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果园蛀食害虫有害植物分布及防治法

果园蛀食害虫有害植物分布及防治法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蛾类属于鳞翅目害虫,蛀食园林植物的种类主要有果蛀蛾科的桃小食心虫、螟蛾科的桃蛀螟,小卷叶蛾科的梨小食心虫、苹小食心虫、苹果蠹蛾,夜蛾科的棉铃虫等。分布于我国东北三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和新疆等果区。棉铃虫食性杂、为害广,寄主有棉、烟草、向日葵,番茄、辣椒、茄子、瓜类等蔬菜,以及苹果、枣、月季、菊花、枸杞等园林植物。

果园蛀食害虫有害植物分布及防治法

蛾类属于鳞翅目害虫,蛀食园林植物的种类主要有果蛀蛾科的桃小食心虫、螟蛾科的桃蛀螟,小卷叶蛾科的梨小食心虫、苹小食心虫、苹果蠹蛾,夜蛾科的棉铃虫等。

(一)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ponensis Walsingham

1.分布与为害

桃小食心虫简称“桃小”。分布于我国东北三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和新疆等果区。主要为害桃、梨、花红、山楂和酸枣等。以幼虫蛀食果实为害,在果实内纵横串食,并排粪于果实内,致使果实呈“猴头状”果或“豆沙馅状”果,严重影响果树产量和果品质量。

2.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5~8mm,体灰白或灰褐色。前翅前缘中部有一蓝黑色三角形大斑,翅基和中部有7簇蓝黑色斜立鳞毛。

(2)卵,椭圆形,深红色,顶部生有2~3圈“Y”状刺毛。

(3)幼虫,体长13~16mm,桃红色。

(4)蛹茧,全体淡黄褐色,外被丝茧。越冬茧圆形,质地紧密;夏茧为纺锤形,疏松。

3.发生规律

1年发生1~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周围5cm深的浅土内结茧越冬。在山东青州5月下旬土壤含水量达14%~15%时,越冬幼虫便开始出土,出土高峰约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幼虫出土后,在土块或其他物体下结茧,并在其内化蛹。蛹期一般为11~13天,成虫羽化交尾后,卵多产于果实萼洼处,卵期6天左右。初孵化的幼虫先在果面爬行,多在萼洼处及顶部啃皮蛀入果实,1~2天流出乳白状小泪珠,数日后成白色粉状物,随果实长大,入果孔呈针尖大小的小黑点,周围稍凹陷。幼虫先在浅层皮下串食,后入深层,粪便不排出,经20天左右的为害,幼虫即老熟,多从胴部咬一小孔脱果坠地。8月中旬前坠地者,多结夏茧行第2个世代为害;8月中旬后坠地者,多入土结冬茧越冬。

在干旱墒情差的年份,幼虫出土时期有推迟现象;在雨水多、墒情好的年份,幼虫出土时期集中,即可在一定时期内连续出土。

4.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措施。结合秋季开沟施肥,把树干周围1m以内,深14cm以上含有越冬虫茧的表土,填入施肥沟内深埋。在老熟幼虫出土前,用塑料膜在树干周围45cm处覆膜,并压紧四周,消灭出土老熟幼虫以塑料膜下。

(2)化学防治。在幼虫出土始盛期,在树冠下用40%辛硫磷乳油500~700m L拌细土50kg,撒施;或用40%辛硫磷乳油500~700倍液在树冠下喷洒,然后耙入土下1cm深的土壤中,以减少辛硫磷光解。在6~8月,当卵果率达1%~2%,并有幼虫开始蛀果时,立即进行树上喷药,共喷2~3次,间隔10~15天。喷施的药剂有10%氯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2.5%氯氰菊酯乳油1500~25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30%甲氰·氧乐乳油1000~1500倍液等。

(二)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ee

1.分布与为害

桃蛀螟又名桃蠹螟、桃斑螟。全国各地都有分布。食性杂,以幼虫为害冬枣、桃、李、柿、栗、苹果、梨、石榴、山楂、荔枝、龙眼、油茶等多种植物果实或种子,还可为害松杉、桧柏等树木向日葵玉米高粱、麻等农作物。果实被害后,蛀孔外堆集黄褐色透明胶质及虫粪,受害果实常变色脱落或胀裂。严重时,对产量和品质影响都很大。

