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蛾类害虫均属鳞翅目,毒蛾科。毒蛾类的害虫分布广、种类多、为害大,一些种类往往是森林、果树的重要害虫。毒蛾主要取食寄主植物的叶、花和嫩果等,大发生时寄主植物的叶片仅剩主脉,严重影响寄主植物的生长和开花结果。
(一)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innaeus
1.分布与为害
舞毒蛾又名柿毛虫,属世界性害虫。在我国发生普遍,各地均有分布。其食性很广,约为害500余种植物。主要寄主有苹果、柿、板栗、山楂、海棠、柑橘、梅、核桃、杨、柳、榆、栎、松等树木。幼虫蚕食叶片,严重时可将整个果林叶片吃光,且舔食果实。
2.形态特征(图12-5)
(1)成虫,雌雄异型。雌虫体长25~30mm,体黄白或灰白色。前翅有4条明显的褐色深浅不一的波状纹;前、后翅外缘翅脉间有黑褐色斑点。腹部粗大,末端有浓密的黄褐色毛。触角黑褐色,栉齿状。雄虫体长约20mm,暗褐色,腹部细小。翅斑纹与雌虫近似。触角褐色,羽毛状。
(2)卵,扁鼓形,一端略凹陷,初为灰白色,后逐渐加深呈紫褐色。数百粒卵聚集在一起,形成不规则的卵块,卵块之上覆盖很厚的黄褐色绒毛。
(3)幼虫,老龄幼虫体长50~70mm,灰褐色。头部黄褐色,有一“八”字型灰褐色斑纹。臀部背线及亚背线为淡黄色;各节背中对生毛瘤,1~5节为蓝色,6~11节为红色,毛瘤上都生有棕黑色短毛,各节两侧的毛瘤上生有黄褐色长毛,伸向体两侧。
(4)蛹,长20~40mm,深褐色,各体节上有黄褐色毛丛。
3.发生规律
1年发生1代,以卵块在树干背面洼裂处及梯田的堰缝、石缝等处越冬。翌年4~5月寄主发芽期时幼虫开始孵化,初孵幼虫将卵壳吃掉,初期群集于叶片上,白天静止于叶背,夜间取食活动,2龄以后则分散取食。白天潜伏于树皮裂缝、枯枝中或爬到树下的土石块缝隙里、落叶中隐藏,傍晚时成群上树取食。4龄以后虫体增长显著,食量剧增,有较强的爬行转移为害能力,能吃光老、嫩树叶。5~6月间为害最重,6月下旬至7月上旬化蛹,7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雌虫常停留蛹壳附近不动;雄蛾活跃,善飞翔,日间常在林内成群飞舞,故称“舞毒蛾”。每雌蛾产卵量为400~1200粒,卵成块,上面覆雌虫腹末体毛。成虫有趋光性。幼虫受惊则吐丝下垂,可借风传播扩散。
图12-5 舞毒蛾
1—雌成虫;2—雄成虫;3—卵和卵块;4—幼虫;5—蛹
(仿唐尚杰)
4.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措施。清除园林中的枯枝落叶,及时挖出土石缝中的卵块或蛹,集中消灭。
(2)物理防治。在成虫羽化盛期,用黑光灯大量诱杀成虫,或用舞毒蛾性诱剂诱杀雄蛾。
(3)人工防治。在幼虫群集为害尚未分散之前,应及时剪下带虫叶片。
(4)生物防治。幼虫大量发生为害时,可用100亿/克活芽孢青虫菌粉剂1000倍液,1.2%苦参烟乳油300倍液喷雾防治,均有良好防治效果。
(5)化学防治。幼虫发生期,利用上下树习性,于树干胸高处涂30cm宽的阿维菌素机油20倍药环、敌敌畏乳油20倍药环;也可在树干基部撒施15%涕灭威颗粒剂;树冠喷雾可选择20%灭幼脲悬浮剂1500~2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3000~4000倍液。
(二)柳毒蛾Leucoma salicis(Linnaeus)
1.分布与为害
柳毒蛾又名雪毒蛾、柳叶毒蛾。北起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南至浙江、江西、湖南、贵州、云南都有分布,淮河以北密度较大。主要为害杨、柳、栎树、樱桃、梨、梅、杏、桃等。为害严重时,能将叶片吃光,且有大量排粪,严重影响了城市园林绿地的环境卫生。
