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庄子》的著述方式与思想方法研究-中国古代著述思想研究第三章

《庄子》的著述方式与思想方法研究-中国古代著述思想研究第三章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研究涉及两个议题:《庄子》“三言”—寓言、重言、卮言—的著述方式,并缘此著述方式提出及论证一种理论假设:思想修辞。在此,之所以称《庄子》而非“庄子”,是因为笔者将《庄子》一书三十三篇作为整体研究对象,而并不深究《庄子》文本著述作者的真伪问题。

《庄子》的著述方式与思想方法研究-中国古代著述思想研究第三章

本章研究涉及两个议题:《庄子》“三言”—寓言、重言、卮言—的著述方式,并缘此著述方式提出及论证一种理论假设:思想修辞。

在此,之所以称《庄子》而非“庄子”,是因为笔者将《庄子》一书三十三篇作为整体研究对象,而并不深究《庄子》文本著述作者的真伪问题。经历代学者辨析,现今所见郭象本《庄子》全书三十三篇中有些明显不是庄子所写,而是庄子后学或庄子学派的手笔。《庄子》作者辨伪工作,自宋人苏轼发难以来,一直都在进行,其路径大致有三:一是从思想系统上辨别,如明人张四维;二是从文字风格上辨别,如宋人林希逸;三是从具体材料上辨别,如明人焦竑。其结论是:“从思想系统和文风上辨别《庄子》内、外、杂篇的作者,不论存在着多少种相左的意见,有一点是比较一致的,那便是:多数研究者认为,内篇与外、杂篇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从思想系统看,内篇与外杂篇有许多观点相矛盾;从文风看,韵味也确实有异。”[1]罗宗强曾著《读〈庄〉疑思录—有关庄子文艺思想问题的片断思考》一文,提出在上述三种路径之外另辟蹊径,即从思维方法的差异来探讨《庄子》内、外、杂篇作者的真伪,并指出:“一个人的思维方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习惯。这些特点和习惯既经形成之后,常常表现出一致性和稳定性。考察《庄子》,可以发现,内篇七篇和外篇个别篇的一些段落,思维方法完全一样;而其余各篇,思维方法却另是一样。内篇七篇和外篇个别篇的一些段落,思维方法带着浓厚的思辨色彩,在论述宇宙和人生问题时,往往离开具体事物的推理而进入纯思辨的领域。其余各篇,则带有明显的经验论方法的特点。”[2]

当然,对《庄子》内、外、杂篇的真伪问题,还有另一种意见,如王充闾先生所总结的:“现今庄学界基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而且成篇较早;外篇与杂篇,有一些为庄子所作,有一些出自后学之手。我很赞同中国哲学史家严北溟先生的看法:年代湮远,史料残阙,要严格确定哪篇是庄子自著,哪篇是他人所作,是难得有一致结论的。好在庄子是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这为历来所公认。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正是以整部《庄子》为基础,而不是其中某一篇、某一节。也就是说,作者纵非一人,而发生影响的主体,则非庄子莫属。这样,我们就完全可以把《庄子》一书,看作是以庄子思想为主的一部具有完整体系的道家专著,不必对书篇作者为谁去做茫无结果的烦琐考证。”[3]资深庄学研究者方勇教授也有类似看法,其云:“《庄子》篇目的真伪问题在宋代苏轼以后才为人们所关注。郭象将五十二篇本删订为三十三篇本时,就已有去伪存真的目的,从而删去那些‘一曲之才,妄窜奇说’(《经典释文·序录》),不足为信的部分。陆德明也赞成此说,认为《庄子》经‘后人增足,渐失其真’(同上)。但是郭象与陆德明以是否为庄子亲作来分辨真伪,显然是不合理的。先秦诸子著作如《论语》、《孟子》、《墨子》等,多为弟子记录先生言行或由师徒共著,后学续笔发挥也是常有的事,因此《庄子》在庄子亲作之外,还包括了其弟子或后学的部分著作,这也是正常的。并且由于庄子学派逍遥无拘、汪洋恣肆的思想与文学特点,庄子后学极可能对《庄子》内容不加拘束地自由发挥,由于时代及社会状况的限制,其中有些或许比较贴近庄子原意,有些则可能偏离较多,也是很好理解的。因此,在辨别《庄子》篇目真伪之时,必须首先将其作为整体的庄子学派思想汇集,而不应过分着眼于单个篇目的真伪校定。”[4]李大华也表示:“我的意见是,不仅不能将内篇肢解开,也不能将外、杂篇从《庄子》中肢解开。尽管我们在做庄子作品的辨识时需要小心谨慎,但仍然不妨碍我们把《庄子》看作一个整体的存在,只是这个整体性是在经过我们细心的辨识之后,隐约而模糊地呈现出来的。这种整体从何而来呢?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何以人们不怀疑《论语》是孔子的作品呢?这不仅仅在于他被奉为圣人,而在于他的立场、方法与表达的特殊性。庄子之道是否也是‘一以贯之’?我认为在《庄子》书里那个‘一’是存在的,这个‘一’就是他的所有特性聚成的一贯与唯一性,在完整性方面,既然我们不要求孔子、孟子,也不必要求庄子。”[5](www.xing528.com)

笔者同意并采纳上述三者的意见。当然,这并非说《庄子》辨伪的工作毫无意义,但由于本书的主要工作不是侧重于辨伪求真,而是对于中国古代著述思想的探讨,所以本章将《庄子》三十三篇视为以庄子思想为主的庄子学派的体系性著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