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心理: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因素及效应

学习心理: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因素及效应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心理效应,即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效应,旨在凸显学生的心理因素对学生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自心理学诞生以来,有关学习中的心理效应研究成果很多,受篇幅所限,这里仅列举对学习影响较大的部分心理效应,以引起大家对此领域的关注,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一般说来,学习程度以150%为佳,其效应也最大。这一心理现象称做“反馈效应”。“反馈效应”是又一常见的学生学习心理现象,心理学家们曾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学习心理: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因素及效应

学习心理效应,即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效应,旨在凸显学生的心理因素对学生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自心理学诞生以来,有关学习中的心理效应研究成果很多,受篇幅所限,这里仅列举对学习影响较大的部分心理效应,以引起大家对此领域的关注,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一)过度学习效应

过度学习效应是指人们对所学习、记忆的内容达到了初步掌握后,如果再用原来所花时间的一半去巩固强化,使学习程度达到150%,将会使记忆得到强化。这种效应最早由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实验证实。“过度学习”,并不是毫无限度的“超度学习”。一般认为在一定范围内,过度学习是必须的,超过了一定限度,就是很不经济的,因为过度学习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一般说来,学习程度以150%为佳,其效应也最大。超过150%,会因学习疲劳而发生“效率递减”现象,学习的效果就会逐渐下降,出现注意分散、厌倦、疲劳等消极效应。

过度学习效应一般发生在识记学习和辨别学习中。在识记学习中,W·E·克留格做了一项著名的实验,在完全学会12个单字节后再进行50%至100%过度学习,1天、2天、4天、7天、14天及28天后所进行再学习中测不定期的保持量,显示出过度学习使保持量增加,过度学习不仅促进了记忆的保持,而且对后面的学习增大了正迁移。在辨别学习中,由于过度学习,使逆转学习变得容易,这是L·S·里特发现的。动物(白鼠)在Y迷路中辨别黑白,达到10次练习中有9次正反应,再增加过度学习,然后再进行逆转学习,结果逆转学习次数减少,即由于过度学习,类似于辨别的学习单元的习惯已经形成,对逆转学习有促进作用。

“心”视野

宋朝有个叫陈康肃的人,十分擅长射箭。他能够在百步开外射中杨树的叶子,这样的射技举世无双,再没有第二个人能够比得上,陈康肃对自己的本领很是自负。有一次,陈康肃在自家后花园的场地上练习射箭,引来很多人围观。有一位卖油的老头儿挑着担子经过,也停下来,放下担子,斜着眼睛看陈康肃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陈康肃的箭术果然名不虚传,射出的箭十次有八九次都射中靶心。旁边围观的人们大声喝彩,手心都拍红了,只有那位卖油的老头儿,仍用斜眼瞅着,只稍微点了下头。陈康肃见老头儿似乎有点看不上他射箭的技艺,又生气又不服气,就放下弓箭走过去问老头儿说:”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你认为我射箭的技术还不够精吗?”老头儿平静地回答说:”我觉得这也没啥了不起的,只不过你练的多了,手熟而已。”陈康肃终于发怒了,质问道:”你怎么敢如此贬低我的绝技!”老头儿也不急,不慌不忙地说:“我

是从我多年来倒油的技巧中懂得这个道理的。我就演示给你看一看吧。”说完以后,老头儿把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取出一枚圆形方孔的铜钱盖在葫芦嘴上,然后他用一把油瓢从油桶里舀了一满瓢的油,再将瓢里的油向盖着铜钱的葫芦嘴里倒。只见那油成细细的一线流向葫芦嘴,均匀不断。等油倒完了,把铜钱拿下来细细验看,竟然连一点油星子都没有沾上。在人们一片啧啧称奇声中,卖油翁笑了笑,说道:”我这点雕虫小技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过是手熟而已。”再难的事,只要我们反复地不间断地练习、实践,日久天长,必定会熟能生巧。这个道理所反映的,就是过度学习的效应。

(二)反馈效应

反馈,源自物理学中把放大器的输出电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输入电路中,以增强或减弱输入讯号的效应。心理学借此概念,用以说明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如果学习者能够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那么这种对学习结果的了解将会起到强化作用,促进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一心理现象称做“反馈效应”。“反馈效应”是又一常见的学生学习心理现象,心理学家们曾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C·C·罗西和L·K·亨利通过实验证明,在学习活动中,有反馈(知道学习之后的测验成绩)比没有反馈(不知道测验的成绩),其学习效果要好得多。而且,即时反馈(天天知道测验成绩)比远时反馈(测验成绩要一周之后才知道)所产生的效应(激励作用)更大。例如,罗西与亨利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测验。主试对第一组学习的结果每天都告诉学生,对第二组学生只是每周告诉他们一次,而对第三组,则一次也不告诉。如此进行了8周教学。然后改变做法,第一组与第三组对调,第二组不变,也同样进行了8周教学。结果除第二组稳步地前进,继续常态的进度外,第一组与第三组的情况大为转变:即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而第三组的成绩则突然上升。这说明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是即时反馈比远时反馈效果更大。此外,布朗的实验表明,反馈的主体不同,所产生的效应也不同,例如,让学生自己来评改练习作业,比由老师来评改所起到的激励作用要大,学习效果更佳,因为前者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佩奇的一项实验则证明,不同的评价方式,所产生的效应亦有差别。如果老师给出成绩后,再根据学生的实际写一些有针对性的评语,激励效果最好。老师给出成绩后,写一些固定格式的评语(如“很好,发扬下去!”“有进步,继续努力!”等等),激励效果次之;如果老师只简单地给出成绩,而无任何评语,那么激励效果最差。(www.xing528.com)

