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国最大的碑林,共展出碑石墓志一千余块。自汉迄清,荟莘各代名家手笔,真草隶篆,琳琅满目。其中《开成石经》是国内现存最完好的一部大型石质书库。罕见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不仅是稀世碑石,而且有着传奇式经历……
碑林,顾名思义,就是碑石成林。我国集碑成林的地方很多,被称为“四大碑林”的是西安碑林、山东曲阜的孔庙碑林、四川西昌的地震碑林、台湾高雄的南门碑林。其中规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西安碑林了。
西安碑林,坐落在西安市东南隅的府学巷口,这里原是隋唐时期属国子监所辖的孔子庙。唐代的国子监,曾收集有100多种碑石。唐末战乱,流散于街坊。宋元祐五年(公元1090),陕西漕运使吕大忠鉴于屡次发生有人将汉唐石碑作修桥建塔材料的事。为了保护唐石经和其它碑石,他命主持京兆府学的黎持将石经移置于“府学北墉”(现在的碑林所在地),后又把其它碑碣陆续荟集在这里。将唐玄宗注释的孝经和建学碑立在中央,把颜真卿、褚遂良、柳公权、欧阳询等书法名家的碑石分立东西两翼。从此,西安碑林便建立起来了。
以后,经历代修护,形成今日的规模6现收存各种碑石墓志1170余块,分为6个陈列室、6个游廊和1个碑亭。自汉迄清,荟萃了各代名家的手笔,真草隶篆,琳琅满目。因此,西安碑林有“中国书法艺术宝库”的美称。
走进石狮高蹲、朱红色的碑林大门,穿过石门和过殿,沿着两侧古树林立的甬道北行20多米,有一座雄伟壮观的碑亭。亭上高悬“碑林”二字的巨匾。形制罕见的柱形方碑《石台孝经碑》竖立其中。《孝经》是一部宣扬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为历代封建王朝所重视。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唐玄宗李隆基对其进行了研究、注释,并作了序,而且亲笔书写,然后与《孝经》经文一起刻于碑石。碑的题额由皇太子李亨(即唐肃宗)所书。整个碑身由四块碑石组合,呈四面方碑,高5. 1米,置放在三层石台上。碑冠有卷云和蟠龙浮雕,石台上缕刻着双狮、云彩、花草等。此碑石质莹润、形制奇特、书法秀逸,充分显示出盛唐绚丽多姿的艺术风格。
走进第一展室,只见一个个石刻的大撮质(注),驮着巨大的碑石,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仿佛在接受游人的检阅。这些碑石就是世界上最重的丛书、被人们称之为国内外最古老的石质书库一一《开成石经》。在唐代,印刷业尚不发达,学校师生必读的经书全靠抄写流传。当然,谬误就很难免了。于是,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将《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和《尔雅》共12部经书刻石刊布,作为人们抄传、学习的楷模。浩大的刻经工程历时5年,终于刻成114方,228面,共计650252字的巨型碑经,这是我国古代先后7次大规模的刻经中,至今保存下来最完好的一部。清代又补刻了《孟子》30000多字,合称“十三经”。有趣的是,这些石经每一经的开头都安排在碑石中部,上一石与下一石的西容紧紧相连,丝丝合扣,因此各石虽不象后世书籍那样有页码,却都有固定的位置,一块也不能错放。
进入第二展室,首先看到的是《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此碑不仅作为一块稀世的碑石而名扬海内外,它的传奇式经历,也为人们津津乐道: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在陕西周至县(一说在西安近郊西原村)出土了一块正面是汉文,碑底和碑侧刻满蝌蝌般文字的石碑,立刻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经多方辨认,它就是我国绝无仅有的、记载基督教在中国传播情况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大秦,指东罗马帝国。景教,就是基督教聂斯脱利教派的中国称呼。