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柑橘炭疽病:影响产量,贮藏期的重要病害

柑橘炭疽病:影响产量,贮藏期的重要病害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柑橘炭疽病为害叶片、枝梢、果实,造成落叶、梢枯、落果及果实腐烂,对产量影响较大。此外,炭疽病还是贮藏期中的重要病害之一。炭疽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在植株生长衰弱时,较易受侵染。为害石榴树的叶片、嫩梢及幼苗,发病严重时可导致大量的落叶。

柑橘炭疽病:影响产量,贮藏期的重要病害

炭疽病是园林植物常见的一类重要病害,因具有潜伏侵染的特点,往往给园林植物的引种带来损失,在发生季节也由于潜育期较长而错过最佳防治时机。炭疽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的核菌纲,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的真菌引起。该病主要为害园林植物的叶片,也可为害嫩枝,造成观赏性降低,生长发育受阻。

(一)苹果炭疽病

1.分布与为害

全国各苹果产区均有发生,是苹果生产上重要的果实病害之一。除为害苹果外,还为害梨和葡萄果树

2.症状

苹果炭疽病主要为害苹果果实。发病初期在果面上形成淡褐色针尖大小斑点,逐渐扩大为褐色圆形病斑,表面凹陷,果肉软腐,纵切果肉呈圆锥状向果心发展,味苦。病斑表面密生小黑点,呈同心轮纹状排列。天气潮湿时,小黑点涌出粉红色粘液。病果上病斑数目不等,多的达几十个。但只有少数病斑扩大,其余只有1~2mm。病果易脱落,失水干缩后成为黑色僵果。

3.病原

病原[Glomerella cinglata(Stonem.)Spsuld.et Schrenk]属子囊菌亚门球壳菌目围小丛壳属。无性阶段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Penz.et Sacc],属于半知菌亚门。分生孢子盘黑色,分生孢子梗平行排列成一层,单胞、无色,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或长卵圆形,在陆续产生的过程中混有胶质,集结成团时为肉红色,遇水后胶质溶化,分生孢子分散传播。有性世代很少发生。

4.发病规律

苹果炭疽病以菌丝在被害枝干、果台和病僵果上越冬。翌春温度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传播主要靠雨水飞溅,也借风和昆虫传播。苹果幼果期不利于病菌侵染,当坐稳果50天后炭疽病就开始侵染为害,6~8月随着温度升高、湿度的加大有利于病菌的侵染,特别是7~8月高温多雨更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蔓延,果实愈接近成熟为害就愈重。此病有潜伏侵染特性,故田间发病较晚。潜育期为3~13天,病菌接触果面伤口后5~10h就可完成侵染过程。一年内有多次再侵染。黄河故道苹果产区5月底至6月初始见病果,山东7月上旬始见发病,8月为发病盛期。多雨高温高湿是此病的流行条件。苹果品种中,倭锦、红玉、红星、秦冠、国光感病。地势低洼、土壤黏重、排水不良、树势衰弱果园发病较重。

5.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措施。①结合冬季修剪,彻底剔除病枯枝、病果台和病僵果,带出园外集中处理;②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防止偏施氮肥;要及时中耕除草,排水防涝,降低果园湿度;③合理修剪,控制结果量,改善树体通风透光条件,增强果树抗病能力。

(2)化学防治。早春果树发芽前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铲除树干上越冬病菌。从落花后10天开始,每隔10~15天喷一次药,到8月中下旬结束。多雨年份可适当增加防治次数。常用的药剂有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10%世高可湿性粉剂1500~25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农抗120果树型水剂600~800倍液。病菌侵染果实与降水量有关,因此每次降雨后均应喷药预防。

(二)柑橘炭疽病

1.分布与为害

柑橘炭疽病是一种发生普遍和为害较重的病害,国内各柑橘产区均有分布。为害金柑、柑橘和柚类,是花圃、盆栽金桔常见的重要病害。柑橘炭疽病为害叶片、枝梢、果实,造成落叶、梢枯、落果及果实腐烂,对产量影响较大。此外,炭疽病还是贮藏期中的重要病害之一。