反馈效应的研究成果,给予我们颇多启示:一是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及时地给予学生反馈,而不是像很多教师那样只是对学生平时的作业和试卷简单给个分数了事;二是不同主体的反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影响不同,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也不同。一般来说,自己进行的主动反馈要优于别人的反馈;三是要强化教师打的分数对孩子所带来的反馈效应,主要通过提高分数反馈的有效性来实现。如果一个孩子对于取得什么分数都无所谓,很难想象会有什么良好的反馈效应。所以家长首先要让孩子明白分数的意义,真正把分数作为评价自己成长和进步的重要标尺之一,这是孩子产生良好反馈效应的前提。其次,家长要让孩子养成评价每一个分数的成败得失的习惯。比如,被扣了分,是知识掌握不好,还是粗心大意,都要弄得清楚。如果孩子读小学,家长对孩子的作业和试卷加以检查是必须的,因为此时孩子分析能力差,家长通过检查,便可能有针对性地告知其在学习上的成败得失。随着孩子的长大,家长便应该引导孩子通过对自己的分数的分析,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并逐渐养成习惯,这样,孩子就懂得了学习上的自我激励,并不断进步。四是正确对待反馈。争取做到成功的时候不骄傲,失败的时候不沮丧。学生之所以辛苦,不在于每天花费多少时间在学习上,而在于频繁的得到“成功”或“失败”的反馈后,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调整心态,使自身永保前进的姿态!

(三)罗森塔尔效应

古希腊传说中塞浦路斯岛一位年轻的王子皮格马力翁,酷爱艺术,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雕塑了一尊女神像。面对自己的作品他爱不释手,整日深情注视。天长日久,女神竟然奇迹般复活,并成为了他的妻子。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人们的心理期待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力量。依据此原理,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做了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前往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了一项“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美好前途”的学生名单告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非测验确定,而是有意随机抽取。它是以“具有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则惊奇发现,名单上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后来,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预期,从而使学生取得如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

可见,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是发自内心地喜爱学生,对他们会抱有今后学习必然会越来越好的期望。那么,教师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流露出对学生的关怀、爱护和鼓励。与之相伴,学生也会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从而诱发出一种更加自信或自强等积极向上的情绪,最终使得学生的学习成绩如老师所期望的那样大幅提升。我们不妨将此种现象称之为“罗森塔尔正效应”;相反,如果老师不是真心的喜欢学生,对他们抱有今后一定一事无成、学习会越来越差的预期。那么,教师便会在言谈举止中自然流露出对学生的忽视、冷漠,甚至歧视。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最终使得学生的成绩真的变得越来越糟糕。我们不妨将此种现象称之为“罗森塔尔负效应”。

同样,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平时生活中面对孩子成绩差时的打骂、怒斥、放弃等“恨铁不成钢”式的教育方式不可取;袒护、迁就、姑息等“溺爱”式的教育方式亦不可取。真正的教育第一步是父母要坚信“自家孩子最棒”的信念,这样孩子便会从父母的语言、眼神里感受到信任,得到力量,真正体会到“我能行”,从而使得学习不断进取,奋勇直追。

(四)成败效应

“成败效应”是指努力后的成功效应和失败效应,由格维尔茨通过实验发现。他的研究是,学习材料为几套难度不等的问题,由学生们自由地选择解决。他发现能力较强的学生,解决了一类中一个问题之后,便不愿意再解决另一个相似的问题,而挑较为复杂的艰难的问题,藉以探索新的解决方法,而感到兴趣更浓。这一现象表明,学生的兴趣不仅来自容易的工作获得成功,更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以达到成功的境地,才会感到内心的愉快与愿望的满足。这就是努力后的成功效应。另一方面,格维尔茨在研究中发现,能力较差的学生,如果经过极大的努力而仍然不能成功,失败经验累积的次数过多之后,往往感到失望灰心,甚至厌弃学习。这就是努力后的失败效应。

成败效应表明:一是合理的目标设置非常重要。教师或家长应帮助孩子制定合适的目标。例如,能力强的学生将目标逐渐提高,能力较弱的学生将目标适当放低,以便适合其能力和经验;二是成败可以调控。决定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性因素依然是我们学生自身的因素,只要我们保持良好的心态,成不骄,败不馁,勇于面对成败现象,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使得自身的成绩越来越好,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