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的授课时长及注意力调查结果

学生的授课时长及注意力调查结果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项基于北京、上海等8个城市34所学校的大中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8.8%的学生认为能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39.7%的学生认为能坚持集中注意力听课30分钟以上,48.6%的学生认为在自习时能集中注意力。一项对研究生的调查发现学生认为每周上3天课、每节课50分钟的形式比每周上1次课、每节课持续3个小时所学到的信息更多。

学生的授课时长及注意力调查结果

新教学模式下,每一节课总时长共20分钟,包括4个部分(关键词、关键过程、关键结论与测试),在保持学生亢奋状态的同时保证快速高效地传递知识。

(1)注意力集中时长

赫伯特·A.西蒙(Herbert A.Simon)就提出了注意力管理(Attention Management)与注意力的重要性,其作为一种“探索与决策”的过程,使得人们在大量可得信息中进行探寻,并最终对特定的信息做出反馈并采取相应行动。随着大数据和互联网通信设备的不断发展,当人们无法消化所有信息时,注意力就成了一种稀缺资源。“注意力管理”对于大学的教学有深刻意义,研究表明注意力资源是一种心理指向,通过注意力管理,个体能够对获取的信息加以处理和探索,并与个体自身认知形成知识内构。

数字化社会下海量信息的涌入,使得大学在对学生的知识管理上需要重视其注意力的选择与指向。教育学家玛利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曾表示:“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是学习的最佳方法。”大学应通过一系列教学变化如缩短教学时长、碎片化教学内容、避免重复知识点堆叠,帮助学生利用起这一稀缺的注意力资源,使学生有选择性地吸收信息,剔除冗余,合理分配课堂注意力。

(2)注意力与刺激的关系曲线

注意力与刺激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倒U形曲线来表示——绩效(或注意力)随着觉醒(或刺激)的增加而增加。如图3-10所示,倒U形曲线的横轴为个体受刺激的程度,某些条件下也通过动力、紧张、动机、肾上腺素的分泌水平来表征。纵轴代表注意力,即集中度、专注性、效率或智力。

图3-10 注意力峰值

当外部施加于个体的刺激水平在最高或最低的两极时,肾上腺素的分泌呈现极高或极低的状态,个体的专注力都不处于最佳的状况,或过度兴奋,或缺乏足够的内生动力,表现为注意力失焦或过度刺激。当外部施加于个体的刺激水平处于峰值时,个体将达到最佳的注意力水平,即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当个体将精神完全投入某种特定活动时,就会带来高度的兴奋感和充实感等正向情绪,产生心流。将其运用到学生的授课与知识点获取过程中,心流的状态使学生的身体能够自动运转,做事不需多加思考,身体便自动发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会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也不觉他物,能够专注地投入知识点的学习,思维清晰,不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在高度注意力集中的状态下完成任务后,学生将感受到愉悦、满足与成就感等正向情绪。(www.xing528.com)

(3)学生注意力失焦

大数据时代下,各种信息化大数据涌入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数字化学习应运而生。学生广泛使用电子产品,而电子产品在拓宽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同时,也容易使学生获取信息过载。因此,相对于海量的网络信息而言,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成了非常有限的资源。海量的信息会使学习者的认知负荷现象逐渐凸显,学生在复杂环境中分心,而对社交网络的过度使用则会破坏学习动力,使日常的学习工作更加困难,学生对学习变得紧张而焦虑。一项基于北京、上海等8个城市34所学校的大中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8.8%的学生认为能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39.7%的学生认为能坚持集中注意力听课30分钟以上,48.6%的学生认为在自习时能集中注意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通过提问、点名或提高声音等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花费过多的精力与时间在吸引学生注意力上,必然会打破原有课堂安排,打乱教学进度。因此,过于冗长的课时安排(如传统模式下一门课程被安排1—2小时甚至半天)、过于密集的知识点传递使学生被赋予较大的挑战与艰巨的任务,容易缺失一鼓作气完成任务的决心,更容易受到外部刺激的影响而丧失内生动力,缺乏连贯的学习状态,导致精神分散与注意力失焦。

(4)提高注意力策略

当学生出现注意力失焦的情况时,教育者需要重构教学要件,通过更合理的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教学内容上重点讲解难重点,通过课前引例促进有意注意。在教学安排上,通过课前与课后的信息预告与课堂反馈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在课程设计上,将冗长的课程任务碎片化,缩短课时、凝练难重点以明确学习任务,减少学生认知负荷,提高学习信心。

教学内容的安排需要循序渐进。课前预习为学生构建知识点框架,引例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投入学习,在引起兴趣的前提下唤起“心流”,将最高的兴趣激发时间留给第2—20分钟的集中强化学习。从体系建构到具体引入、知识点呈现、知识点传递、知识点内构再到最后加以检测、应用,合理的课堂内容安排能有效根据学生注意活动的内在规律进行教学活动。一项对研究生的调查发现学生认为每周上3天课、每节课50分钟的形式比每周上1次课、每节课持续3个小时所学到的信息更多。尽管大多数学生认为他们更愿意立即上完课,但是当他们在较短时间内收到信息时,他们会保留更多信息,也拥有更高的注意力集中度。

因此,碎片化课堂时间能调整学生的课堂认知负荷量,帮助实现课时内注意力高度集中。课堂的专注力与学生的认知负荷相关,过长的时间间隔与过高的认知负荷都会使学生认为任务难以完成而分心。科学的课堂设计将学习任务分成小块,使学生专注于足够长的时间来执行部分任务。认知负荷是指学生在处理多任务时替认知系统施加的压力,包括内部、外部以及关联认知负荷。传统的课程往往存在较多与教学重难点不相关的外部认知负荷,使学生吸收的总负荷过高,而合理的课程设置使安排的知识点总量、内外部以及关联认知负荷处在学生可接受的认知范围内,带来适当的思维负荷量。

注意力是有选择性的,将课时碎片化能使学生将有限的脑容量(即感觉系统与知觉系统)分配给当下认为最重要的事物,帮助实现教学从“与脑抵抗的教学”转向“与脑兼容的教学”。神经科学领域曾提出注意力维持的10分钟法则,若将这一法则运用于教学领域,即在一节课的课时中,以10分钟为一个时间节点,需要教师或教育者提出新的方法、开展新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通过每10分钟进行一次教学要件的转变或教学内容的转化来防止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如在前10分钟进行重难点知识点讲解,后10分钟进行回顾、整理与知识点应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凯恩夫妇提出在知识习得过程中,教师引导下的沉浸状态、放松性警觉以及合理的过程处理,这三个要件调节学生的注意力,使其维持在兴奋感与舒适感共存的状态。在这一状态下,学生兼具对不确定知识的探求能力与延迟满足的能力。

T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践行了这一时间理念。它作为以知识共享(CC-BY-NC-ND)授权的学术视频演讲平台,旨在用优秀的思想改变人们对世界的看法。TED的演讲引人入胜,具有启发性与教育意义,究其原因可以发现,除了演讲者自身因素外,组织方为所有的TED演讲者设立了18分钟的上限,也帮助TED在有限的时间内吸引并保持住观众的注意力,将信息在短时间内传达,并持续引起观众的思考与共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