2.形态特征(图12-6)
图12-6 雪毒蛾(www.xing528.com)
(1)成虫,体长11~20mm,体被白绒毛,前后翅均呈白色并微带丝质光泽。雌蛾触角栉齿状,触角干白色;雄蛾羽状,触角干棕灰色。足的胫节和跗节有黑白相间的环纹。
(2)卵,扁圆形,初为灰绿色,孵化前为灰褐色。
(3)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8~41mm。头部黑色,有棕白色毛,额沟为白色纵纹。体背各节有黄色或白色接合的圆形斑11个,4、5节背面各生有黑褐色短肉刺2个;除最后l节外,各节每侧横排棕黄色毛瘤3个,各毛瘤上分别着生长短簇毛。体背两侧有黄或白色细纵带各1条,纵带边缘为黑色。
(4)蛹,体长18~26mm。腹面黑色,背面4、5节中间有黑褐色突起,每节体侧面均保留着幼虫期毛瘤的疤迹。腹部末端有臀棘l簇。
3.发生规律
东北年发生1代,华北2代,以2龄幼虫在树皮缝作薄茧越冬。翌年4月中旬,杨、柳展叶期开始活动、取食,幼虫多在白天为害。5月下旬至6月上旬老熟幼虫在卷叶、树皮缝、树洞、枯枝落叶下化蛹。成虫趋光性强,卵多产在树干表皮或叶背处,呈块状,卵粒不等,卵块表面覆盖有灰白色泡沫胶状物。初孵化的幼虫群集于叶背取食叶肉,触动时会吐丝下垂;3龄后分散活动,不再吐丝下垂。7月中下旬和8月上中旬为第1、2代幼虫为害期,至9月幼虫开始钻入树皮缝内作茧过冬。
4.防治方法
参照舞毒蛾。
(三)杨毒蛾L.candida Staudinger
1.分布与为害
杨毒蛾又名杨雪毒蛾、杨柳毒蛾。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华东等地区。主要为害杨树、柳树、白桦、榛子、栗、樱桃、梨、梅、杏、桃等植物。初孵化的幼虫群集取食叶肉,稍加触动便吐丝下垂;3龄后分散为害,蚕食全叶。大发生年份大片杨树叶片被吃光,造成二次发芽,严重影响了杨树的生长发育。
2.形态特征(图12-7)
(1)成虫,雌蛾体长19~23mm,雄蛾体长14~18mm,体被白色绒毛。复眼漆黑;雌蛾触角栉齿状,雄蛾触角羽状,触角主干黑色、环纹白或灰白色。足黑色,胫、跗节环纹白色。
图12-7 杨毒蛾
1—成虫;2—幼虫
(仿上海园林学校)
(2)卵,馒头形,初产灰褐色,孵化前黑褐色。卵块覆盖灰色胶壳。
(3)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0~50mm,黑褐色。头浅褐色,单眼区、冠缝两侧的纵纹黑色。黑色的背中线两侧黄棕色,其下各1条灰黑色纵带。第1~2、6~7腹节背横带黑色。每体节均横列8个黑或棕色毛瘤,上密生黄褐色长毛及少数黑色短毛。
(4)蛹,体长16~26mm,暗红褐色,体节保留着幼虫期毛瘤的特征。
3.发生规律
1年发生2代,黑龙江、陕西、新疆北部年发生1代。以2~3龄幼虫在越冬。翌年春天杨树等展叶时夜间上树取食为害,白天潜伏于粗皮缝、伤疤、树洞处;4龄以后能食尽整个叶片,大发生时数日即将树叶吃光;至6月上旬老熟幼虫吐丝卷叶在其内化蛹。6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产卵,7月上旬幼虫孵化,为害至9月后在树皮的裂缝处吐丝结薄茧越冬。成虫多白天静伏叶背及杂物中,趋光性较强;18∶00时至次日5∶00~6∶00时飞翔、交尾,卵产于树冠下部枝条的叶背、小枝和树干甚至其他杂物上。初孵幼虫静伏隐藏1天后才开始活动、取食,低龄幼虫受惊扰时常吐丝下垂随风飘往他处,老龄幼虫则很少吐丝下垂及坠落;避光性强烈。
4.防治方法
参照舞毒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