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园林植物保护及养护:解读植物锈病及其症状

园林植物保护及养护:解读植物锈病及其症状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锈病是由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的真菌引起的。一般来说锈病的病症先于病状,病状常不明显,黄粉状锈斑是该病的典型病症。锈孢子器产生叶片背面,细圆筒形,丛生于病部肿大组织上,外观呈灰黄色毛状物,内生大量锈孢子。担孢子遇水即萌发,直接侵入叶片、新梢和果实,发病后形成性孢子器、锈孢子器。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橙黄色、有光泽的圆形小病斑,扩大后病斑边缘有黄绿色的晕圈。

园林植物保护及养护:解读植物锈病及其症状

锈病是由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的真菌引起的。由于在病部产生大量的锈孢子,故称锈病。一般来说锈病的病症先于病状,病状常不明显,黄粉状锈斑是该病的典型病症。叶片上的锈斑较小,近圆形,有时呈泡状斑。锈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主要为害园林植物的叶、果实,引起叶枯、早期落叶、果实畸形等,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降低其观赏性,是园林植物病害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

(一)圆柏胶锈病

1.分布与为害

圆柏胶锈病又称为梨—桧锈病,在我国分布较广,尤其南方发生更为普遍。此菌系转主寄主,主要为害圆柏、龙柏、翠柏、柱柏、金羽柏、梨树苹果、海棠、木瓜等。在圆柏等寄主上,通过连年反复发生为害,可造成枝条大量枯死,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

2.症状

圆柏发病后,最初在针叶、叶腋或小枝上出现黄色小斑点,微肿,所以有人称之为赤星病。受害的木质化小枝病部常略肿大成棱形,以后病部表皮渐突起,破裂溢出红褐色或咖啡色锥形或扁楔形的冬孢子角或称菌瘿(彩图6-1)。叶片上的冬孢子角单生,小枝上的冬孢子角聚生。在小枝上产生的冬孢子角肿胀明显,尤其在数年的老枝干上产生的冬孢子角更为明显。春雨后,冬孢子角吸水膨胀,形成黄色角状胶质物,干燥时皱缩形成暗红色污浊状物。被害枝叶表现枯黄,小枝枯死。

3.病原

病原为梨胶锈菌(Gymnosporangium haraeanum Syd.),属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柄锈菌科梨胶锈菌属。在梨、苹果、木瓜、贴梗海棠上产生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在圆柏等寄主植物上产生冬孢子角。性孢子器生于叶片病部正面,扁瓶形或近球形,孔口外露,内生许多无色、单胞、纺锤形或椭圆形的性孢子。锈孢子器产生叶片背面,细圆筒形,丛生于病部肿大组织上,外观呈灰黄色毛状物,内生大量锈孢子。锈孢子球形或近球形,单胞、黄色、厚壁,表面有许多瘤状小点。冬孢子聚集于冬孢子角内,冬孢子角吸水膨大时,冬孢子分散。冬孢子纺锤形或椭圆形,黄褐色、双细胞,分隔处不缢缩,柄无色、细长。冬孢子萌发形成担子,其上生担孢子。担孢子卵形,淡黄色,单胞。

4.发病规律

梨胶锈病菌以菌丝体在圆柏等寄主病部菌瘿组织内越冬。翌年3月开始形成显露的冬孢子角。冬孢子角遇雨后吸水膨胀为胶质状,随后萌发形成担孢子。担孢子借风力传播到梨、苹果、海棠等寄主上,其传播直径达5km。担孢子遇水即萌发,直接侵入叶片、新梢和果实,发病后形成性孢子器、锈孢子器。8~9月释放锈孢子,锈孢子释放期达1个月以上。锈孢子传播到圆柏等植物上侵染叶片和新枝梢,于10~12月出现症状,以后病菌即以菌丝体在圆柏菌瘿内越冬。该病菌由于缺少夏孢子,因而不会发生再侵染(图6-1)。

图6-1 圆柏锈病发生发展规律

(仿园艺病理学,1997)

病害发生的程度与两类寄主的分布距离有关。凡两类寄主植物相距较近,或同处于5km范围内,病菌易传播,发病重。春季雨水多,有利于冬孢子萌发和担孢子飞散传播。此外,寄主种类不同,抗病性也有差异。如桧柏、欧洲刺柏、龙柏易受梨锈菌侵染,球桧、翠柏中度感病,柱柏、金羽柏则较抗病。

5.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措施。①园林规划时,在圆柏及圆柏属植物附近应尽量避免种植梨、苹果等转主寄主,如必须种植,一般要间隔5km以上。若城郊不可避免有两类寄主生长时,则应选用抗病较强的种类,以减轻发病程度;②冬季至早春2月前修剪圆柏的枯、病枝,在3月中旬后应注意剪除多冬孢子角枝,并集中烧毁。

