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没有包公?他真是个灣官吗?他的样子是不是就象舞台上“浑身上下一绽墨”那样?
凡看过戏剧《秦香莲》的人,无不为包公不畏权势,严于执法的精神所感动。人们不禁要问,历史上真有包公吗?他是否就是一个清官?他的样子是不是就象舞台上“浑身上下一绽墨”那样?
历史上确有包公其人。据宋史记载,包公名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人,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他少年家贫,28岁时考取进士,后来历任监察御史、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庐州府和开封府知府、枢密副使等官职。于宋仁宗嘉佑七年(公元1062)病逝,一共活了64岁。死后,他被谥封为包孝肃公,这就是后人称其为“包公”的由来。
包公在其仕宦的30多年中,从他登上政治舞台,即与统治阶级内部的贪官污吏、豪门权贵展开了斗争。平冤狱、除强暴、“为民请命”。史曰:包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其为人不苟合,未尝伪辞色以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至于包公执法如山,铁面无私方面的事例,史书记载就更多了。
包公做开封府知府时,有一年,开封发生大水。他一调査,原来是许多皇亲国戚,权贵大臣,在当地的惠明河上营造园第,致使河流埋塞,造成水灾。包公就下令将这些园第全部毁去。有个外戚侵占河瑞修筑亭台楼阁,还硬说他有地契作根据,不肯折除。包公检査了他的地契,发现是伪造的,立即上疏弹劾,把这所园第拆掉了。
那时候,有些人利用皇宫内后妃们的关系,请托做官。包公不怕得罪皇帝,专门上了一篇《请绝内降》的奏疏,要求仁宗皇帝“无得徇私”,革除这个弊端。有个张光佐,他的侄女在宫内当贵妃,凭这点关系,他竟同时要了淮康军节度使等四个重要官职。对于这样一个既有靠山,又有权势的人物,包公一连写了好多篇奏疏,进行弹劾,认为按照张光佐的才能,不该担任这样多的要职。包公弹劾张光佐的奏疏,现在已经知道的就有5篇之多。由于包公的不断弹劾,张光佐终于被迫辞去了两个职务。(www.xing528.com)
包公自己处处奉公守法。他从来不写信向别人请托什么事情。亲友有什么请托,他也一概谢绝。倘若有亲戚犯了法,他决不徇私,他做庐州知府时,有个亲戚犯了法,被人告到官里,包公依法处理,照样予以处罚。有些亲友本来想利用他做靠山,这一来,他们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
包公的生活非常俭朴,后来虽然做了大官,但衣服、用具、饮食还跟刚做官时一样。他平生最恨贪官污吏,曾经专门向朝廷上了《乞不用赃吏》等奏疏。他在端州府做过官,那里出产有名的端砚,以前端州的地方官常以进贡为名,趁机搜括端砚,拿去奉承权贵大臣。他们搜括去的端砚要比进贡的数量多几十倍。包公一上任,即拿所制的端砚只要够贡数就可以了,自己不取一砚。
除了执法严明外,在政治改革方面,包公也提岀了不少积极的主张。宋仁宗时,阶级矛盾布民族矛盾都相当尖锐。他看到当时北方契丹族的威胁日益严重,就要求整修武备,精选将材,积聚粮草,训练士兵・提高军队的战斗能力,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他看到赋税力役繁重,农民精疲力竭,就要求“薄赋敛,宽力役,救饥僅”,以安抚百姓。这些主张在当时都是比较切合实际和比较进步的。
不久前,考古部门在发掘包公墓时,清理出8000多字的墓志,所刻碑文印证了包拯一生的言行和遗训。他曾认定:“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他还亲立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莹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看来,包公的确是一位清官。
把包公搬上舞台,是从元朝开始的,在元杂剧中就有《包待制陈州祟米》、《包待制智斩鲁斋郎》、《包待制智勘灰阑记》、《叮叮階卩当盆儿鬼》等十三本包公戏。以后,各朝代也不断续有创作。如明末的《包龙图公案》,清嘉庆年间的《钏美案》等等。
舞台上的包公,清廉正直,铁面无私,明察秋毫,完全成了“正义之神”的象征,这是饱受着封建统治阶级剥削压迫的广大劳动人民理想的化身。而且,舞台上的包公也是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