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园林植物保护与养护:潜叶蝇类的影响及主要种类

园林植物保护与养护:潜叶蝇类的影响及主要种类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潜叶蝇类害虫属于双翅目,潜蝇科。我国园林植物上常见的种类主要有美洲斑潜蝇、南美洲斑潜蝇、油菜潜叶蝇、豌豆潜叶蝇等。影响美洲斑潜蝇发生的主要因子是温度、湿度和食料。与美洲斑潜蝇相比,蛹的颜色深且体形大。南美斑潜蝇耐寒性强、发育的温度范围较低,适合在温凉地区和季节发生。

园林植物保护与养护:潜叶蝇类的影响及主要种类

潜叶蝇类害虫属于双翅目,潜蝇科。幼虫直接潜入寄主叶片组织内食叶肉,形成不同形状的虫道。我国园林植物上常见的种类主要有美洲斑潜蝇、南美洲斑潜蝇、油菜潜叶蝇、豌豆潜叶蝇等。

(一)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

1.分布与为害

美洲斑潜蝇又名蔬菜斑潜蝇、美洲甜瓜斑潜蝇、苜蓿斑潜蝇等。分布范围很广,从热带、亚热带到温带均有分布,主要分布于美洲、大洋洲以及亚洲、非洲的部分国家和地区。我国于1993年首先在海南省发现了美洲斑潜蝇,次年便传到广西和广东省,到1995年西至四川,北到辽宁,在我国大多数省份均有发生,并已造成严重的损失。寄主植物涉及24科120余种,以葫芦科、茄科、豆科、菊科、锦葵科植物受害最重,受害花卉主要是菊花大丽花、满天星等。

幼虫蛀食叶肉组织,在叶面出现灰白色线状弯曲蛀道(彩图12-6);成虫产卵取食也造成伤斑。受害重的叶片表面布满白色的蛇形潜道及刻点,严重影响植株的发育和生长。

2.形态特征(图12-16)

(1)成虫,体长1.3~2.3mm。中胸背板黑色光亮,中胸侧板大部分黄色,小盾片鲜黄色。触角3节,均黄色。翅无色透明,平衡棒黄色。

(2)卵,椭圆形,米色,半透明。

(3)幼虫,蛆状,老熟幼虫体长2~3mm,共3龄。初孵时半透明,后为鲜橙黄色。

(4)蛹,椭圆形,橙黄色,长1.3~2.3mm。

图12-16 美洲斑潜蝇

1—成虫;2—卵;3—幼虫;4—蛹;5—叶面为害状
(仿蔡平,园林植物昆虫学

3.发生规律

1年可发生10多代,在低纬度地区或温室全年皆可繁殖;北方冬天转移到冬暖式大棚为害,不能在室外存活。成虫具有较强的趋光、趋蜜、趋黄性,有一定飞翔能力。卵喜产于已展开的叶片的叶肉中,且随着寄主植物的生长,逐渐向上转移。雌虫先用产卵器刺破寄主叶片的上表皮,通过刺孔刻点取食和产卵。刻点一般呈白点状,不规则形。初孵幼虫潜食叶肉,并形成隧道,隧道端部略膨大,老龄幼虫咬破隧道的上表皮爬出道外化蛹,多数在叶背面化蛹。成虫羽化高峰期为8∶00~11∶00时。

影响美洲斑潜蝇发生的主要因子是温度、湿度和食料。环境温度对斑潜蝇的发育速度有明显的影响,美洲斑潜蝇每世代在15~26℃时为16~20天,在25~35℃为12~14天。在36℃高温条件下,幼虫可以继续生长发育,但卵和蛹不能正常发育。

美洲斑潜蝇的飞翔能力有限,在发生区内可通过成虫的迁移或随气流的扩散;远距离的传播主要靠寄主植物或产品的流通、交通工具等进行传播。

4.防治方法(www.xing528.com)

(1)检疫措施。严格进行检疫工作,防止其扩散和传播。一旦发现立即封锁、扑灭。在花卉、蔬菜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加强检疫,切断传播渠道。

(2)物理防治。美洲斑潜蝇具有趋黄的特性,可利用黄板诱集成虫。

(3)化学防治。可在孵化高峰期、幼虫大发生前,选用50%灭蝇胺可溶性粉剂2500~3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4000~50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500~3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连续用药两次,即可控制为害。以上农药可轮换交替使用,以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

(二)南美斑潜蝇Liriomyza huidobrenisis Blanchard

1.分布与为害

1994年南美斑潜蝇随花卉的引进来到云南昆明,从花卉圃场蔓延至农田。现云南、贵州、四川、青海、山东、河北、北京等省市皆有发生。寄主为蚕豆马铃薯小麦、油菜、芹菜、黄瓜、菊花、鸡冠花、香石竹等花卉和药用植物烟草等19科80余种植物。

成虫用产卵器把卵产在叶中,孵化后的幼虫在叶片上、下表皮之间潜食叶肉,嗜食中肋、叶脉,食叶成透明空斑,造成幼苗枯死,破坏性极大。其幼虫常沿叶脉形成潜道,幼虫还取食叶片下层的海绵组织,从叶面看潜道常不完整,有别于美洲斑潜蝇。

2.形态特征

(1)成虫,雌虫体长3.2~3.7mm,雄虫体长2.8~3.0mm。中胸背板黑色稍亮,侧板上半部常为黄色,下半部黑色,小盾片淡黄色。触角3节,1~2节橙黄色,第3节褐色。

(2)卵,椭圆形,乳白色,微透明。

(3)幼虫,初孵幼虫半透明,随虫体长大渐变为乳白色,有些个体带有少许黄色。老熟幼虫长2.3~3.2mm。

(4)蛹,淡褐至黑褐色,腹面略扁平。与美洲斑潜蝇相比,蛹的颜色深且体形大。

3.发生规律

各地发生代数与美洲斑潜蝇相似。以幼虫蛀食叶肉和雌成虫产卵刺伤方式进行为害,雌虫产卵器将叶片表面刺伤,使叶表面布满许多半透明的小圆斑,并产卵其中,卵斑在叶片上随意排列,呈均匀分布,仅叶缘较少。卵单粒散产,卵期2~3天。幼虫孵化后即潜叶为害,初时隧道很细,随虫龄增加,隧道逐渐加宽,常沿叶脉形成隧道。幼虫不仅取食叶肉上层的栅栏组织,还取食下层的海绵组织,从叶片正面看其隧道不完整,特别是虫龄较大后,叶片背面会出现明显隧道。严重时全叶发白枯干。幼虫老熟后于清晨穿破表皮爬至叶表、叶背、茎干及茎基部进行化蛹,每日上午10∶00时前为化蛹高峰,初化蛹时蛹体黄色,后逐渐变为褐色。成虫羽化、交配、产卵均在白天进行。成虫具相对弱的趋光性和趋黄性,主要集中在作物向光面的上部叶区活动。

南美斑潜蝇耐寒性强、发育的温度范围较低,适合在温凉地区和季节发生。

4.防治方法

参照美洲斑潜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