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松材线虫病传播及抗病性研究简介

松材线虫病传播及抗病性研究简介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松材线虫的成虫交尾后,每条雌虫产卵约100粒。松材线虫还可随采伐的病树原木及其制品,远距离传播到无病区,这些带有线虫的病树木材,往往是最初的侵染源。接种试验证明,在15℃、20℃下不表现症状,30℃下发病,并迅速死亡。关于马尾松、湿地松和白皮松的抗病性,中外学者的研究结果尚不一致。Kiyohara等人认为白皮松、湿地松是抗病的,而我国的研究表明,白皮松为高度感病树种,湿地松也是感病的。

松材线虫病传播及抗病性研究简介

(一)松材线虫萎蔫病

1.分布与为害

该病广泛分布于日本、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朝鲜等国。在日本除北海道外,几乎遍及全国,是日本为害极大的一种森林病害。1982年,在我国江苏省南京市的黑松上首次发现了这种病害,现在此病已迅速蔓延到南京、镇江、安徽、广东等地,其传播之迅猛,病树死亡速度之快,实属罕见。目前,已知感病的松树多达24种。

2.症状

被侵染的松树针叶失绿,并逐渐黄萎枯死变红褐色,最终全株迅速枯萎死亡,但针叶长时间内不脱落,有时直至翌年夏季才脱落。从针叶开始变色至全株死亡约40天左右。外部症状的表现,首先是树脂分泌减少至完全停止分泌,蒸腾作用下降,继而边材水分迅速降低。病树大多在9~10月上中旬死亡。

3.病原

本病是由线虫纲、垫刃目、伞滑刃线虫属的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Steiner et Buhrer)Nickle]引起。两性成虫体细长。雌成虫体长960~1310μm,雄成虫体长910~1190μm。口针细长,中食道球卵圆形,食道线细长。雌虫卵巢1个,前伸;阴门开口于虫体中、后部3/4处,覆以阴门盖;后子宫囊长190μm;尾部亚圆锥形,末端钝圆,少数有微小的尾肖突。雄虫交合刺大,弓状,成对,喙突显著,交合刺远端膨大如盘;尾部向腹面弯曲,尾端为小的卵形交合伞包围。幼虫与成虫相似,3龄幼虫体长713μm(图6-35)。

据日本报道,在进行松树萎蔫病的调查中,常在枯死的松树中分离到大量的拟松材线虫(B.mucronatus),研究证明它对松树的侵染和致病力都很弱,一般不会造成松树枯死。这种线虫与松材线虫的区别为:尾端圆锥形,指形突长3.8~5μm,雄虫交合伞为方形。

松材线虫的成虫交尾后,每条雌虫产卵约100粒。发育过程经过卵、幼虫和成虫3个阶段,完成1代所需要的时间与温度有关,温度20℃时为6天,在25℃时为4天。

图6-35 松材线虫

1—雌成虫;2—雄成虫;3—雄虫尾部;4—交合伞;5—雌虫阴门;6~8—雌虫尾部
(仿徐明慧,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4.发病规律

松材线虫的传播媒介主要是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每头天牛成虫平均约带有上万条线虫。每年5~7月,当松墨天牛的成虫飞往松树嫩梢上取食,进行补充营养和产卵时,线虫即从天牛咬食的树皮伤口处侵入树体内,在树脂管内开始增殖,并向其他部位扩散,连续以4~6天1代的速度大量繁殖。8~9月高温季节,被侵染的松树开始出现症状,并迅速枯死。秋后天牛幼虫侵入松树木质部,并在蛹室内越冬。此时,线虫也停止繁殖,直至次春,3龄幼虫大量聚集在天牛的蛹室和蛀道周围越冬。松材线虫还可随采伐的病树原木及其制品,远距离传播到无病区,这些带有线虫的病树木材,往往是最初的侵染源。

高温低湿度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发生。接种试验证明,在15℃、20℃下不表现症状,30℃下发病,并迅速死亡。干燥缺水促进松树枯萎,加速死亡。在自然界以气候湿暖、海拔较低及干燥缺水的地区发病严重。

