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旋流泄洪洞在国内外研究的成果比较少。目前已建的水平旋流泄洪洞只有印度特里水电站的泄洪洞,它以全水平洞段的旋流流态进行消能,因此水平洞段全部须为圆形断面,同时沿洞线须设较复杂的通气系统,至今未见运行情况报道。国内黄河拉西瓦水电站在初步设计阶段进行过研究工作,也是旋流洞直接和退水洞相接,因水平旋流消能洞段较长,导致导流洞改建工程量大,不经济,因此没有进行进一步研究。
本工程研究采用水平旋流消能和水垫塘(消力池)消能相结合的洞内消能型式,以充分利用导流洞,简化通气系统,减少改建工程量。
2.1.1.1 水平旋流泄洪洞布置及体型的拟定
(1)布置。公伯峡水电站水平旋流消能泄洪洞由单孔溢流堰进口、竖井、旋流洞(含起旋室)、水垫塘和退水洞(原导流洞)组成。根据地形地质条件竖井中心布置在导0+180.00m桩号处,开敞式进水口轴线与导流洞轴线交角45°。
(2)体型设计。
1)溢流堰进口。单孔溢流堰进口的尺寸按自由流设计,Q=mB(2g)0.5H1.5(式中m为综合流量系数),由于采用低堰,综合流量系数m取0.380~0.457。配合9m直径的竖井,确定单孔溢流堰进水口宽度B为9.0m,进口的高度H为16m,堰顶高程定为1992.00m,满足最大泄量1060m3/s要求。
2)竖井。参考国内外有关资料,控制竖井平均流速在15~20m/s,竖井直径定为9m,在下泄最大流量1060m3/s时,竖井平均流速17.3m/s。
3)旋流洞及起旋室的体型尺寸。旋流洞的直径要求水流在旋流洞能形成稳定的空腔,且不影响泄量。根据以往研究经验,直径按D=(Q2/g)0.2确定为11.0m。起旋室进口是竖井与旋流洞的连接段,为使水流产生旋转,竖井底部的一侧采用1/4椭圆曲线(x2/152+y2/82=1)同旋流洞相切连接,另一侧逐渐收缩后同起旋洞偏心相交,其交点距圆心线水平长度根据以往研究的经验一般为(0.2~0.25)D(D为旋流洞直径)。起旋室进口面积(即竖井收缩后同起旋洞偏心相交处的断面尺寸)参考国内外有关资料,为使进口溢流堰后形成自由流,取(0.75~0.8)A(A为竖井断面面积),收缩比为0.777(起旋室进口与竖井断面面积之比)。
4)水垫塘和退水洞的体型尺寸。导流洞断面为城门洞形,断面尺寸为12m×14m,长40.0m,末端设置三角体边墩,墩体左右对称,边墩厚2.0m,挑坎高2.4m,使得水垫塘出口断面面积收缩为8m×11.6m的城门洞形,形成消力池。
图2.1 水平旋流泄洪洞布置及体型图(单位:m)
5)通气井位置及尺寸。旋流洞段水流流速大,起旋室体型复杂,为确保旋流洞在高速水流中不发生空蚀破坏,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是使起旋室及旋流洞内的水流充分掺气。为此在旋流洞的上游设置通气井,使得空气进入起旋室和旋流洞,以便在旋流洞中心形成稳定的空腔。由于旋流洞内旋转水流受重力的作用,通气井应设在旋流洞中心偏上的位置。通气井的中心位置距旋流洞中心为2.1m,通气井采用圆形断面,其面积以控制最大风速小于60m/s确定直径为2.0m。
水平旋流泄洪洞布置及体型见图2.1。
2.1.1.2 试验成果
(1)泄流能力。校核和设计水位下,泄量分别为1134m3/s和850m3/s,水位—流量关系曲线见图2.2和表2.1。
图2.2 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图
(a)水位—流量关系曲线;(b)水位—流量系数关系曲线
表2.1 水平旋流泄洪洞水位—流量关系
(2)流态。