2.形态特征(图12-43)

(1)成虫,体长9~14mm,全体黄色,前翅散生25~28个黑斑。雄虫腹末黑色(彩图12-22-1、彩图12-22-2)。

(2)卵,椭圆形,长约0.6mm,初产时乳白色,后变为红褐色。

(3)幼虫,老熟时体长22~27mm,体背暗红色,身体各节有粗大的褐色毛片。

(4)蛹,长约13mm,黄褐色,腹末有细长的曲钩刺6个。

(5)茧,灰褐色。

图12-43 桃蛀螟

1—成虫;2—卵;3—幼虫;4—蛹
(仿蔡平,园林植物昆虫学

3.发生规律

华中和华东地区1年发生4代,华北地区1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在粗皮裂缝内、树洞、向日葵花盘以及田垄等地方越冬。桃蛀螟食性杂,发生期长,有多种寄主的地区常转移为害。第1代幼虫多为害早熟品种桃等;第2代幼虫为害晚熟桃、苹果、向日葵、石榴等;第三代幼虫为害大枣、柿等晚熟果品。10月中下旬随着气温下降,幼虫寻找适宜场所越冬。在山东第2、3代幼虫为害石榴、枣、冬枣、桃最重。成虫昼伏夜出,对黑光灯和糖醋液有强的趋向性。卵散产,卵粒不等,卵期约6天。初孵幼虫多从萼内或复果、贴叶等隐蔽处蛀食钻入果内。幼虫老熟后多在被害果内或果间及树皮缝中结长椭圆形白色丝茧,在茧内化蛹。幼虫为害至9月下旬陆续老熟,寻找适当处所结茧越冬。

4.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措施。秋季在树干基部束草诱杀越冬幼虫;冬季刮除老翘皮,消灭越冬幼虫。

(2)物理方法。利用黑光灯和糖醋液诱杀成虫。

(3)化学防治。在成虫产卵盛期至幼虫孵化初期及时喷洒杀虫剂,药剂使用可参照桃小食心虫;亦可利用桃蛀螟产卵对向日葵花盘有较强趋性的特点,在果园种植一些向日葵,开花后引诱成虫产卵,定期喷药消灭。

(三)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www.xing528.com)

1.分布与为害

棉铃虫俗称青虫、钻心虫,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害虫。棉铃虫遍布于全国各地,且北方比南方受害严重。棉铃虫食性杂、为害广,寄主有棉、烟草、向日葵,番茄辣椒、茄子、瓜类蔬菜,以及苹果、枣、月季菊花枸杞等园林植物。以幼虫蛀食寄主作物的蕾、花、果及茎秆,并且食害嫩茎、叶和芽等,造成严重减产。

2.形态特征(图12-44)

图12-44 棉铃虫

1—成虫;2—卵;3—幼虫;4—蛹
(仿蔡平,园林植物昆虫学)

(1)成虫,体长15~17mm,体色多变化,黄褐、灰黄、灰褐、赤褐色均有。前翅多暗黄色,外缘有7个小黑点,排在翅脉间。后翅灰黄色。

(2)卵,半球形,乳白色。卵壳上纵棱,纵棱分岔为26~28条。

(3)幼虫,老熟幼虫体长40~45mm,体色有淡绿色、绿色、黄白色、淡红色等。

(4)蛹,纺锤形,黄褐色,体长17~21mm。腹部5~7节的背面有稀而粗的半圆形刻点,末端的一对刺沟。

3.发生规律

东北、西北地区1年发生3代,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部分地区1年发生4代;在华南、云南等地区1年发生6~7代。棉铃虫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翌春羽化为成虫。成虫昼伏夜出,吸食花蜜,有趋光性和趋化性。卵散产于高大寄主的果萼、嫩梢、嫩叶等处。幼虫共6龄,初孵幼虫先食卵壳,再取食嫩叶,3龄开始蛀蕾、花、果等,造成落花落蕾。4~5龄幼虫有转果和自残的习性。老熟幼虫入土下3~9cm处筑土室化蛹。棉铃虫属喜湿喜温性的害虫,其发育适温为25~30℃,相对湿度在70%以上。大风雨可降低田间卵量,雨水过多,土壤湿度过大,可增加蛹的死亡率

