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行并重、温故知新、虚心求学、诲人不倦、奋发不息”。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提出“君子不器”,如何理解这句话,先得理解孔子的“君子”观点。“君子”一语,先见于先秦典籍。《易经》《诗经》《尚书》广泛使用“君子”一词。何为君子?具体的说明始于孔子。孔子对于君子的论述,不仅限于“君子”一词,“士”“仁者”“贤者”“大人”“成人”“圣人”等,都与“君子”有关。《论语》一书,所论最多的,无疑是关于君子的论述。“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孔子在《诗经》和《论语》中讲到,成为一个君子的基本素质是“兴、观、群、怨”。“兴”就是把人培养成有情怀、有热情、有性情、有温度、能爱能恨的人。“观”,是价值判断力,判断是非的标准和方法,一个人素质的高低最终就看他有没有一个价值观,这是真正的素质,而不是知识。“群”,就是合群、协群、导群,把人培养成有群体意识、有公共意识的人,来维护公共的福祉,而不是专注于个人的一己之私。“怨”,就是把人培养成有独立见解、敢于坚持自己的独立判断、敢于面对自己真实情感的人,永不满足,永不懈怠。只有“兴、观、群、怨”学思并重、知行合一,方成“君子”。“器”字,现代汉语释义为器具、器官、度量、才能、器重。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中的“器”,不能简单释义为器具,应该是从物化转向了生命,可以理解为专业技术人员,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君子不能仅仅是专业技术人员”,也可引申为“抵抗人的异化,防止机械化工具化”,或者说“一个仅仅懂专业、仅仅懂技术的人,不能叫君子。只有专业知识而没有价值观的人不能叫君子。人的才智、学养、操守、精神等只有融会贯通于健康有益的生活工作中,才能成为一位“有知耻、诚信、明节、感恩之心”的谦谦君子。
孔子的人才观虽然产生于春秋时期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却揭示了人才最本质的内涵“仁、智、勇”,三者具有超越时代和社会阶层的普适价值。孔子对人才的培养有一个高规格的目标,这就是“君子”,又确立了一个低规格的目标,这就是“士”。孔子追求的是高规格的目标。一是品德好。道德修养是人才的灵魂,是人才评价的首要条件。诚实守信,人无信不立,立都立不稳,何谈成才,何谈办事。二是知识多。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三是能力强。具备专业技能。
再看汤有祥教育思想和人才观。汤有祥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最聪明与不聪明之间的距离其实不远。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尊重学生人格,发展学生个性。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关键在于老师。把最大多数的学生培养成有用人才,才是学校教育的成功。家长把子女送进学校,最看重的第一是学会做人,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第二是有一技之长,走上社会能自食其力。孩子是父母的期望,更是社会的未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对每一个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理想的发展,我们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实行‘宽进、严管、优出'的办学模式。每一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才,抛弃一名后进生,对一所学校而言,只是千分之一或几千分之一的损失,而对一个家庭来说,却是百分之百的损失。所以,我们的教育要对每一个家庭负责,教育要使人人成功,不能培养失败者。”本文开篇所引用的汤有祥的理念目标、办学宗旨正是他的人才观,坚持以人为本,先学做人,再学做事,不怕吃苦,善于选择,这是上墅私立高中的成功之道,也是学生们的成才之路。(www.xing528.com)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汤有祥的教育思想、人才观是孔子教育思想、人才观的传承和发展,在培养学生“兴、观、群、怨”,塑造“君子”型人才方面,作出了不懈地探索和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新时代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君子不器中的“器”,赋予它时代的内涵。既不能教条地将君子与“器”割裂,抛弃“器”因时而变的多种含义,也不能脱离良好品德纯粹谈“器”的打造,我们需要的“器”,是在家国情怀下的“器”。2018年天津高考作文试卷题目就是《器》,提供考生的材料有: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可见,“器”是讲究形式和内容的,只有两者兼顾,有机结合,方能完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