(2)化学防治。①在冬孢子角膨大将要萌发产生担孢子前喷洒50%硫悬浮剂400倍液,石硫合剂2波美度,间隔10~14天喷洒1次,连续喷洒3~4次,以控制担孢子的产生和传播。如天气干燥无雨,可减少喷药次数,反之如阴雨天气较多,则须及时喷药;②在秋季8~9月在锈孢子传播、侵染圆柏等寄主时,可喷洒1波美度石硫合剂,1%等量式的波尔多液,间隔7~14天喷洒1次,共喷2~3次。喷洒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可间隔15~20天。

(二)海棠锈病

1.分布与为害

海棠锈病是各种海棠的常见病害,在我国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发生。主要为害贴梗海棠、垂丝海棠、西府海棠、梨、木瓜、苹果等观赏植物,同时还会为害桧柏、侧柏、龙柏、铺地柏等观赏树木,引起针叶及小枝枯死,影响园林景观。发病严重时,海棠叶片上病斑密布,致使叶片枯黄早落。

2.症状

锈病主要为害海棠的叶片,也为害叶柄、嫩枝和果实。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橙黄色、有光泽的圆形小病斑,扩大后病斑边缘有黄绿色的晕圈。病斑上着生有针头大小的褐黄色点粒,即病原菌的性孢子器。病部组织变厚,叶背病斑稍隆起,病斑上长出黄白色的毛状物,即病原菌的锈孢子器(彩图6-2、彩图6-3)。病斑最后枯死,变黑褐色。发病严重时,叶片上斑痕累累,引起叶片早落。叶柄及果实上的病斑明显隆起,多呈纺锤形,果实畸形,有时开裂。嫩梢发病时病斑凹陷,病部易折断。圆柏等针叶树受侵染,针叶和小枝上着生大大小小的瘤状物,即冬孢子角。冬孢子角吸水后,涨发成橘黄色的胶状物,犹如针叶树开“花”。受害针叶和小枝生长衰弱,甚至枯死。

3.病原

该病的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胶锈菌属的山田胶锈菌(Gymnosporangium yamadai Miyabe)和梨胶锈菌(G.haraeanum Syd),二者均为转主寄生菌,其菌态相似。

山田锈菌的性孢子器生于叶片的上表皮下,丛生,蜡黄色,后期变为黑色,性孢子椭圆形或长圆形。锈孢子器毛发状,多生于叶背面肥厚的红褐色病斑上,丛生。包被黄色,细胞长圆形或披针形,锈孢子球形至椭圆形,淡黄色有细瘤。冬孢子阔椭圆形、长圆形或纺锤形,双细胞,分隔处稍缢缩或不缢缩,黄褐色;胶质柄细长无色。担孢子卵形或亚球形。该锈菌缺乏夏孢子阶段。担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4~30℃,最适温度为15~22℃。

图6-2 海棠锈病

1—桧柏上的菌瘿;2—冬孢子萌发;3—叶片症状;4—性孢子器;5—锈孢子器
(仿《林木病理学》)

4.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在针叶树寄主体内越冬。翌年2~3月冬孢子成熟,菌瘿吸水涨大、开裂,并形成小孢子,借风传播到海棠等树的叶上侵入为害。在海棠、苹果、梨叶片上的锈斑产生性孢子器和性孢子,在北京6月下旬叶片背面的病斑上产生锈孢子器,内含锈孢子。7~9月间,锈孢子都可释放,借风传播到圆柏树的嫩枝上侵入嫩枝或叶越冬。

该锈菌没有夏孢子,故生长季节没有再侵染。病害的发生、流行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春季多雨气温较低、早春干旱少雨发病则轻;春季雨水多、气温偏高,则发病重。

5.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措施。勿将海棠、苹果、梨与圆柏等针叶树种植距离太近。

(2)化学防治。①春季当针叶树上的菌瘿开裂前,应立即往针叶树上喷洒药剂1∶3∶100的多量式波尔多液,阻止冬孢子堆破裂放出小孢子,切断初侵染源;②于4~5月病原菌侵染海棠等阔叶植物时,喷洒1%倍量式波尔多液,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

(三)玫瑰锈病

1.分布与为害

玫瑰锈病是世界性病害。在我国发生也很普遍,其中北京、济南、西安、南京、桂林等市发病较重。该病还可以为害月季野玫瑰等植物。发病植株提早黄叶、落叶,生长衰弱,影响观赏性。