1)溢流堰及竖井的流态。当库水位低于2007.80m时,溢流堰为自由流,溢流堰的水流直接冲击竖井井壁,模型井壁具有较强的振动感。随着库水位抬高,先在起旋室孔口处形成有压流,然后竖井内水面逐渐抬高,当竖井水面抬高至一定高程即形成淹没流;当库水位抬高到2008.00m以上时,竖井水位接近库水位,溢流堰为淹没流。此时溢流堰流道水流出现上下摆动波浪,且与竖井内的水面交会形成水跃翻滚,竖井内水位波动较大,达2.5~3.5m,模型井壁仍有振动感;当库水位高于2010.00m时溢流堰为完全淹没流,竖井水面波动基本消失,竖井水流平稳,流态好且竖井无振动感。
2)旋流洞及水垫塘。旋流洞为平稳的空腔旋转流,通气井空气畅通,洞周壁水层掺有大量空气。由于旋流洞洞内过流断面为圆环形,水流沿旋流洞轴线方向流速较大,沿径向流速较小,在50m长的旋流洞内水流仅旋转1.5~2.0圈。水流进入水垫塘后继续旋转,但旋转流已不明显。水垫塘内水流流态紊乱,环流、次生流丛生,扩散、掺气充分。出水垫塘后旋转流已基本消失,到40m后的直线段洞内,逐渐变成明流流态,水垫塘也起到了流态转变的作用。
(3)流速。在库水位高于2005.00m时,竖井的流速为17m/s左右;起旋室进口的流速为25m/s左右;旋流洞起旋处底板的最大流速约33.2m/s(平均流速28m/s),边界层0.3m处的流速为15.2m/s;旋流洞末端处最大合成流速约30.1m/s,合成流速的矢向与水平夹角45°。旋流流速在旋流洞洞壁最大,到空腔处为最小。水垫塘的水流紊乱,流速难以测定,平均流速已降到约25m/s。退水洞内的流速已降至12m/s。
(4)压力分布。压力分布及测点布置见图2.3和图2.4,压力值见表2.2和表2.3。
图2.3 水平旋流泄洪洞流态和压力分布(校核洪水工况)(单位:m)
图2.4 水平旋流泄洪洞流态和压力分布(设计洪水工况)(单位:m)
表2.3 设计洪水工况压力水头分布表 单位:m
1)设计洪水位工况。溢流堰:在溢流面未设通气槽时,溢流面3号、4号和5号测点,设计水位下负压较大。(www.xing528.com)
为保证运行安全可靠,避免产生空蚀,试验过程中在高程1987.20m处设一通气槽,槽深1.2m,长6m,槽顶挑坎高0.18m,长1.8m,槽的两端设通气孔,通气孔直径为1.0m;且在溢流堰下游挡水墩(竖井下游墙的上部)与竖井连接处设一通气挑坎,将直径1.0m的通气管从挡水墩引出,为竖井补气。试验表明,设计水位下通气孔通气槽通气流畅,故不至于发生空蚀;旋流洞、竖井均为正压分布。旋流洞的最大压力发生在旋流洞进口底板的上游边角,约为63m。水垫塘内除进口顶部33号测点突扩处有负压外皆为正压。
2)校核工况。压力分布基本同设计工况,只是压力值均比设计工况大(含正压和负压),其中发生在旋流洞进口底板的上游边角的19号测点的最大压力为91.2m。
(5)脉动压力。脉动压力的测点布置见图2.5。
在竖井下部布置了3个测点,旋流洞布置了5个测点,水垫塘和出口布置了5个测点,共13个测点。分别对2008.00m(校核水位)、2005.00m(设计水位)和2001.00m(水位)三种工况的脉动压力进行了试验,给出了脉动压力主频率(脉动压力统计的优势频率)和脉动压力的均方根值。各点脉动压力值见表2.4。
图2.5 水平旋流泄洪洞脉动压力、合成速度和掺气浓度测点布置图
·1~13—脉动压力测点;△—合成速度测点;□—掺气浓度测点
表2.4 水平旋流泄洪洞脉动压力特征参数表
从表2.4中可知,在校核工况下最大的脉动压力均方根值为5.23m,发生在水垫塘进口下部5号测点;最大脉动压力主频率为1.28Hz,发生在水垫塘出口底部。设计及水位2001.00m工况最大的脉动压力均方根值分别为4.33m和5.53m,发生在旋流洞进口2号测点,主频率小于1Hz。其他各点脉动压力均方根值和脉动压力主频率均较小。在低水位运行下,溢流堰自由降落的水流冲击脉动压力最大达到5.53m,相应的主频率却很低仅为0.01Hz,没有发现明显的周期性压力脉动现象,其均方根值均属于正常范围,均属于低频范围。因此,从以上分析看,水平旋流消能泄洪洞的各个部位的脉动压力均不会产生结构物共振。
