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的冲渣效果与爆渣块度、水流速度有关,这涉及到水力学中的起动流速与粒径的关系问题。在水力学模型试验中,有关起动流速与粒径的关系较多,最早应用的是e.B.依兹巴什公式:
式中:γs、γ为块石和水的容重,kg/m3;D 为化引成球体的块石直径,m;V 为流速,m/s。
式(9.2.1)是在水中抛石取得系数,0.86 是石块的抗滑动系数,式(9.2.1)给出了促使位于平滑垫层上的块石开始滑动的极限流速值。系数1.2是石块的抗滚动系数,水流平均流速高于式(9.2.2)值时块石就抵抗不了水流的作用,石料开始“流动”。
式(9.2.1)、式(9.2.2)可写为通式:
在模型试验的实践中,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原武汉水利水电学院、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根据自己的试验成果,提出了各种起动流速公式,如取γs=2700kg/m3,γ=1000kg/m3,按式(9.2.3)简化形式,计算所得的K 值见表9.2.1。
表9.2.1 起动流速公式及计算K值(www.xing528.com)
从表9.2.1 可以看出,由于计算散粒料的起动流速方法不一,用式(9.2.3)形式求得的K 值一般在5~10.75 的较大范围内变化,其平均值接近8。差别主要在于:水中的抛石与底部冲刷的差别;均匀流与强紊动水流的差别;起动条件及其判断的差别等。当散粒体起动方式为滚动、而水流又为较强紊动的底部冲刷时,则K 值以大于7而取8 为宜。
根据式(9.2.3),可得到在水流速度一定的情况下,起动方式为滑动或滚动时的爆渣最大允许块度公式:
式中:Dmax爆渣最大允许块度,m;K 值宜取7~8为宜;其余符号意义同前。
对于河流中的水流速度,可通过实测得到,但对于导流洞围堰在爆破后的水流速度则难于确定。这是因为,围堰爆破后过流断面无法准定,因而分流量、流速也就无法确定。即便过流断面确定了,由于导流洞与河床的位置关系以及边界条件等不同,也难以准确确定分流量和流速,因此,导流洞围堰爆破后的分流流速需通过模型试验来确定。
在大江截流后,导流洞将完全承担导流任务,此时,导流洞的分流能力将达100%,由于来水量、导流洞过流断面已知,流速也可确定,按式(9.2.4)即可确定最大爆渣块度,超过此块度尺寸,就不能被水流冲走,将留在导流洞内,对导流洞的过流、安全等产生不利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