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栽培技术防治是从加强园林植物与削弱病原微生物方面着手,即通过合理的培育技术和管理方法,创造一个利于园林植物生长而不利于病原物侵染的园林植物生态系统,这是贯穿于园林植物生产中经济、持效、稳定的方法。如园林植物的枝干腐病、溃疡病、日灼病等的发生,往往与植物的生长势衰弱有关,如果能改善生态环境,促使园林植物生长旺盛,可减轻这类病害发生程度。
(一)使用无病种苗
1.优选圃地
土壤往往是猝倒病、茎腐病、黄枯萎病、菌核性、根腐病、线虫病等栖息的场所,长期栽培及与感病植物连作地,使土壤中积累的病原物越来越多;而土壤黏重、排水不良、苗木过密、管理粗放等因素又会加重病害的发生。因此,育苗时必须选择无病的土壤进行,并加强管理。
2.精选繁殖材料
很多病害如仙客来病毒病、唐菖蒲花叶病毒等都是由于种子、苗木及繁殖材料本身带毒的,只有从健康植株上采种或使用脱毒苗的组培苗才能减少病毒病的发生。因此,选用健康无病的繁殖材料是园林植物栽培技术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园林植物的栽培措施
1.园林植物的合理配置
不同种类园林植物的合理配置对有些病害可以起到某种屏障作用,如黄栌与油松等树种混植,其黄栌白粉病的发生要比黄栌纯林发病轻。园林植物配置时,除考虑植物间的生态、生物学特性、观赏效果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混植的园林植物不能是感病植物、中间寄主、病原生物介体寄主。如烟草花叶病毒能侵染多种花卉,在园林布景中多种花卉的混栽必然会加重了病毒病的发生。紫薇白粉病多发生在双子叶植物上,在种植紫薇时有层次的种植针叶树,起阻碍病害发生蔓延的作用。
(2)混植园林植物数量和间隔要真正起到阻止病菌传播的作用,一般可根据病害传播的“有效距离”来确定间隔距离、数量。如圆柏属植物与梨、苹果等转主寄主,种植的间隔距离必须在5km以上。
2.实行轮作(www.xing528.com)
连作会使病原微生物逐年积累,病害逐年加重,而实行轮作则可以有效地减轻病害的发生。轮作的关键是轮作的植物种类和轮作年限。轮作的植物不能是感病植物、中间寄主,这样可使病原物找不到适宜的寄主而死亡;同时该植物有利于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有效地改变微生物区系,促进病原物的死亡。轮作年限视病原物而定,如鸡冠花褐斑病实行2年轮作即有效,而胞囊线虫则时间要长一些。防治土壤寄居菌,轮作时间短,效果好,防治土壤习居菌,轮作时间要长。
(三)园林植物的科学管理
1.搞好场圃及绿地的卫生管理
清除场圃、绿地内的残株落叶及杂草,能有效改善园林植物生态环境,减少病害的发生机会。将观赏植物修剪掉枝条、刮除老树皮、枯枝落叶、落果等病残体带出场圃,集中烧毁。场圃、林地内的杂草往往是病原物的寄主或越冬越夏场所,且杂草的丛生不仅与植物争夺水分、养分等,又提高了植物间小气候的湿度,有利于病原物的繁殖和侵染。因此,搞好场圃及绿地的卫生,减少病原物的侵染源,已成为一项非常有效地防治病害的措施。
2.加强肥水管理
合理的肥水管理措施能使植物健康的生长,提高抗逆能力,反之则会加重病害的发生与发展。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可以把某些病原物和害虫直接杀死,以免成为新的侵染源;若使用无机肥,氮、磷、钾的比例要合理,适量地增施钾肥,能提高寄主植物的抗病性,大量使用氮肥,促使植物幼嫩组织生长,往往导致白粉病、锈病、叶斑病等的发生。
观赏植物的灌溉技术,包括灌溉方法、浇水量和浇水时间,对病害的发生和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喷灌和“滋水”等方式往往会加重叶部病害的发生,最好采用沟灌、滴灌或沿盆钵的边缘浇水;浇水要适量,水分过大往往引起植物根部缺氧,轻者植物生长不良,重者引起根系腐烂,尤其是肉质根等器官。叶部病害发生时,浇水时间最好选择晴天的上午,以便及时地降低叶片表面的湿度。收获前不宜大量浇水,以免推迟球茎等器官的成熟。
3.球茎等器官的安全收获与管理
许多花卉是以球茎、鳞茎类器官越冬,因此必须在晴天挖掘收获,并注意避免机械创伤。收获后球茎、鳞茎等,先剔除有病的个体,并在阳光下曝晒几日,必要时需进行消毒处理后入窖。球茎等器官最好单个装入尼龙网袋内悬挂在窑顶。贮窖要预先清扫消毒,通风晾晒。窖内温度和湿度是影响贮藏的重要因素,窖温一般控制在5℃左右,湿度控制在70%以下。
4.改善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主要是指栽植场圃中的温度和湿度。场圃积水、苗木过密,往往会增加场圃湿度,有利于炭疽病、灰霉病、根腐病等的发生。因此,场圃应适时注意排灌,苗木过密时要及时间苗或适当剪叶,保持园林植物良好的通风透光性,特别是温室栽培植物,要经常通风以降低温度,减少花卉灰霉病等的发生。冬季要保持好温室或棚内的温度,避免忽冷忽热;盆花摆放密度要适宜,以便通风透气。天气干旱、地表温度高、苗木易发生灼伤,导致茎腐病的发生,应采取灌水、搭荫棚、行间盖草等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