”本身。由此,他提出了著名的“我思故我在”的论断,这是笛卡尔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当一个人在否认自己的时候,作为一个思考者他是存在的,正是因为自己存在才能对自己有所怀疑和思考。

2.直观和演绎

笛卡尔用普遍怀疑的方法找到了新哲学的磐石,他用直观与演绎的方法为自己确定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建立了新的哲学体系。他从让人无法怀疑的第一原理出发,逐渐推演出对世间一切事物的认识。

笛卡尔把直觉和演绎推崇为获得一切真知识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并对二者的含义做了明确的界定。直观是指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接触而获得感性认识的概念;演绎是指假设一些命题,运用逻辑推导出另一个命题。直观与演绎的主要区别在于:直观是不需要动脑思考的、直觉感觉到的,是“非推理的”,是心灵“直接”“全部”地把握的;而演绎则是“推理的”,需要不同,过程也会有简单或者复杂。笛卡尔认为区分直观与演绎的根本标志是:是否包含“推理”。

3.认识论的基本准则

笛卡尔认为认识论的基本准则是“凡是能够清楚明白显示于思的,就都是真实的”,实际上这也是他得出“我思故我在”的第一判断后得出的同样清楚的一个副判断。对此,他在《谈谈方法》中说到:“对于感性物体。我是这么想的:尽管我认为自己在做梦,并且梦中的事物都是假的,却不能否认我真在思考,这些内容都在我的思之中”。换句话说,即使我们主观上认定物的观念是假的,但由于它存在于思中,是思的成分,从思的角度来说,它就是真的。只要观念不超过思的范围,并且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它,这就是真的。而思以外的东西是否存在我们就不予考虑了。

4.四条认识规则(正确思维和发现科学真理的方法论)

后来,笛卡尔依据“凡是能够清楚明白显示于思的,就都是真实的”这条基本认识准则,同时结合逻辑学、几何学和代数学中的发现,他又确定了著名的四条认识规则:

(1)“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我决不把它当作真的接受”;

(2)“将我所审查的每一个难题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以便一一妥善解决”(分解问题,逐个解决);

(3)“按次序进行我的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直到认识最复杂的对象”(问题解决从简单到复杂);

(4)“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要尽量全面地考察,尽量普遍地复查,做到确信毫无遗漏”(所有问题解决后,再综合起来检验复查,确保没有遗漏任何东西)。

(二)斯宾诺莎

巴鲁赫·德·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公元1632.11.24—公元1677.2.21),犹太裔荷兰籍哲学家,近代西方哲学公认的三大理性主义者之一,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齐名,主要成就是提出“民主政体最优论”。

1.知识种类和知识理想学说(www.xing528.com)

斯宾诺莎的认识论思想集中地体现在他的知识种类和知识理想的学说上。斯宾诺莎划分了感性和理性知识,在理性知识中又划分出通过推理或通过直接的领悟得到事物之本质的两种认识途径的知识。

第一种知识,即感性知识,包含来自道听途说和书本的记载(武断的符号),以及来自未经理性批判考察的经验(只是一些混乱的未经整理的经验),这类知识他称之为“意见或想象”。

第二种知识,即通过推理方式得到的理性知识。这是一种根据另一事物的不充分本性推论此事物的本性的知识,或是由普遍概念推至特殊性质的知识(演绎),或由果求因而获得的知识。

第三种知识,即通过直接领悟的方法得到的理性知识,又称直观知识。这是一种“单纯地了解这个事物的本质或者了解到近况从而推导出来的知识”。这也是一种理性知识,因为它所要求考察的是事物的本质,而不是事物的现象。

2.获取理性知识的方法

斯宾诺莎认为达到真理(真观念)的方法,不需要许多方法,一种就够了,那就是理性。

斯宾诺莎又认为真观念是脱离于它的对象而存在的,理性知识的对象是观念而不是实在的东西,观念以观念为对象。但是获取事物的观念的方法是什么呢?

斯宾诺莎在此表达了他的重要立场,即不相信符号而相信直觉。他说:“因为真理不需要外在的符号,只要知道事物的观念本性,排除一切怀疑就足够了,由此可见,真方法并不在于我们已经获得了观念的真理之后再去寻找这样的真理之符号,而在于寻找真理的、充分的观念。”他认为就是书本上的知识,符号不如直接的直觉来的真切,直觉是直接地面对真观念本身。在此,他所说的直觉的方法就是笛卡尔的直观。

(三)莱布尼茨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公元1646.7.1-公元1716.11.14),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被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莱布尼茨在政治学伦理学、神学、哲学、语言学等方面皆有造诣。

1.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论——大理石花纹说

近代哲学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天赋观念论。十七世纪唯理论的代表者笛卡尔为了说明观念的来源问题,首先提出了逻辑型的天赋观念论。在继承并批判笛卡尔的天赋观念基础上,莱布尼茨则提出了潜能型的天赋观念论。这就是著名的大理石花纹说,即人的心灵就像是有花纹的大理石,知识作为一种倾向、一种才能而潜在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中。要想将潜在的知识变成现成的知识,需要感觉经验的刺激。

莱布尼茨认为笛卡尔所说的人类与生俱来就具有清楚明白的知识有不足之处,他反对笛卡尔提出的天赋观念是现成观念的思想。莱布尼茨认为我们心中有天赋的知识,但不是现实地明白地存在于我们心中,而是以一种潜在的、天赋的倾向、享赋而存在。另外,莱布尼茨还认为,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莱布尼茨的大理石花纹说不同于笛卡尔和洛克的观点,他是将两者的思想综合起来的。

2.真理的分类

莱布尼茨把真理分为两类,一类是必然的,或者说是分析的真理,比如说数学、几何学、逻辑学的公理。另一类是偶然的,或可能的、关于事实的真理,它与事实有关,与此联系着的不是一个必然的世界,而是一个偶然的或可能的世界。

莱布尼茨主张偶然的东西也是真理。他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斯宾诺莎,斯宾诺莎称自然世界中没有偶然性,因为他认为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换句话说,只要找到原因,它就是必然的。这样的见解使世界像一部运转正常的机器,其中每个齿轮都必不可少。但在莱布尼茨看来,偶然的事物之所以偶然是由于“它的本性中不涉及存在”——偶然性在不存在的另一个可能世界。对于不存在的可能世界,他说:“不能否认,许多故事,特别是我们称作小说的东西,可以被看作是可能的,即使它们并不实际发生在上帝所选择的这个特殊宇宙中”。他还举了一个例子说,“斯宾诺莎死在海牙”这个句子表达的就是偶然性的真理,因为他也可能死在另一个地方,有多种可能性。同时,我们对未来的判断只具有偶然性。生活、思考、书写都是时时选择可能性,然而,我们只能多中择一,现实的世界只是无数可能世界中的一个,无数“一”的效果就是历史

必然性的真理是理性分析的结果,发生在永恒真理的领域,它的反面是自相矛盾。偶然的真理的反面不是自相矛盾,而是可能存在的,容许自相矛盾,它依据的不是理性,而是上帝的选择和事件的后果,比如说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