(6)消能率。水平旋流消能泄洪洞的消能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旋流洞的旋流消能和水垫塘翻滚消能。由于旋流洞和水垫塘的掺气浓度大、气泡多,很难准确地测出流速,故用断面平均流速来估算消能率。
式中 Z——总水头,m;
h——计算断面水深或压力水头,m;
v——计算断面流速,m/s。
根据试验资料,校核工况,退水洞导0+721.00m断面的总消能率为86.5%。其中,旋流洞段及水垫塘段消能率分别为41%和40.8%,是水平旋流消能泄洪洞的主要消能工。
(7)通气量。通气井直径为2.0m,当溢流堰进口段为自由流时,竖井夹气进入旋流洞,通气井试验实测通气量为230m3/s,风速为73.24m/s;当溢流堰进口段为淹没流时,竖井无夹气进入旋流洞,试验实测通气量为536m3/s,风速为170.7m/s。说明溢流堰进口段的流态对通气井的通气量比较敏感,通气井的直径应根据溢流堰进口段的流态及通气井允许风速来确定,以满足最大通气量及允许风速的要求。
(8)旋流洞和水垫塘的掺气浓度。由于旋流洞流速高,水垫塘体型复杂且水流混乱,为使旋流洞和水垫塘免遭空蚀破坏,需采用通气措施,在试验中实测了旋流洞和水垫塘掺气浓度。掺气浓度的定义为C=Va/(Vw+Va)×100%,Va和Vw分别代表空气和水的容积。试验中共选择了三个断面,即旋流洞一个断面(桩号导0+220.00m),水垫塘两个断面(桩号导0+265.00m和桩号导0+275.00m)。
实测的结果表明(见图2.6、图2.7)旋流洞掺气充分,断面中部的掺气浓度小于100%,表明旋流空腔不是纯空气,由于高速旋流的掺混空气,旋流空腔无明显的分界面。
图2.6 水平旋流泄洪洞旋流洞导0+220.00m桩号断面掺气浓度分布图
(a)水平断面分布;(b)垂直断面分布
图2.7 水平旋流泄洪洞水垫塘断面底部掺气浓度分布图
(a)导0+265.00桩号测点;(b)导0+275.00桩号测点
水垫塘桩号导0+265.00m(水垫塘内)断面的最大和最小掺气浓度分别为10.7%及5.7%,桩号导0+275.00m(水垫塘出口断面)断面的最大和最小掺气浓度分别为29.1%及3.9%;水垫塘出口断面掺气浓度比较大是由于收缩墩突然扩大的作用。
从试验可看出旋流洞及水垫塘掺气均比较充分。模型水流的掺气同原型不完全相似,原型一般要大于模型的测值,掺气浓度能满足规范要求。
2.1.1.3 水平旋流泄洪洞的小结
(1)泄流能力。校核和设计水位下,泄量分别为1130m3/s和850m3/s,基本满足设计要求。
(2)水平旋流泄洪洞总消能率为86.5%左右,消能主要是由旋流洞和水垫塘来完成的,其中旋流洞消能率为41%,水垫塘消能率为40.8%,经旋流消能后进入退水洞的流速已降到12m/s,与“龙抬头”泄洪洞相比对下游河道的冲刷已大为减轻。
(3)当库水位为2008.00m以上时,溢流堰的流态为完全淹没流,溢流堰流道水流及竖井水流流态均较好,水流平稳,竖井无振动感;当库水位为2008.00m以下时,溢流堰的流态为淹没流和自由流两种流态,竖井有明显的振动感,试验中实测无周期性脉动现象,主频在0.01~1.00Hz之间,属于低频脉动,不会产生共振。
(4)旋流洞及水垫塘在设计及2001.00m库水位工况下,最大的脉动压力均方根值分别为4.33m和5.53m,发生在旋流洞进口2号测点,主频率小于1Hz。其他各点脉动压力均方根值和脉动压力主频率均较小,不会产生共振破坏。
(5)旋流洞及水垫塘掺气都比较充分,发生空蚀的可能性不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