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企合作实施指南:项目制与多元主体协同

校企合作实施指南:项目制与多元主体协同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政府、学校、企业三个主体就需要既分工明确又要融会贯通协商合作。在校企合作中还可以实施“项目制”,企业的某些项目让学生参与进来,在实际的操作中边做边学,边学边做。产教融合更重要的是破除以往高职院校以学校为中心的单一的校企合作模式,使行业、企业、院校等多元主体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多元主体共享共赢的生态链,形成校企协同合作的新模式[6]。

校企合作实施指南:项目制与多元主体协同

产教融合现在还处于不断探索之中,国家虽然已在文件上明确提出这一理念,但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大多数流于表面。那么,如何操作才能够真正促进产教融合呢?政府、学校、企业三个主体就需要既分工明确又要融会贯通协商合作。

一是政府宏观上要给予宣传、指导和规范。政府宏观上要明确产教融合的理念并大力向企业和学校宣传,制订产教融合的政策与方针,为产教融合的发展指引方向。比如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9年7月24日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这两个文件在宏观上都为产教融合的发展做了指示。除此之外,还要在法律上划定校企合作中的责任,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以免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纠纷,规范产教融合具体操作中的流程和秩序,为产业与学校的合作奠定政策制度基础,顺利连接产业链和人才链。并且政府在信息交流机制上要发挥应有的牵头作用,搭建产教双方的价值交换平台。[4]

二是要改变传统观念,主动作为。企业和学校要有共同办学的理念。作为产教融合具体操作的两大主体,企业和学校的任务是极其繁重和琐碎的。学校和企业都不能认为教育只是属于学校的事情,学校是人才的主要输出者,而企业是学校人才的主要接收者。所以学校不能不管市场上的需求,独自关起门来培养学生,最后花费大量的心血和时间培养出来的不过是“书呆子”,实践能力不过关。而企业也不能两手高高挂的同时还抱怨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达标,哀叹自己难以招到满意的职员。企业和学校要有共同办学的理念,学校要利用信息交流平台,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企业“订单”撰写招生计划,设置对口专业。像上墅教育集团那样,“订单招生”就有了培养人才的明确目的,不再是关起门来盲目培养。从师资和市场需求出发,在教学中关于专业技术实践操作学校要主动积极地请教企业,或者聘请企业职员作为教师来参与教学,又或者协议学生定期进企业进行培训和实践。学校要与企业共同建立研发中心,将教师、学生与企业工程师、科技人员紧紧结合,成为“教研共同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共生的形态。让学生理论结合实践,充分了解在真正的社会职场中自己的工作具体操作是什么,这个产业的生产流程是什么,以及在整个生产链中自己的专业起到的是什么作用等等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都对产业生产有具象的了解,在毕业后才能有信心快速上岗。上野教育集团“订单招生”的办学模式是灵活的,是根据市场需求而千变万化的,学校制订的招生计划和设置的专业每年都有所不同,所以产教融合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上墅教师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每学期都要知识更新,列入教师培训计划。在校企合作中约定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观摩学习生产活动,结合自己的具体实践经验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容易把握职业中的生产知识和技术。

企业不能全部指望学校为自己培养人才,既然作为人才的主要接收者,想要招聘到让自己满意的职员,更是要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在课程设置上与学校共同商议制订,而且还要为学校提供实践平台,实施“学徒制”“带帮扶”等教学方式,亲自指导学生进行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带领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精神、生产流程、操作技术要领等重要内容。精心培养,等到学生毕业就可直接入职。产教融合的实施过程虽然看上去麻烦,但于企业、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都是有着长远好处的。找到合适的着力点与结合点,通过与高校联合开展产品科技研发,能够提高企业自主研发生产的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而整个生产环境也会因此上升到一个更高的阶梯。(www.xing528.com)

三是建立多元合作方式,深入促进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本质上就是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那么怎么合作?难道只有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这一种合作方式吗?汤有祥实行的是“订单招生”办学模式,严格按照合作企业的职员标准来培养学生。这样的合作模式是费力的,必须按照企业的生产活动来制订课程和教学结构。除此之外,教学场所教学工具的置办以及产业教师的来源都是极其耗神耗财的,需要企业和学校相互细细商定,看似繁琐麻烦,但学生在校时就已经具有就职的能力了,一旦毕业就能够直接上岗工作,业务水平一流。在校企合作中还可以实施“项目制”,企业的某些项目让学生参与进来,在实际的操作中边做边学,边学边做。这样学生就可以把课堂上教师教的理论知识在项目活动的实践中内化,产业生产过程,具象体验职业工作。除了“订单招生”和“项目制”,企业在某些比赛活动中也可以带上学生,设置企业职员与学生组合,让企业吸纳新鲜血液,使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校企还可以联合建立实践基地和研发工作站,开展产、教、研相结合的合作模式,从产业实践到教学理论再到研究开发,聚集产业人员、教师专家以及学生深度研究产业科学技术发展,真正达到产教融合的境界。目前,各国也提供了多种模式可供参考。比如德国校企合作的“双元制”模式、英国工读交替“三明治”模式、法国校企合作办学的“学徒培训中心”模式,以及美国“工学交替式”“合作制”教育模式,日本产学研”模式,新加坡“工厂制”模式等[5]。这些产教融合的模式中有以企业为主导的,有以学校为主导的,还有校企并重的,但无论是哪种模式都是对产教融合进行探索的有效方式。

产教融合更重要的是破除以往高职院校以学校为中心的单一的校企合作模式,使行业、企业、院校等多元主体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多元主体共享共赢的生态链,形成校企协同合作的新模式[6]。校企合作中要整合双方的资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创新制订适于培养人才的方案,改变“分数论”的测评方式,侧重于实践操作过程中的量化评价。实施多元主体共同制订的多元合作方式的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始终将产业的专业技术实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人才是衔接产业与教育的中介环节,只有改革人才培养方式才能够平衡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这需要政府、产业、院校共同努力,合力深入促进产教融合,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