景教于唐贞观年间开始传入中国。不久,在京城长安建起第一座大秦寺。唐德宗二年(公元781),一个名叫景净的教士为长安城里的大秦寺撰写碑石(由吕秀岩书),详细记叙了大秦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丰盛的物产,以及景教的教仪、教规和在中国传播的经过,还记载了唐太宗、高宗、玄宗和肃宗等对景教的支持和优待情况。碑侧等处还用叙利亚文刻写了70位景教人士的名字。这是研究宗教史和中外文化交流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大毁天下佛寺庙宇,大秦寺也未能幸免,这块石碑从此埋没消失。700多年后大秦寺碑重见天日。不久被外国传教士获悉,碑的拓片传到欧洲,碑文被译成拉丁文后,立即引起了欧洲宗教、文化、历史界的轰动。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丹麦人荷尔莫奉命到西安,想用3000两银子收买此碑,当然未能如愿,只好雇人翻刻了一个复制品带回去交差。后来,美国、日本也都来制作了复制品。(www.xing528.com)
展室内,记载着农民起义的《明德受记碑》上,刻有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所建农民政权的“大顺国”和年号“永昌”等字样,并反映了当时陕西“小麦每斗二两四钱,米每斗二两六钱”和“人食人,犬亦食人”的悲惨状况。这无疑是反映当时爆发农民大起义的社会背景的重要资料。另外,元刻的《重修牛山土主忠惠王庙碑》、清刻的《张化龙碑》、《荒岁歌》等碑文,也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农民反抗统治者所进行斗争的史实。
进入第三展室,犹如迈进了书法艺术的宫殿。篆书有秦代李斯所写的《峰山碑》。这是秦统一中国后所用的一种规范字体,叫小篆,结构匀称明晰。隶书有汉代的《曹全碑》,字体秀美,颇见功底,晋《司马芳碑》,属隶体和正楷之间的一种过渡字体,丰满刚劲。楷书有唐柳公权所写的《唐大达法师玄秘塔碑》。柳公权从学颜真卿,但他却一避颜字的肥胖,创造了棱角森挺、疏瘦劲练的柳体,世称“颜筋柳骨”。唐代欧阳询所写的《皇甫诞碑》,也是楷书,却是另一种风度。字体端丽遒劲,气势磅礴,宛如刚直疏朗的翠竹,使人感到清新秀静。草书有张旭的《判千家字文》,泼洒有致,淋漓酣畅,犹如龙飞凤舞,飘若浮云。堪称“千古奇珍”的行书《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唐代长安弘福寺僧人怀仁集王羲之的手迹而成的。王羲之是东晋人,一生刻苦治学,书法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被尊为“书圣”。他的草楷相间的行书,挺秀超群,顿挫生姿。当时,人们十分珍视他的书法。盛唐之际,王羲之的字更是风靡一时,据说连唐太宗李世民也很喜欢他的字。怀仁带领好多弟子,以“一金易一字”,苦心搜觅二十载,才集成《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后来人们称此碑为“千金碑”。
在第四展室里,珍藏着东汉王得元墓宅石刻26块。唐代韦顼的石椁13块。清刻的《魁星点斗图》,用“正心修身,克己复礼”8字组成的身躯,形象逼真,生动有趣。还有一块碑石上,刻着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瀟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关中八景的风姿,并各配以七言题诗。诗情画意,相映成趣,堪称一绝。
第五展室为地方史资料碑,记述着宋、元、明、清各代修庙、记功、拨田、修渠、补城等事迹。
第六展室为元、明、清诗文作品。如元代赵孟顺书《游天冠山诗碑》,明董其昌《秣陵旅舍送会稽章生诗》,清康熙临摹米芾《赐吴赫书》,林则徐《游华山诗》等。
在这里,每一块碑石,都使人流连忘返。只消看一遍,人们就会心悦诚服地同意:西安碑林的确不愧为碑石的森林、书法的海洋、艺术的宝库。
注:顓质(bi xi):传说中的一种动物,象龟,旧时大石碑的石座多雕刻成撮质形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