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枯叶蛾科类害虫及其在园林植物上的危害与防治

枯叶蛾科类害虫及其在园林植物上的危害与防治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枯叶蛾科类害虫属于鳞翅目,枯叶蛾科。我国园林植物上发生的种类主要有天幕毛虫、李枯叶蛾、苹果枯叶蛾、落叶松枯叶蛾、油松毛虫、马尾松毛虫等。雄虫体长约17mm,全体黄白色。化蛹于树干基部、石缝、枯枝落叶层下,结茧化蛹。已有浙江、山东、河北、广西等20余个省份遭到其严重为害。落叶松毛虫多发生于背风向阳、干燥稀疏的落叶松纯林。

枯叶蛾科类害虫及其在园林植物上的危害与防治

枯叶蛾科类害虫属于鳞翅目,枯叶蛾科。大部分种类幼虫取食植物叶片,少数种类蛀食嫩芽。我国园林植物上发生的种类主要有天幕毛虫、李枯叶蛾、苹果枯叶蛾、落叶松枯叶蛾、油松毛虫、马尾松毛虫等。

(一)黄褐天幕毛虫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 Motsch

1.分布与为害

黄褐天幕毛虫又名天幕枯叶蛾,俗称“顶针虫”。我国各果产区均有分布。主要为害梨、苹果、海棠、沙果、桃、李、杏、樱桃、梅及杨、榆、柳、栎等园林树木。刚孵化幼虫群集于一枝,吐丝结成网幕,食害嫩芽、叶片,随生长渐下移至粗枝上结网巢,白天群栖巢上,夜出取食,5龄后期分散为害,严重时全树叶片吃光。

2.形态特征

(1)成虫,雌雄差异很大。雌虫体长18~20mm,全体黄褐色。触角锯齿状。前翅中央有1条赤褐色宽斜带,两边各有1条米黄色细线。雄虫体长约17mm,全体黄白色。触角双栉齿状。前翅有2条紫褐色斜线,其间色泽比翅基和翅端部的略淡。

(2)卵,圆柱形,灰白色,高约1.3mm。每200~300粒紧密黏结在一起环绕在小枝上,如“顶针”状。

(3)幼虫,共5龄。末龄幼虫体长50~60mm,背线黄白色,两侧有橙黄色和黑色相间的条纹,各节背面有黑色瘤数个,其上生许多黄白色长毛,腹面暗褐色。

(4)蛹,初为黄褐色,后变黑褐色,体长17~20mm,蛹体有淡褐色短毛。化蛹于黄白色丝质茧中。

3.发生规律

1年发生1代,以完成胚胎发育的幼虫在卵壳内越冬。来年春天当树木吐芽时从卵壳中钻出。低龄幼虫群集在卵块附近小枝上为害嫩芽,在树杈处吐丝结网,夜晚取食,白天群集潜伏于网巢内,呈天幕状。天幕附近的叶片食尽时再移至他处另张天幕。幼虫蜕皮于丝网上,接近老熟时开始分散活动,白天往往群集于树木下部或树杈处静伏,上面具一层极薄的丝幕。晚上分散上树取食,阴天有时亦不下树而继续取食。老熟幼虫食量大增,在短期内常暴食成灾。化蛹于树干基部、石缝、枯枝落叶层下,结茧化蛹。成虫发生盛期在6月中旬,羽化后即可交尾产卵,卵产于当年生小枝顶端,数百粒卵呈环状排列。卵孵化成幼虫后,即在卵壳内休眠越冬。

4.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结合冬季修剪,可剪除卵块;在小幼虫尚未分散时,及时剪除网带等有虫的叶片和枝条。

(2)化学防治。可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10%天王星乳油3000~4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2500~3000倍液,20%丁硫克百威乳油2000~3000倍液等。

(二)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 superans Butler

松毛虫是松树的大敌,我国从南到北都有松毛虫的为害,主要的松毛虫有6种,分别以其取食的松树命名,如马尾松毛虫、云南松毛虫、油松毛虫、赤松毛虫、落叶松毛虫等。已有浙江、山东、河北、广西等20余个省份遭到其严重为害。其中油松毛虫、赤松毛虫、落叶松毛虫是我国北方松林的主要害虫。松毛虫大发生时,数日间即能将青山绿林变为秃枝残梗,远望如火烧,近看虫满树,虫粪盖满地。松树受害后,长势受损,甚至枯死。

松毛虫遇有惊动即昂胸竖起毒毛御敌。毒毛刺入动物的皮肤后,由于易折和尖端有小棘而不易拔出,常引起皮肤红肿、刺痒。(www.xing528.com)

1.分布与为害

落叶松毛虫是我国北方松林的主要害虫,主要为害落叶松、红松、油松、黑松、红皮云杉冷杉、臭冷杉等。大发生时可将大片松林针叶吃光,受害林木生长衰弱,引起蛀干害虫发生,致使林木成片死亡。

2.形态特征

(1)成虫,雌蛾体长28~45 mm,触角栉齿状;雄蛾体长24~37mm,触角羽毛状。体色变化较大,有灰白、灰褐、褐、赤褐、黑褐色等。前翅较宽,外缘较直,内中外横线深褐色,外横线呈锯齿状,亚外缘线有8个黑斑排列略似“3”形,其最后2个斑若连成一线则与外缘近于平行,中室白斑大而明显,后翅赭色。

(2)卵,椭圆形,初产时淡绿色,后变为粉黄、红至深红色。

(3)幼虫,末龄幼虫体长55~90mm。灰褐色,有黄斑,被银白色或金黄色毛。中、后胸背面有2条蓝黑色闪光毒毛,第8腹节背面有暗蓝色长毛束。

(4)蛹,长30~45mm,暗褐色至黑色,密布黄色微毛。茧灰白或灰褐色,表面黏附有许多蓝黑色的幼虫毒毛。

3.发生规律

1年1代或2年1代,以3~4龄幼虫于枯枝落叶层下越冬。越冬幼虫于春季日平均温度为8~10℃时上树为害,先啃食芽苞,展叶后取食全叶。取食时胸足攀附松针,从针叶顶端开始取食,遇惊扰则坠地蜷缩不动。成虫6月下旬开始羽化,7月大量羽化。成虫具有强烈趋光性。通常在黄昏及晴朗的夜晚交尾。卵产于树冠中、下部外缘的小枝梢及针叶上,卵成块状,排列不整齐。初孵幼虫多群集枝梢端部,受惊动即吐丝下垂,随风飘到其他枝上。2龄后渐分散取食,受惊动不再吐丝下垂,而是直接坠落地面,幼虫共7~9龄,1年1代的龄期较少。落叶松毛虫多发生于背风向阳、干燥稀疏的落叶松纯林。

4.防治方法

(1)预测预报。加强虫情的测报工作,设专人负责常年观察虫情,以便出现大发生征兆时,及时采取措施。

(2)园林技术措施。造林密植,疏林补密,合理打枝,针阔混交,轮流封禁,保持郁闭,造成有利于天敌而不利松毛虫的森林环境

(3)物理防治。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4)生物防治。在松毛虫卵期释放赤眼蜂,每亩5万~10万头。生物制剂可选用100亿活芽孢/克苏云金杆菌悬浮剂150~200倍液,白僵菌粉剂使用浓度为1亿孢子/毫升。

(5)化学防治。松毛虫越冬前和越冬后抗药性最差,是一年之中药剂防治最有利的时期。常用药剂有50%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2000~2500倍液,25%灭幼脲悬浮剂1500~2000倍液等。也可施放敌敌畏烟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