2.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枝条、果、芽等绿色器官亦能受侵染。感病叶片正面有不显著的性孢子器,背面或叶柄上生桔红色锈孢子堆。以后则在叶背面散生橙黄色的夏孢子堆。冬孢子堆初为桔红色,后成深棕褐色,最后变为黑色(图6-3)。

3.病原

玫瑰锈病的病原菌主要有短尖多胞锈菌(Phragmidium mucronatum(pers.)Schlecht.)、玫瑰多胞锈菌(P.rosaerugosae Kasai),均属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柄锈菌科。两种锈菌在形态和发育方面很近似,有时混合发生。

短尖多胞锈菌的锈孢子器橙黄色,锈孢子近球形或椭圆形,淡黄色,有瘤状刺。夏孢子堆橙黄色,夏孢子球形或椭圆形,孢壁密生细刺。冬孢子堆黑褐色,冬孢子圆筒形,暗褐色,有3~7个横隔,顶端有乳头状突起;孢子柄永存,上部有色,下部无色,显著膨大。

图6-3 玫瑰锈病

1—叶片发病状;2—冬孢子堆
(仿徐明慧,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4.发生规律

病菌系单主寄生锈菌,以菌丝体在芽内或在发病部位越冬,冬孢子在枯枝落叶上也可越冬。次年春,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侵入植株后形成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锈孢子在6~27℃范围内均可萌发,萌发的适宜温度为10~21℃,锈孢子可以产生6次之多,这在锈菌中是独特的。夏孢子也可以终年存活,并成为主要的侵染源。夏孢子在9~25℃时萌发率较高,当气温超过27℃萌发率和侵染力均显著降低。冬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6~27℃,适温为18℃。

夏季高温,冬季寒冷的地方,玫瑰锈病发生较轻。相反,气候四季温暖,多雨或多雾的地区及年份则病害严重。一般来说,6~7月和9月发病最重;偏施氮肥能加重病害的发生;北京重瓣玫瑰和甘肃小叶玫瑰最易感病。

5.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措施。①选栽抗病品种;②春季及时清除病枝,摘除病芽、病叶并集中烧毁;③加强栽培管理,增施磷钾肥,以增强抵抗力;注意通风透光及排水,以降低周围环境的湿度,减少发病条件。

(2)化学防治。早春发芽前喷施3~4波美度石硫合剂;生长季节可喷施0.2~0.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20%三唑酮乳油1500~20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连续喷2~3次,并注意叶背面要匀均周到,才能有效地防治病害。

(四)月季锈病

1.分布与为害

月季锈病是月季栽培地区的主要病害,在云南、四川、浙江、福建、山东、陕西和甘肃等省都有分布。受害叶片病斑累累,严重时焦枯,导致叶片提前脱落,影响生长和开花。(www.xing528.com)

2.症状

锈病主要为害月季的芽和叶片,也为害嫩枝、叶柄、花托、花梗等部位。春季萌芽期,病芽基部肿大,在1~3层鳞片内长出大量桔红色粉状物,像朵小黄花;有的弯曲呈畸形,15~20天后枯死。嫩叶受害后,先在叶正面上,丛生黄色小点状性孢子器,后在叶背面生成桔红色锈孢子堆。病斑周围淡黄色,有的边缘呈紫红色,病健交界非常明显。秋季腋芽被侵染后,经越冬多枯死。

3.病原

病原为多孢锈菌属的短尖多胞锈菌[Phragmidinm mucronatum(pers)Schlecht],属于担子菌亚门锈病目,多胞锈菌属。锈孢子器在叶背堆聚成桔红色粉状物,周围有侧丝,裸生。锈孢子串生,夏孢子堆生,冬孢子堆黑色,散生裸露。

4.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在月季病芽内越冬,次春3月下旬,病芽萌发时即开始发病,产生夏孢子,并向叶面上传播侵染。病叶上的冬孢子也能越冬,次年春萌发产生担孢子,侵染幼叶嫩梢,再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锈孢子侵染叶又产生夏孢子。夏孢子可多次产生,重复扩大侵染,潜育期最短7天。每年4月下旬叶片开始发病,5月下旬至7月初为发病盛期。8月中旬,平均气温在27℃以上病害不发展,28℃以上夏孢子不萌发,9月中旬以后仅腋芽发病。雨水多而均匀的年份,发病则重。

5.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措施。加强月季的栽培管理,发现病芽要立即摘除销毁,以减少病原菌的侵染。

