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消除了教育对象在地域和身份上的差异化,相信每一个人在经过教育与努力之后,便能成为有用之才,这正是我们的教育应该追求的理想,也是“有教无类”的意义所在。黄侃曰:“人乃有贵贱,同宜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3]这一思想发展了基础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奠定了基础。“因材施教”是承认教育对象个体资质的差异性,在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因势利导地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
孔子在实践中总结出差异化教学方法,认为个体存在智力、能力、爱好和性格上的差异性,因此在教育方法上要因材施教。《论语·雍也》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就是要依据智力上的差异性进行科学的指导。朱熹《论语集注》:“语,告也。言教人者当随其高下而告语之,则其言易入而无躐等之弊也。张敬夫曰:圣人之道,精粗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盖中人以下之质,骤而语之,太高,非惟不能入,且将妄意躐等,而有不切于身之弊,亦终于下而已矣。故就其所及而语之,是乃所以使之切问近思而渐进于高远也。”[3]孔子承认人的爱好和才能存在差异,作为教育者应该顺应学生的爱好而发展其特殊才能。《论语·宪问》说:“若藏武仲之知,公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孔子了解到这四人具有“知、不欲、勇、艺”特殊才能,非但没有抑止,而是因材施教,发展其每人特殊才能。《论语·先进》中,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同时问“闻斯行诸?”而做出截然不同的回答,正是以学生性格的个别差异为依据,进行对症下药的纠正。这说明孔子在教学方法上丝毫没有教条气,是在充分了解学生基础上实施因材施教。
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于现代素质教育是大有启发的。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教育模式采用的是“齐步走”的做法,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差异,就做不到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培养多样化的人才来适应市场需求,因而出现高分低能,学非所用的情况。汤有祥校长敏锐地把握现代教育特点,提出现代教育要适应市场变化,人性化教育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性相结合,从就业“出口”反思知识的“进口”。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现代性转换就是教育要适应市场变化,根据市场需求来培养多元化人才。例如,依据“立足市场办学,面向未来育人”的办学思路,汤有祥敏锐地觉察到浙江外贸企业多,外语人才非常紧缺,学校快速转型,将原来以普通高中为主的办学方向转变为具有外语特色的职业高中为主。1993年首次开设日语专业,经过20余年的发展,现在已具备“多学科、多层次”的办学模式。2020年仅外语人才培养而言,在职业高中中开办了“日语特色班”,在中高职一体化班级中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在外语类专业班中招收英日双语专业、英韩双语专业、商务韩语专业等学生。汤有祥说:“毫无疑问,世界各国的外语人才都非常紧缺。但外语其实只是一个载体,我们现在强调专业技能,在培养学生掌握外语知识的同时,也要求他们学习一门国际贸易或者计算机专业,这样才能真正适应市场需求。”(www.xing528.com)
根据市场来进行因材施教,就是汤有祥所说的“把教育倒过来研究,先是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再研究市场和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然后再设置专业,研究培养模式。最后再进行招生、教育、培训到推荐就业。”市场需求是人才培养的动力,高素质人才是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的保障,从而形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培养模式直接推动了校企合作,其中“订单招生”就是其中的典型方式。订单招生“根据市场需要设置专业,与企业签订合同,然后组织培养学生”,将招生与就业直接挂钩,创造出适合职业高中的教育模式,使学生真正出得去,用得上。2002年,学校全面启动“订单招生,长三角就业”的办学模式,媒体报道称为“校门还没进,工作已落实”,市场使个性化教育展现新的特色。面向市场,面向世界,拓宽了人才的培养领域,提高了学校的整体办学层次,打造出民办教育的特色和品牌。
梁启超曾经说:“凡思想皆应时代要求而产生,不察过去及当时社会状况,则无以见思想之起源。”[4]汤有祥先生的教育理论,既承袭了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又融入了现代平等教育、素质教育理念。他更关注人才成长的形成性评价和个性化培养,使人才更好地适应了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践行了人人成才理念。现代教育需要不断创新性发展,要把弘扬传统与发展现代教育有机统一起来,汤有祥无疑为现代民办教育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式,开创了民办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