2.症状

炭疽病为害叶片、枝梢和花果。叶片的病斑多从叶尖、叶缘处发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病部可扩大至叶面的1/2,病斑黄褐色,边缘为深褐色,与健部分界清楚。干旱时轮纹清晰,后期病斑上出现朱红色带黏性的小液点。干枯的病斑呈灰白色,表面布满同心轮纹排列的小黑点,病叶易于脱落。叶芽受害后不会开展,梗部变成褐色后叶芽脱落。枝梢发病多从叶柄基部腋芽处开始发病,病斑初为淡褐色小斑,后扩大近梭形。当病部环绕枝梢一周时,病梢枯死,呈灰白色,亦散生黑色小点。幼果受害后凹陷、变黑,成为僵果挂于树上。

3.病原

病原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des Penz.)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胞目黑盘孢科刺盘孢属。病部的小黑点为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盘初埋在寄主的表皮下,后突出。在潮湿的条件下,产生橘红色的分生孢子团。在枝叶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盘一般无刚毛。分生孢子梗圆柱形呈栅状排列,无色、不分隔。分生孢子椭圆形,无色,单胞,常有1~2个小油球。

4.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部越冬,翌年春末夏初遇高温多雨,借风、雨及昆虫传播,侵染嫩梢、叶片及幼果,发病的最适温度为21~28℃,整个生长季节可发生多次再侵染。炭疽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在植株生长衰弱时,较易受侵染。在柑橘园因寒、旱、虫害等造成树势衰弱时,发病加重。初夏苗圃极易感病,发病后常会造成整株枯死。

5.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措施。①加强管理,增强树势,减少病原菌的侵入机会;②及时修剪除病枝和清扫落叶,集中烧毁。

(2)化学防治。在柑橘炭疽病侵染前可喷1%半量式的波尔多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进行预防;在发病初期可喷洒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瑞毒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石硫合剂0.3波美度防治。苗圃在夏季雨后的晴天最易发病,若发现病情,应立即喷药防治,连续2~3次,间隔7~10天。

(三)石榴炭疽病

1.分布与为害

石榴炭疽病在石榴主要栽培区的苗木、庭院等地均有发生。为害石榴树的叶片、嫩梢及幼苗,发病严重时可导致大量的落叶。

2.症状

叶片发病,病斑常发生于叶缘和尖端,圆形、半圆形或不规则形,红褐色至褐色,上生很多黑色小点,散生或排列呈轮纹状,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枝条发病时,主要发生于嫩梢顶部,由下而上枯死。石榴苗生长期间,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易发病。若不及时防治,可引起落叶、枯梢或死苗,影响石榴苗出圃率。

3.病原

病原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胞目黑盘孢科刺盘孢属。分生孢子盘初埋在寄主的表皮下,随后突出表皮外露,四周有稀疏刚毛,刚毛褐色不分枝,尖端透明或淡色,稍弯曲,有1~2个分隔。分生孢子梗呈栅状排列,无色、单胞。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圆筒形,无色,单胞,内含1~2个小油球。

4.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产生分生孢子,经风雨及昆虫传播从伤口或气孔侵入,多从叶尖、叶缘处开始出现症状,一年可侵染多次。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易发病。雨季来得早,发病就早;夏季发病严重,幼嫩枝叶,长势衰弱,偏施氮肥易感病。

5.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措施。①控制氮肥的施用量,磷钾肥适量配合施用;②发现病梢及时剪除,剪口应剪至健部2cm以下;拔除严重病株,并集中烧毁或深埋,然后喷药保护。

(2)化学防治。可参照柑橘炭疽病。农药应交替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四)牡丹炭疽病

1.分布与为害

牡丹炭疽病也称芍药炭疽病,国外分布于美国、日本等国家,我国各地分布普遍,以北京牡丹和西安芍药上发生严重。病害造成植株茎扭曲畸形,幼茎受侵后则迅速枯萎死亡。

2.症状

炭疽病可为害牡丹、芍药的茎、叶、叶柄、芽鳞和花瓣等部位。对幼嫩的组织为害最大。茎部被侵染后,初期出现浅红褐色、长圆形、略下陷的小病斑,后扩大成不规则形大斑,中央略呈浅灰色,边缘为浅红褐色,病茎歪扭弯曲,严重时会引起折倒。幼茎被侵染后能快速枯萎死亡。叶片受侵染时,沿叶脉和脉间产生小而圆的病斑,颜色与茎上病斑相同,后期病斑可形成穿孔(彩图6-5)。幼叶受害后皱缩卷曲。芽鳞和花蕾受害常发生芽枯和畸形花。遇潮湿天气,病部表面出现粉红色略带黏性的分生孢子堆。

