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战国时期,郑国渠建设为关中带来富饶,助力秦国统一

战国时期,郑国渠建设为关中带来富饶,助力秦国统一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郑国渠和都江堰、灵渠并称为战国三大水利工程。令韩国人始料不及的是,郑国渠的修建却使关中地区更加富饶,秦国更加强大。郑国渠工程宏伟,规模宏大,称得上是两千多年前之壮举。郑国渠的建成,使关中的干旱平原成为沃野良田,粮食产量大增,直接支持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为纪念郑国的功绩,时人遂称该渠为郑国渠。作为主持此项工程的筹划设计者,郑国在施工中表现出杰出的智慧和才能。

战国时期,郑国渠建设为关中带来富饶,助力秦国统一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三年,魏公子信陵君联合五国兵马,共同攻打秦国,在河外打败了秦军。但是同年,王龁却率兵攻打韩国上党,连下数城,置为秦国的太原郡。韩国上下,人心惶惶。就在这时候,郑国关中考察回来了。说到了郑国这个历史上的著名水利专家,大家很容易就联想到了郑国渠,郑国这个人物与韩非也算的上有着密切关联的人。简要介绍一下郑国:郑国是战国时期卓越的水利专家,韩国都城新郑人(现在河南省新郑市)。成年后,郑国曾任韩国管理水利事务的水工,参与过治理荥泽水患以及整修鸿沟之渠等水利工程。后来被韩王派去秦国修建水利工事,从而“疲秦”,而郑国渠修建之后,关中成为天下粮仓,赢得了“天府之国”的美名。虽然郑国作为间谍不成功,但是作为一名水利专家,治理水害,改变了关中农业区的面貌,使八百里秦川成为富饶之乡。郑国渠和都江堰、灵渠并称为战国三大水利工程。秦王政元年(前247),受命入秦游说,建议引泾水东注北洛水为渠,企图疲劳秦人,勿使伐韩。吕不韦采纳其议,命他主持开凿工程。工程进程中被秦察觉此意图欲杀之,他说渠凿成亦秦利,因得继续施工,终于完成。是渠从仲山引泾水向西到瓠口作为渠口,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地形,沿北山南麓引水向东伸展,注入北洛水,全长三百多里。利用泾水含沙而有肥效的特点,用以灌溉,并冲压、降低耕土层中的盐咸含量,收到改良土壤的效用。灌溉土地四万余顷,使每亩增产到一钟(六石四斗)。“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史记·河渠书》)。令韩国人始料不及的是,郑国渠的修建却使关中地区更加富饶,秦国更加强大。韩王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是在苦心为秦人作嫁衣。郑国渠工程宏伟,规模宏大,称得上是两千多年前之壮举。它用富有肥力的泾河泥水灌溉田地,淤田压碱,变沼泽盐碱之地为肥美良田,使关中一跃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据《史记》记载,此渠修成后,“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郑国渠的建成,使关中的干旱平原成为沃野良田,粮食产量大增,直接支持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为纪念郑国的功绩,时人遂称该渠为郑国渠。郑国渠和都江堰一北一南遥相呼应,如同张开的两翼,东方六国都处在其阴影之下,秦灭六国到了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时候了。整个工程自秦王政元年(前246)始。历时十余年,渠首设在瓠口(今王桥镇上然村附近),从渠首到注入洛河处,全长300公里,灌溉田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渠成后,亩收一钟(合今100余公斤),关中之地成为沃野,大大增强了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作为主持此项工程的筹划设计者,郑国在施工中表现出杰出的智慧和才能。他创造的“横绝”技术,使渠道跨过冶峪河、清河等大小河流,把常流量拦入渠中,增加了水源。他利用横向环流,巧妙地解决了粗沙入渠,堵塞渠道的问题,表明他拥有较高的河流水文知识。据现代测量,郑国渠平均坡降为0.64%,也反映出他具有很高的测量技术水平,他是中国古代卓越的水利科学家,其科学技术成就得到后世的一致公认,泾阳县群众有“郑国千秋业,百世功在农”的诗句称颂他。这条渠道的经行地区,经郦道元考证,在《水经注·沮水》中记称:“渠首上承泾水于中山西邸瓠口,渠渎东径宜秋城北,又东径中山南,又东径舍车宫南绝冶谷水。郑渠故渎又东径嶭山南、池阳县故城北,又东绝清水,又东径北原下,浊水注焉,自浊水以上,今无人。又东历原径曲梁城北,又东径太上陵南原下,北屈径原东,与沮水合。沮循郑渠,东径当道城南,又东径莲芍县故城北,又东径粟邑县故城北,其水又东北流,注于洛水也。”以今地而言,大致流经泾阳、三原、高陵、富平蒲城等县。秦以后,此渠灌溉范围虽有缩小,但历代不绝,为关中地区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