(2)化学防治。参照玫瑰锈病。

(五)菊花锈病

1.分布与为害

菊花锈病最初发生于亚洲,18世纪在英国发生,给当时的菊花栽培造成了严重的损失。1979年上海日本引进菊花品种时将菊花白锈病菌带入中国,目前在我国的台湾、南京、上海等地发生严重。菊花感病后,叶片失绿,使花期缩短,影响观赏价值。

2.症状

菊花锈病有两种,即白锈病和黑锈病,均发生于叶片上。

(1)白锈病。初期在叶背面产生小型变色斑,然后隆起呈灰白色的脓疱状物,渐渐变为淡褐色。叶正面则为淡黄色的斑点,严重时整叶满是病斑,导致早期枯死。

(2)黑锈病。初期在叶背面出现针头大小的疱状突起,有时也会在叶正面发生。疱状物破裂后散发出黑褐色粉状孢子。严重感病的植株非常衰弱,大量落花,一般在寒冷地方发病多。

3.病原

(1)菊花白锈病病原为掘柄锈菌(Puccinia horiana P.Hem),属冬孢菌纲锈菌目。冬孢子堆直径2~5mm,黄褐色。冬孢子长椭圆形,棍棒形至纺锤形,黄褐色,顶部圆形或尖突,双细胞,分隔处微缢缩;基部狭窄,表面平滑;柄无色至淡黄色,不脱落。

(2)菊花黑锈病的病原为菊柄锈菌(Puccinia chrysanthemi Roze),夏孢子堆多生于叶背,间或生于茎上,直径1~2mm,褐色;夏孢子球形或椭圆形,有刺,黄褐色。冬孢子堆多生于叶背,也生于叶柄和茎上,直径1~2mm,裸生,深褐色至黑色。冬孢子倒卵形至椭圆形,栗褐色,有瘤,两端圆形,双胞,分隔处稍缢缩,基部狭窄,平滑,柄无色或淡黄色,不脱落。

4.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冬孢子或菌丝体在病残体的病芽上越冬。翌年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随风雨传播,进行初次侵染,在寄主体内扩展,最后在叶片表面形成夏孢子堆。5~6月夏孢子由气孔侵入寄主体内,在寄主体内进行反复的侵染,造成病害的大发生,后期形成褐色的冬孢子堆。夏孢子侵入适温为16~26℃,秋末多雨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流行。白锈菌的冬孢子无休眠期,成熟后即可再萌发,产生担孢子,直接侵染菊花。

5.防治方法

(1)植物检疫。从国外或国内其他地区引进菊苗、插条时要加强检疫,严防白锈病的传入和扩散。

(2)园林技术措施。加强苗圃管理,合理密植,合理灌水,摘除病叶,拔去严重病株,烧毁。

(3)化学防治。在病斑未破病裂前,可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硫悬浮剂300~400倍液,间隔7~10天1次,连喷3次;2.5%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间隔20天1次,连喷2~3次。

(六)毛白杨锈病

1.分布与为害

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北京等地毛白杨分布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幼苗及幼树,大树上也有少量发生。该病为害叶片,也为害芽、嫩梢、叶梗等,严重时大部叶片感病,病斑连片,引起焦叶、落叶。

2.症状

在毛白杨锈病的发生区,春天杨树萌芽时芽背即出现黄色粉堆,形似一束黄色绣球花的畸形病芽,病芽往往不久即枯死。叶片受侵后,形成黄色小斑点,在叶背面可见到散生的黄色粉堆,即病菌的夏孢子堆。发生严重时,夏孢子堆可连成片,病部叶背面隆起,叶片提早落叶。毛白杨锈病主要为害1~6年生的幼苗和幼树,1~3年生苗受害最重。

3.病原

病原为马格栅锈菌(Mrlampsora manguniana Wanger)和杨栅锈菌(M.rostrupii Wanger),属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栅锈菌科。夏孢子堆黄色,夏孢子圆形或椭圆形,橙黄色,表面有刺状突起。冬孢子棱柱形,褐色。

4.发病规律

该菌以菌丝在冬芽内越冬。翌年春天,随着温度升高,冬芽开始活动,越冬的菌丝亦逐渐发育,并形成夏孢子堆。病芽不能正常展开,在4月初气温升高到13℃左右时,病芽大量出现。在5~6月逐渐形成发病高峰,7~8月气温升高,不利于夏孢子的萌发侵染,发病较轻。8月中下旬气温下降,该病菌又开始侵染新梢和嫩叶,形成第二次发病高峰,至11中下旬病害停止发展。

夏孢子萌发的温度为7~30℃,最适温度为15~20℃。病害的潜育期与温度亦有密切关系,当日平均气温12.9℃时,潜育期为18天,15.2~17.1℃时,潜育期为13天,20.3℃时,潜育期为7天。在最适温度内,温度愈高,潜育期愈短。种植过密,生长幼嫩的幼树,在湿度较高、通风透光性差的环境条件下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发展。干旱少雨的年份和地区,病害较轻。

