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安排员工工作时,要有新思路和新策略,做到“疏堵结合”,从而有效解决员工在工作期间偷懒的问题。
垃圾桶理论即垃圾筒模型,这是企业内部的一种决策制定模式,该名字是从组织的一系列决策制定中产生出来的,最早是由美国管理学教授詹姆斯·马奇(James March)、科恩(Michael D.Cohen)、奥尔森(Johan.G.Olsen)等人于1972年提出的。
垃圾桶理论来源于一则小故事。荷兰某个城市为解决垃圾问题而购置了垃圾桶,但由于人们不愿意使用垃圾桶,乱扔垃圾现象仍十分严重。该市卫生机关为此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法。第一个方法是:把对乱扔垃圾的人的罚金从25元提高到50元。实施后,收效甚微。第二个方法是:增加街道巡逻人员的人数,成效亦不显著。后来,有人在垃圾桶上出主意:设计了一个电动垃圾桶,桶上装有一个感应器,每当有垃圾丢进桶内,感应器就有反应而启动录音机,播出一则故事或笑话,而且其内容每两周更换一次。这个设计大受欢迎,结果所有的人不论距离远近,都会把垃圾丢进垃圾桶里,城市因此变得清洁起来。在垃圾桶上安装感应式录音机,丢垃圾进去播出一则故事或笑话,效果远比那些惩罚手段好得多,既省人力,又不会让人们感到厌恶。(www.xing528.com)
同样,要解决员工在工作期间偷懒的问题,用监管和处罚的手段实际上也是很难奏效的,因为员工的工作成效主要还是要靠其自身的用心努力。员工偷懒,是故意偷懒还是忙里偷闲?是员工自身的原因还是公司管理出了问题?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在处理员工偷懒问题上,加强沟通很重要。需要注意的是,让员工超时且拘束地工作,已是不合时宜的管理方法,给员工多点理解、关心和体谅,会有助于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运用垃圾桶理论时,应注意:要有新思路,还要有新策略,更要有新方法。要做到“疏堵结合”,员工如水,如果只“堵”不“疏”、要求严苛,可能会造成“漫堤”的结果;如果只“疏”不“堵”,他们又会“随波逐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