松树品种间的抗病性有较明显的差异。日本黑松、赤松、琉球松、华山松、云南松等高度感病。黄山松樟子松、粤松和乔松比较抗病。高度抗病的有炎炬松、北美短叶松、马尾松等。关于马尾松、湿地松和白皮松的抗病性,中外学者的研究结果尚不一致。Kiyohara等人认为白皮松、湿地松是抗病的,而我国的研究表明,白皮松为高度感病树种,湿地松也是感病的。马尾松在我国也有一定数量发病。

5.防治措施(www.xing528.com)

(1)植物检疫。加强检疫,严禁将疫区内的病死木材及其制品外运和输入无病区。

(2)园林技术措施。及时、彻底地清除病死木,将病树枝梢集中烧毁。原木可放入水中浸泡100天,杀虫效果可达80%。

(3)化学防治。①清除传播媒介松墨天牛,5月在天牛羽化始期和盛期,各喷1次0.5%杀螟松乳剂,每株用药量为2~3kg,飞机喷药浓度增至3%;秋季(10月以前)当天牛幼虫尚未蛀入木质部以前,喷1%杀螟松乳剂或油剂,可杀死树皮下的天牛幼虫;②对庭院、公园、风景区行道树等散生树种、古松名木,可用涕灭威、呋喃丹、灭线磷等内吸杀线虫剂进行根埋;③原木及板材可采用溴甲烷(40~60g/m3)或硫酰氟进行熏蒸处理。

(二)水仙线虫病

1.分布与为害

水仙茎线虫病是为害水仙鳞茎的重要病害,发生普遍。水仙茎线虫除为害水仙外,还可为害郁金香、唐菖蒲、风铃草和报春花等观赏植物

2.症状

水仙茎线虫主要为害鳞茎,也能为害叶片,感病鳞茎的横切面,有1至数个深色环,与健康白色鳞片呈鲜明的对比。在夏季贮藏中尤其严重,可使鳞茎部分或全部腐烂,在茎基衰老鳞片有时可见大量线虫。带有线虫的鳞茎叶片的生长受阻,扭曲变形,肿大、皱缩,基部增厚,有时开裂,出现淡黄或黄褐色的泡状斑点,叶片中间的泡状斑要比边缘的大,而边缘的泡斑通常中心凹陷。花茎的症状与叶片相似。严重感染的鳞茎很少能长出叶片和花朵。

3.病原

水仙茎线虫病(Ditylenchus destrutor Thorne)是由线虫纲、垫刃目、垫刃科、茎线虫属的绒草茎线虫侵染引起的。病原线虫的雌雄成虫均为线形,体长1.0~1.3mm,直径约30μm。繁殖与传播最适宜的温度为10~15℃。生活史分为卵、幼虫、成虫3个发育阶段。

4.发病规律

水仙茎线虫在鳞茎残体或土壤中可存在3~4年,线虫可随灌溉水、园艺操作、工具的污染、带病鳞茎而传播。线虫从叶片和花茎的气孔侵入,向鳞茎扩展,有的线虫也可从鳞片进入。若纵切鳞茎,可见线虫蔓延踪迹。适宜的温度条件,一个线虫完整的生活周期约需19~25天,在水仙上一个生长季节的增殖,能使整个鳞茎迅速毁坏。4龄幼虫对低温和干旱有较强的抵抗力,在植物体内和土壤内可能长期存活。

5.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措施。清除感染的植株和鳞茎,挑选无病鳞茎作种球。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去除下部鳞茎,可更换穴内土壤或用药剂处理土壤。

(2)物理防治。对感病轻的鳞茎或可疑鳞茎可用温水处理。种球在45℃温水中浸泡10~15min,55℃温水处理3~5min。处理后的鳞茎应即用清水冷却,干燥后种植。

(3)化学防治。亩施3%甲基异硫磷颗粒剂7~10kg,15%铁灭克颗粒剂0.5kg;每盆花土用15%铁灭克颗粒剂0.5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