棉铃虫的天敌很多,寄生卵的有拟澳洲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等;寄生幼虫的有齿唇姬蜂、螟蛉绒茧蜂等;还有捕食性天敌如草蛉、瓢虫胡蜂蜘蛛等。

4.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措施。冬季深翻土地,破坏其羽化通道,使成虫羽化后不能出土而窒息死亡。

(2)物理防治。采用黑光灯、糖醋液、杨树枝诱蛾,然后集中消灭。

(3)生物防治。注意田间天敌的保护和利用。有条件时可人工繁殖和释放赤眼蜂、草蛉,或助迁瓢虫、蜘蛛等,增加田间天敌量,抑制害虫发生。

(4)化学防治。在卵孵化盛期进行喷药防治,常用的药剂有20%灭多威乳油1000~1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000~1500倍液,40%硫丹乳油1000~15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10%联苯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50%氟铃脲乳油1500~2000倍液,5%氟虫脲乳油1000~2000倍液,24%虫酰肼乳油2000~3000倍液等。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要交替使用。

(四)苹果蠹蛾Laspeyresia pomonella Linnaenus

1.分布与为害

苹果蠹蛾原产地为欧洲,除日本外世界各国苹果产地均有分布。我国仅发生于甘肃、新疆,是国内重要的检疫对象。主要为害苹果、沙果、香梨、桃、杏等。在未经综合治理的果园,第1代幼虫对苹果和沙果的蛀果率常达50%左右,至第2代可发展到80%以上。一头幼虫往往蛀食几个果实,幼虫蛀果不仅降低果品质量,且造成大量落果。少数幼虫能在果实或果品箱内化蛹。

2.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约8 mm,全体灰褐色而带紫色光泽。前翅臀角处有深褐色大圆班,内有3条青铜色条纹,其间显示4~5条褐色横纹。翅基浅褐色,外缘突出略呈三角形,在此区内杂有较深斜行波状纹。

(2)卵,呈椭圆形,扁平。初产时半透明,随着卵的发育,中央呈现黄色,并显出一圈断续的红色斑点,此后则连成一整圈,至孵化前红色圈逐渐消失,并显出黑色头壳。

(3)幼虫,末龄幼虫体长14~18mm。初孵化时白色,随其发育背面呈淡红色至红色。外形与桃小食心虫相似,但前胸气门前毛片上生有3根刚毛,而桃小食心虫2根。

(4)蛹,长7~10mm,第2~7腹节背面各节前后均有一排整齐的小刺,淡褐至深褐色。

3.发生规律

在新疆天山以南1年发生3代,天山以北1年可完成两个完整的世代和一个不完整的第3代。各代幼虫均有部分进入滞育,以老熟幼虫在老树皮下结茧越夏、越冬。成虫有趋光性。黄昏至清晨交尾、产卵。卵散生,产于果实和叶片正反面,以树冠上层卵量多。初孵化幼虫在果实或叶片上四处爬行,寻找适当蛀入部位。开始蛀果时并不吞食所咬下的碎屑,而是将其吐在蛀孔之外。幼虫有转果为害的习性,从蛀果到脱果通常需1个月左右,幼虫老熟后脱果爬到树干裂缝处或地上隐蔽物以及土中结茧化蛹,也有在果内、包装物及贮藏室化蛹。一部分幼虫有滞育习性。

4.防治方法

(1)检疫防治。严格检疫,不得将蛀果装箱输出,以免从新疆、甘肃传入内地省区。

(2)园林技术措施。保持果园卫生,随时清除落果;临时堆果的场地用完后,应彻底予以清洁。早春花芽膨大前,刮除其翘起的老树皮,并集中予以处理,以减少虫口基数。

(3)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广赤眼蜂,在新疆对第2代卵的自然寄生率可高达50%,但遇降水量偏高年份,寄生率显著下降。

(4)化学防治。常用的杀虫剂有20%丁硫克百威乳油1000~1500倍液,24%灭多威水剂600~12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25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5%氟铃脲乳油1500~2000倍液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