3.病原

牡丹炭疽病的病原同石榴炭疽病。

4.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病茎或土壤中存活越冬。翌年生长期,环境条件适宜,越冬菌丝便产生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侵染新萌发的茎叶。一般高温多雨的年份病害发生较多,通常于8~9月雨水多时发病严重。

5.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措施。①秋季和早春彻底清除病茎、病叶残体,集中销毁,减少侵染来源,可减轻病害的发生;②种植前应更换新土,进行轮作;③改善生态环境,浇水应当从植株的底部渗灌,防止水流飞溅传播病原菌;增施磷钾肥,提高其抗病能力。

(2)化学防治。①以种子繁殖时,在种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可使用4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3%~0.4%;②在发芽前喷洒4~5波美度石硫合剂;在5~6月病害发生初期,及时喷洒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连续喷2~3次,每隔10~15天喷1次,也可选择其他杀菌剂。(www.xing528.com)

(五)山茶炭疽病

1.分布与为害

山茶炭疽病是庭院及盆栽山茶上普遍发生的重要病害,常引起植株提早落叶、落蕾、落花、落果和枝条的干枯,削弱树势,减少切花产量。该病分布很广,美、英、日本等国均有报道。我国四川、江苏、湖南、云南、广州、天津、北京、上海等地均有发生。其中福州、昆明等地该病发生严重。

2.症状

该病能为害山茶花植株地上部分所有器官,主要侵染叶片及嫩枝梢。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浅褐色小斑点,斑点逐渐扩大成为赤褐色或褐色病斑,病斑近圆形,直径5~15mm,或更大。病斑上有深褐色与浅褐色相间的线纹。雪山茶品种叶片上的病斑较小,病斑边缘稍隆起,暗褐色。叶缘和叶尖的病斑为半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后期变为灰白色,边缘为褐色,病斑上轮生或散生许多红褐色至黑色的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在湿度大的条件下,从黑色粒点内溢出粉红色黏孢子团(彩图6-6)。

枝梢发病时,叶片突然枯黄,数天后叶片逐渐变为暗绿色或橄榄色、棕绿色,最后枯死变成黑褐色。病叶常留在枝条上,很容易破碎。

主干和大枝条发病时,病斑迅速蔓延绕干一周,致使病斑以上的枝条变色和枯死。枝杆上的溃疡斑卵形,长为6~25mm,大病斑同枝干平行。溃疡斑常有同心轮纹。

花器受侵染,病斑发生在鳞片上,不规则,黄褐色或黑褐色,后期变为灰白色。分生孢子盘通常在鳞片的内侧产生。果皮上的病斑为黑色圆形,病斑后期轮生黑色粒点,果实容易脱落。

3.病原

山茶炭疽病菌为半知菌亚门的核菌纲的山茶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Mass)。分生孢子盘直径150~300μm;刚毛黑色,分生孢子长椭圆形,两端钝,单细胞,无色(图6-6)。

图6-6 山茶炭疽病菌,示分生孢子盘

(仿蔡耀焯)

分生孢子萌发最适宜的温度为24℃(20~32℃),最适p H5.6~6.2。病原菌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27~29℃。

4.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盘在病枯枝落叶内,以及在叶芽、花芽鳞片基部、溃疡斑等处越冬。翌年4月,当温度上升至20℃以上,湿度在80%左右,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伤口侵入。但在自然情况下,病原菌可以从春季落叶的叶痕侵入,或从叶背茸毛处侵入。潜育期10~20天,从卷叶虫咬食的伤口侵入时,潜育期较短,只有3~5天。

高温、高湿、多雨有利于炭疽病的发生。高温烈日后遇上暴雨,常引起病害的暴发。土壤贫瘠、黏重容易发病。施用氮、磷、钾肥的比例不当、通风不良、光照不足等,均能加重炭疽病的发生。枝干上的病斑愈合后,如山茶生长在不良的条件下时,病害仍可复发。

