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领域又一重要的分支学科,它是一门研究学校具体的各个学科内容在学习与教学中所蕴含的心理学规律的学科。学科心理学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出现、停滞、再现三个阶段。
尽管学科心理学的思想可以追溯久远,但学科心理学的真正诞生则归功于著名的心理学家贾德先生。1915年,贾德出版了《中学学科心理学》一书,该书系统地总结了当时中学各科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并首次使用了“学科心理学”一词,从而标志着学科心理学正式登场。历史地看,早期学科心理学的发展主要集中在20世纪的前20年,其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主要是贾德、桑代克和杜威。例如,贾德认为,学科内容从属于心理学,它是由一般原理构成,从而用“原理”这一心理学成分将学科内容心理学化,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迁移的共同原理说。桑代克则认为,学科心理学就是要调查那些决定所有思维、感情或行为的联结,而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因联结而形成的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等学习定律。杜威主张应当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为教材,从“做中学”,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为教材,所以学科心理学构成他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20世纪30—50年代,有关学习的心理学研究掀起一股热潮。然而,遗憾的是,有关学科方面的心理学研究黯然失色。究其原因,主要是心理学家们为了追求简单高效的学习,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脱离实际,即完全使用实验室环境加以研究,忽视教育的现实环境。典型的主题是关于“概念形成”的研究。为了较好地研究概念形成,心理学家赫尔于1920年首创“人工概念”一词,后来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开创性研究。例如,1956年布鲁纳等人对某些自然概念的模拟,即由实验者人为地将事物的几个属性结合起来制造出的一个概念。应用一定的实验程序,让被试来发现实验者所规定的各种属性,从而掌握该人工概念。人工概念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概念形成的过程。但是,人工概念毕竟只是对自然概念的模拟,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因而有很大的局限性。
20世纪50—6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后,具有代表性的是信息加工心理学理论。它们认为:人脑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它可以对表征信息的物理符号进行输入、编码、贮存、提取、复制和传递,而这一过程的完成是系列性的,不同的加工任务和加工阶段由不同的认知结构来完成,这些相对独立的认知结构既前后连接,又具有等级差异,是类似于人工智能机的人脑内部的“机器”。这种人机类比的方式使知识的获得研究便于操作,便于重复,从而促进了学科心理研究的大幅度发展。然后,由于其忽视心理现象发生时的生理学基础,其诸多研究结论也备受质疑。(www.xing528.com)
总之,心理学与学科之间业已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学科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有助于弄清楚影响学生学科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有助于揭示学与教之间复杂的关系,从而为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心理学层面的依据。因此,如何从教育实际出发,吸取心理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将其运用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来看,我们亟需以学科心理为突破口,建立起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心理学体系,从而推动学科教学的整体发展,构建完整的学科心理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延伸。例如,以语文学科为例,还可以进行“阅读心理、写作心理、拼音心理,以及错别字心理等方面的分类研究。
然而,遗憾的是,目前学科心理学因缺乏人员参与、缺乏系统研究、缺乏有效成果而使其依然是一门正在兴起和形成中的新兴学科。因此,冀希望于今后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乃至教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者能在坚持自己正在研究的兴趣领域时兼顾研究学科心理学。当然,这些专家学者若能专门从事学科心理学研究,并能够取得一些成就,那无疑是学生之幸事、中国教育之幸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