5.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措施。①种植勿过密;②加强林区管理,春季树木萌芽时及时摘除病芽,病芽在田间颜色鲜艳,容易发现。采摘的病芽应装入塑料袋内,以免夏孢子扬散,并及时销毁;③苗床设立在距离发病严重的苗圃300m以外的地方,因为病菌的夏孢子大多散落在300m的范围内,以减少侵染。

(2)化学防治。在叶片发病初期可喷洒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七)草坪草禾锈病

1.分布与为害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可以侵染多种冷季型草坪,主要为害草地早熟禾、多年生黑麦草、狗牙根高羊茅、马蹄金等,其中尤以草地早熟禾、黑麦草受害严重。草坪草受锈病为害后,会生长不良,叶片和茎变成不正常的颜色,光合作用下降,严重时导致草坪死亡。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几天内就会大面积发生,造成叶片枯黄甚至枯死,草坪变稀疏,严重影响草坪景观。

2.症状

锈病主要包括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发病初期在叶和茎上出现浅黄色斑点,随着病害的发展,病斑数目增多,叶、茎表皮破裂,散发出黄色、橙色、棕黄色或粉红色的夏孢子堆。用手捋一下病叶,手上会有一层锈色的粉状物。夏孢子堆成熟后突破表皮裸露,呈粉堆状,橙黄色。草坪感染锈病后,叶片变黄枯死,被锈菌侵染的草坪远看是黄色的,严重影响观赏性。草地早熟禾、黑麦草、结缕草对锈病均很敏感。

不同锈病根据其夏季孢子堆和冬孢子堆的形状、颜色、大小和着生特点进一步区分。秆锈病的夏孢子堆生于茎秆、叶鞘上,夏孢子堆大,散生,深褐色,长椭圆形、长方形,穿透能力强,叶片正反面均可形成夏孢子堆且背面较大,病斑处表皮大片撕裂,呈窗口状向两侧翻卷。叶锈病的夏孢子堆生于叶片上,中等大小,圆形,散生,橘红色,叶表皮开裂。条锈病的夏孢子堆主要生于叶片上,茎秆、叶鞘也有,夏孢子小,鲜黄色,成行排列,虚线状,叶表皮开裂不明显。

3.病原

三种锈病的病原都属于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的不同种。条锈(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夏孢子堆单细胞,球形,鲜黄色,表面有微刺;冬孢子双细胞,具柄,埋在黑色的冬孢子堆中。秆锈病(P.graminis Pers)的夏孢子单孢,赤褐色,长椭圆形,表面有较长的微刺;冬孢子双细胞,棍棒状,栗褐色,分隔处稍缢缩,顶端厚,略尖,有较长的柄。叶锈菌(P.recondita Rob.exdesm)夏孢子单孢,黄褐色,圆形或近圆形,表面有微刺;冬孢子双细胞,顶细胞较圆。

4.发病规律

锈菌是一种离不开寄主而存活的严格寄生菌。只要冬、夏季禾草能正常生长的地区,病菌就可以在病草的发病部位越冬、越夏。但条锈菌因不耐高温,当夏季的旬均温度超过22℃时就不能越夏。当病菌在适宜湿度和叶面有水膜的条件下,一般6~10天就可发病,并产生大量的夏孢子,随风传播,不断造成新的侵染,使病害迅速扩展蔓延。北方地区草坪锈病一般7~8月是发病最严重的时期,并持续为害到10月。

病菌适宜生长温度为17~22℃,相对湿度在80%以上。当温度在20~30℃时,有利于孢子的形成,尤其是叶片湿润利于夏孢子的萌发和侵入。

影响锈病发生的因素很多,如:不同品种的抗病程度、湿度、降雨、草坪密度、水肥等养护管理。其中对湿度的要求,以秆锈最高,叶锈居中,条锈最低。

5.防治办法

(1)园林技术措施。①选择抗病草种、品种,并合理布局。由于草种间和品种间对锈病存在着明显的抗病性差异,因此,在建植草坪时首先应选择抗病的草种和品种,并提倡不同草种或多品种混合种植,如草地早熟禾、多年生黑麦草和高羊茅(7∶2∶1)的混播,或草地早熟禾不同品种的混播;②科学的养护管理。增施磷、钾肥,适量施用氮肥;合理灌水,降低田间温度,发病后适时剪草,减少菌源数量。

(2)化学防治。①在播种时可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2%~0.3%;②一般在发病早期,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进行喷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