5.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措施。①剪除有病枝条,从病斑以下5cm的健康组织剪掉,如果剪口处仍有变色组织时,必须向下再次修剪,剪口用杀菌剂消毒;②应选择从健康无病的母树上采条,扦插繁殖无菌苗木;③栽植地应设置在半阴的通风处,选择呈酸性(p H5.0~6.5)的壤土栽植,增施有机肥及磷、钾肥,增强植株的抗病性。

(2)化学防治。春季新梢抽出后,可喷洒1%半量式的波尔多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药。雨过天晴后喷药效果最好。

(六)梅花炭疽病

1.分布与为害

炭疽病是梅花上的重要病害,我国各地发生普遍。炭疽病能引起梅花早落叶,连年发生,植株生长衰弱,影响开花和观赏。

2.症状

梅花炭疽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侵染嫩梢。叶片上的病斑圆形或椭圆形,以后病斑扩大,变为灰色至灰白色;叶缘或叶尖的病斑多为半圆形或椭圆形。病斑黑褐色,病斑边缘红褐色。发病后期,病斑上有轮状排列的黑色小点粒(图6-7),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子实体),在潮湿条件下子实体溢出胶质物。病斑可形成穿孔,发病叶片易脱落。嫩梢上的病斑为椭圆形的溃疡斑,边缘稍隆起。

图6-7 梅花炭疽病

1—症状;2—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及刚毛;3—子囊壳及子囊孢子
(仿日《作物病害图说》)

3.病原

病原菌的无性阶段为梅刺盘孢[Colletotrichum mume(Hori)Hemmi]。分生孢子盘褐色,盘内有深褐色的刚毛,分生孢子圆筒形,无色,单胞。有性阶段在我国罕见。

4.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块(发育未完成的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在嫩梢溃疡斑及病落叶中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由伤口或直接侵入。炭疽病的发生时期与早春的气温关系很密切,若早春寒潮,则推迟炭疽病的发生。一般情况病害于5月上旬发病,7~8月发病重。分生孢子只有在高湿度条件下才能萌发,春季多雨,尤其是梅雨季节,发病常较重。盆栽梅花,由于雨滴把土表的分生孢子滴溅到植株下部的叶片上,故下部叶片往往先发病,叶片病斑多而大。栽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均能加重病害发生。

5.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措施。①收集病落叶,剪除有病枝条,并加以妥善处理,以减少初侵染来源;②加强栽培管理,控制病害的发生,栽植或盆花摆放不宜过密,以利通风透光,降低湿度;③多施磷、钾肥,氮肥要适量,以提高寄主的抗病性。

(2)化学防治。①休眠期喷洒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杀死越冬菌源;②在发病初期喷洒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间隔10~15天喷洒1次,连续喷2~3次,基本上可控制病害。

(七)君子兰炭疽病

1.分布与为害

君子兰炭疽病分布于我国南方及北方的许多城市,发生普遍。感病的植株叶片上产生坏死斑,严重影响君子兰生长及观赏价值。

2.症状

君子兰炭疽病多发生在叶尖和叶边缘部位,幼苗及成株均可发病。病斑初期为水渍状,逐渐扩大成稍凹陷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黄褐斑,病斑有明显边缘,四周可见轮纹斑痕,后期出现粉红色胶质黏液,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堆,最后叶片萎蔫脱落。幼苗期叶片症状同成株,但可侵染所有的叶片,使幼叶落光或仅有1个叶片,严重时整株枯死。幼茎上形成圆形、椭圆形稍凹陷斑,中央淡色,边缘褐色,其上散生小黑点。

3.病原

病原同石榴炭疽病菌。

4.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叶上存活越冬。翌年温湿度适宜时,形成分生孢子,侵染寄主叶片,老叶先发病。夏季到来的时候气温渐高,雨量增加,土壤过湿,炭疽病是最容易发生的季节。施肥不当,特别是氮肥用量过多,或不施磷钾肥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园圃环境郁蔽、高温高湿、盆土过湿,皆有利病害发生。幼苗受害比成株严重,幼茎也可受到为害,严重时整株死亡。

5.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措施。①积极改善环境条件,注意通风和光照,盆土排水要良好,在营养管理上要适当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的施用量;②及时摘除病叶并进行深埋,以减少侵染源。

(2)化学防治。在发病期间可喷洒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7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40%氟硅唑(福星)乳油8000倍液、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7~10天喷洒1次,连续3~5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