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冥想体验的结果:角色转变与心态恢复

冥想体验的结果:角色转变与心态恢复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冥想结束后,演员会很容易进入角色,忘却现实里的自我而“入戏”。同样,在演出结束后,也会在一起冥想,使演员的心态恢复平常,忘记舞台上的那个人生。经过冥想回到现实世界之后,舞台上的人是另外一个人的人生,跟自己无关。至少,在我们没有能力对每一个演员进行完善的心理辅导时,这样的冥想过程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尝试。冥想本身应该是个积极的脑力活动。另外一种冥想是一个人的旅行。

冥想体验的结果:角色转变与心态恢复

冥想多少有点神秘论的味道,但我觉得冥想是可以接受并且实际上有益的。如果我们理解了思维的关联秉性,也许会觉得这种修行方式多少有点道理。冥想让我们能更好地观察自己的思维过程,或者即使是当作休息的方法,或者和自己的内心对话的过程,它都是值得尝试的。尤其是当人掌握足够多思想素材的时候,冥想是将这些思想素材串联在一起的过程,在清醒的意识导引下,大脑游走在以往的材料中,它是自己与内心对话。胡适讲功不唐捐,陈年积累的素材在这样的游走过程中重新被组织成为新概念、新想法,触发人对自然、社会和内心世界的顿悟。彼得·圣吉讲做修行的集训时,或迟或早每个人都有顿悟,它常常在长期的沉静思考后不经意地发生。某一日醒来,我做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梦,想起来是不可能在现实中发生的,但剧情又极其完整。这样的经历,不只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原因,而是这些素材早就在脑子里存在,而梦境里没有“理智”给出先决的判断声音,所以它可以在这些素材中自由地游走,组织成一个有意思有细节的完整故事。

话剧表演是一个极其劳心费神的过程。一个好的演员会深入体会角色,在另一个时空里把日子再过一次。“在疯子的眼里,别人都是疯子”,戏剧大师焦菊隐在执导《龙须沟》时,用这句话去培养演员寻找角色的感觉,其效果是十分显著的。但这样的训练往往不顾及演员的感受。演员要钻研剧本,努力揣摩人物每句台词背后的动机和当时当地的心境,用鲜活的充满五彩缤纷表现力的台词和表演,让人物栩栩如生地从纸面跃上舞台。然而这样的训练常常使演员沉浸于角色而难以自拔。如果不能好地处理演员对角色的进入和退出,会让演员在平日的生活里受到角色的影响。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样的演员也许可以本色演出,但从演员的成长而言,是不够负责的。

在牛津的第一年,我参与了牛津版的《雷雨》的改编和演出。这出戏里演员的表演不是简单地替一部中文版的《雷雨》进行英语配音,而是要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尤其是这部戏被同台的英国演员诠释,演员说台词时不仅仅是议论抒情,其中往往掩盖或表现挑衅、恐吓、安抚和警告的内心态度。在鲁妈得知四凤陷入与周家少爷的情感纠葛的这一幕里,鲁妈的独白对天与命的问责来源于她心中几十年与命运的搏斗,需要演员通过日常反复的揣摩体会剧本,但这也会让演员把戏里的情绪带入到戏外,同样,当演员从戏外回到舞台上来的时候,生活中的琐事又让他很难迅速进入角色。英式的话剧排练讲究“情绪管理”。话剧训练时,在演出前和演出后,导演都会和演员坐在一起做冥想,这会有极强的代入感。在冥想结束后,演员会很容易进入角色,忘却现实里的自我而“入戏”。同样,在演出结束后,也会在一起冥想,使演员的心态恢复平常,忘记舞台上的那个人生。这样的过程里,演员在台上有一种恍如隔世的心理暗示。经过冥想回到现实世界之后,舞台上的人是另外一个人的人生,跟自己无关。至少,在我们没有能力对每一个演员进行完善的心理辅导时,这样的冥想过程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尝试。

