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九州胜景探幽:古城西安慈恩寺内大雁塔

九州胜景探幽:古城西安慈恩寺内大雁塔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被誉为古城西安标志的大雁塔,耸立在西安市城南4公里的慈恩寺里。在寺内的北面,耸立着中外闻名的大雁塔。关于大雁塔名称的由来,历来说法不一。据《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载:摩揭陀国有一僧寺,一日有群鸿飞过,忽一雁离群落羽,摔死地上,僧人惊异,认为雁即菩萨,众议葬雁建塔纪念,并定名为“雁塔”。在慈恩寺里,在大雁塔上,不知留下了多少美好的文字,其中自然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作,因而使大雁塔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九州胜景探幽:古城西安慈恩寺内大雁塔

这里曾是唐长安城内最大的佛教寺院。玄奘西域取经返回长安后,在此译经达10年之久,并在此创立了中国佛教的另一大宗派——慈恩宗。驰名中外的大雁塔就耸立在这里……

被誉为古城西安标志的大雁塔,耸立在西安市城南4公里的慈恩寺里。

慈恩寺是唐代长安城最大的佛教寺院。创建于隋代,原名无漏寺。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当时身为太子的高宗李治为纪念他的亡母文德皇后(即长孙皇后),用以报答慈母“昊天罔极”的养育恩德,将无漏寺改建更名为“慈恩寺”。

慈恩寺地处风景秀丽的晋昌坊(唐长安城里有十分整齐的区划结构一一坊,全城共38坊,每坊面积大约800亩)。这里远眺终南山,近临杏园、乐游园等名胜,清澈的曲江池水从寺前潺潺流过。当时寺内重楼复殿,云阁禅房,共有13个院落,总计1897间房舍,面积342亩,占晋昌坊面积的一半,为现存寺院面积的7倍,现有房舍的34倍。著名画家阎立本,尉迟乙僧,吴道子,伊琳等人又画了许多壁画。因此,寺内青松翠柏,修竹白莲,清池曲径;殿堂彩绘碧檐,金佛端坐,幢幡高悬,磬声回响,香烟缭绕,极为豪华富丽。

寺院建成不久,高僧玄奘即由弘福寺搬来寺东院译场译经,协助玄奘译经的有全国著名的学者和名僧数百人。玄奘西游取经回国后,在长安19年,其中有10多个寒暑是在慈恩寺度过的。后来由于应接不暇的礼谒,先后移住西市的西明寺和长安以北100多公里处的玉华寺(在今铜川市)。由于玄奘精通汉语和梵文,同时对佛教经典有精深的研究,所以能^14直译和意译结合,既忠于原作又文义通畅。这种圆娴精到的译笔,使佛经翻译质量大大超过前人,开创了翻译史上的“新译”时期。玄奘共译经75部,1335卷,近1300万字,成为中国译经之冠。

玄奘在翻译佛经的同时,在慈恩寺里又给中国佛教创立了一大宗派——慈恩宗(亦称法相宗、唯识宗)。因此,寺院名声远扬,每日车水马龙,游人香客云集,盛极一时。

当时的慈恩寺又是繁华的娱乐场所。唐时的散乐、百戏多在这里孕育。每逢道场法事或佳节时日,多有贫穷的民间艺人丛集。唐代的鱼龙百戏、傀儡、俳优、甚至杂技歌舞,在不同时节集中在庙宇前广场前或寺院内演出,不仅吸引了广大的庶民百姓,甚至倾倒了王公贵族。史书记载,寿公主就曾不顾夫弟疾病,去慈恩寺看戏,受到宣宗的斥责。可见当时乐舞演出的盛况,也可见慈恩寺的戏场演出多么具有吸引力