如果你从未接触过冥想,可以试试这样的办法。

找个阳光好的地方,一个柔软适中的瑜伽垫子或温度合适的木地板,以舒适的姿势坐定。传统的姿势是盘腿而坐,也可半仰卧、坐在直背的椅子上,任何你觉得放松的姿势。冥想切记不能在犯困的时候进行,否则你真的就睡着了。从个人体会来说,我觉得至少冥想能够身心愉悦,几分钟可以休息得很好。冥想本身应该是个积极的脑力活动。闭起双眼,用鼻子深呼吸,让肺部充满空气,腹部和胸腔因而扩张,用鼻子或嘴缓缓地呼气。把注意力放在气息上,甚至可以很具体地想象气流的形态,注意空气进出的感觉。吐气时可以数呼吸,从一数到七。开始练习的时候,整段冥想时间里反复数数,先学会让专注力更深化。关注吸气如何开始、增强与结束,每次注意力溜走时也可以通过呼吸的调节把注意力找回来。当呼吸顺畅均匀之后,开始想象。你可以想象自己是一道光,穿越身体、海洋、空间和星辰,最后再回到身体上来。(www.xing528.com)

另外一种冥想是一个人的旅行。学生们问我成长的建议。我说,二十多岁的时候该去走走,世界有多大就走多远,到不同的地方去生活,了解世界是什么样子。到三十多岁的时候选择一份可以让自己做到退休的工作。我曾经开车横穿美国,也曾经一个人翻越阿尔卑斯山。独自面对大自然,夕阳下广袤的田野,一条路孤独地通向天边,雪山之巅,四寂无人的林海,这时候跟自己的对话,能使人感到内心的宁静,听得到成长的声音。这些独处的时候,最容易获得顿悟。旅行是一个极好的方式,尤其是你已经有足够的知识作为思想的素材。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行是思考和了解别人怎样生活的最好的途径。当然,这不仅仅是走马观花九天十国游式的拍照游,而是坐下来倾听,端杯咖啡,懒懒地晒个太阳,买70公路和65公路交叉口的小镇上的“可能是美国最好吃的冰激凌(水泥色)”。这样的旅行,聆听自己心灵的声音也是冥想的一种方式。即使身在喧嚣的闹市,人也可以很轻易地把自己置身于独自的思考里。城市里,停下来,一个人坐着地铁去旅行,围绕十号线兜两圈,或者拿本似看非看的书,一个人在阳光下阅读,与作者聊天。这时候书只是个媒介,是人跟自己聊天。

写作也是一种跟自己对话的良好方法,我的文字功底不好,中文底子的教育停留在高中。而重新捡起来是在读博士之后。牛津是个可以给人留下很多空白时间的地方,因此也会给人留下很多聊天时间,往往是一个话题引起这样那样有意思的想法。我自己是想法太多记性不好,觉得这些想法我自己很久以后肯定记不起来,所以一定要写下来。但往往是做这些笔记的时候,我才会认真地考虑这些东西的可靠性和从中可以延伸拓展的意义。而这么多年下来,我觉得自己能够在物理之外的地方有了自己的感悟,跟这种书写的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在做研究的时候,我也要求学生写好实验记录,这是一个极其英国式的做法。刚入克莱敦实验室的时候,系里的秘书龙女士(Miss Dragon)很认真地跟我讲了实验记录本的用处,“是你科学成果的证据”。时间地点和第一手的测量数据,均要认真记录。这不仅仅在审定和记载发现的先后顺序,更重要的是在让你整理自己的思维顺序。书写的时候,速度够慢,你可以跟自己对话。文字只是一个联系脑子里已有材料的工具,而没有落成文字的时候,这些资料以“量子信息”的方式存储在大脑里,随着它们凝聚成文字,它们因纠缠引出更多的材料,也会因此触发很多新的发现。

彼得·圣吉讲第五项修炼,关注于组织者内心的修行,虽然还是有些神秘论的味道,但科学的心态永远是开放的,不去设定边界,只是承认我们尚有不够的地方,把这些东西为什么认识不够的原因找清楚。心灵从来就不是科学不可以认识的禁地,我们也正尝试不同的办法试图认识心灵,了解人类思维的过程。在这之前,从实践的角度讲,我们并不排斥黑匣子的方式,先使用后理解,往往成了实践论的基本方法。甚至,虽然量子力学本身设定了我们人类认知的边界问题,但这从来没有妨碍我们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了解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