今日的慈恩寺是当年寺院的西院。寺内的建筑多为明、清两代所修。在寺内的北面,耸立着中外闻名的大雁塔。大雁塔是玄奘为保存带回国的大批经典和佛像而奏请建造的藏经塔。创建于唐永徵三年(公元652年)。根据玄奘的设计,原拟仿西域建塔形制造大石浮图,高宗李治恐其难以完成,改为,砖塔。建造时,玄奘亲自背砖运石。最初立塔5层,高60米。因土心砖表,渐次颓坏。到了长安元年至四年(公元701—704)间,武则天又和王公贵族施钱纯用青砖改修成方形楼阁式的10层,立在一座方约45. 9米,高4. 2米的台基上。后经战火破坏,剩下7层。五代长兴年间(公元930-933)西京留守安重霸再次修葺。现在的大雁塔,大体上保持了这次修葺后的面貌。(www.xing528.com)

大雁塔高64. 1米,底边各长25米,塔身磨砖对缝,通体呈方形角锥状。塔身中砌突出的塔柱,形似开间。每层方形塔室四周的中央,均各置砖券拱门,可凭栏远眺。沿塔内木梯盘旋而上,可达塔顶。整个建筑高大雄伟,造型简洁美观,比例协调,格调庄严古朴。

关于大雁塔名称的由来,历来说法不一。据《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载:摩揭陀国有一僧寺,一日有群鸿飞过,忽一雁离群落羽,摔死地上,僧人惊异,认为雁即菩萨,众议葬雁建塔纪念,并定名为“雁塔”。玄奘取经路过摩揭陀国时,看中了这座五级浮图。回到长安后准备照此样建造一座,后虽经高宗李治改为砖塔,但仍取名为“雁塔”。至于在前面冠于“大”字,可能是因为它的形体大于荐福寺的小雁塔吧。

在大雁塔底层南门的西侧,嵌立着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亲书的两通石碑。这是当年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译经而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子李治读序后又写了《述三藏圣教序记》,《序》和《序记》先后两次勒石为碑。由僧人怀仁王羲之书法的刻石而成,现存于西安碑林。由褚遂良书写的二通石碑立于此。均为中国书法中的传世之宝。后来应玄奘之请,唐高宗李治又亲笔撰写了《慈恩寺碑》(后毁),当时参观这些著名碑石的就达“数千人”,慈恩寺遂名扬四海。

相传,唐代新及第的进士有“雁塔题名”之举。唐中宗神龙年间,一名新取进士心血来潮,把名字刻于雁塔下。这种偶然举止竟广为世人仿效,进而为皇家推崇,演绎为“雁塔题名”。当时,中举的新进士赴曲江“探花宴”,“宴后皆于慈恩塔下题名,同年中推善书者记之。他日如果有人当上将相,则改用红笔书写”。“曲江赴宴”和“雁塔题名”成为士子炫'耀功名,风流得意之事。白居易27岁时一举及第,赋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在唐代,特别是贞观以后,每年春季,上自皇帝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要来到曲江池一带游玩。皇帝在游兴正浓时,往往令随行官员赋诗凑趣,这就是文学史上常见的“应制诗”。皇帝当然也登临大雁塔,眺望长安景色。这时,擅长诗文的群臣们就要高唱'御气腾霄处,升高野风开之类的“歌德调”和“青云曲”,借这座奇秀的建筑物,颂扬“皇恩浩荡”,“寿比天高”。例如颇有名气的诗人宋之问,由于他在《奉和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一诗中“歌德调”唱得最响亮,而备受奖赏。

当时,这里更是诗人墨客们悠游和唱和的重要去处。他们借景抒情,假物咏志,寄塔述怀。在慈恩寺里,在大雁塔上,不知留下了多少美好的文字,其中自然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作,因而使大雁塔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例如玄宗天宝十一年(公元752)秋,杜甫岑参高适、薛据和储光羲在慈恩寺聚会,登上雁塔,眼前的景致使五位诗人兴致大发,当即每人赋诗一首。由于各人生活经历不同,诗作情思万千,意象纷繁,除薛诗已佚外,其余都成为吟咏雁塔的名篇。

朋友,如果您游览慈恩寺,去登临这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名塔,去眺望曾是中华文化摇篮的黄土高坡,您会有什么感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