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的诊断,首先要区分是属于侵染性病害还是非侵染性病害。许多植物病害的症状有很明显的特点,一个有经验或观察仔细善于分析的植病工作者是不难区分的。在多数情况下,正确的诊断还需要作详细和系统的检查,而不仅仅是根据外表的症状。
(一)侵染性病害
病原生物侵染所致的病害特征是,病害有一个发生发展或传染的过程;在特定的品种或环境条件下,病害轻重不一;在病株的表面或内部可以发现其病原生物体存在(病征),它们的症状也有一定的特征。大多数的真菌病害、细菌病害和线虫病害以及所有的寄生植物,可以在病部表面看到病原物,少数要在组织内部才能看到,多数线虫病害侵害根部,要挖取根系仔细寻找。有些真菌和细菌病害,所有的病毒病害和原生动物的病害,在植物表面没有病征,但症状特点仍然是明显的。
1.寄生植物引起的病害
在病植物体上或根际可以看到其寄生物,如寄生藻、菟丝子、独脚金等。
2.线虫病害
线虫危害后的植株一般多表现为植株矮小、畸形和腐烂等症状。结合上述症状并进行病原鉴定才能确定是何种线虫病害。线虫病害的病原鉴定,一般是将病部产生的虫瘿或肿瘤切开,挑取线虫制片或做病组织切片镜检,根据线虫的形态确定其分类地位。对于一些病部不形成肿瘤的病害,首先根据线虫种类不同采用相应的分离方法,将线虫分离出来,然后制片镜检。鉴定时要排除腐生线虫的干扰,特别是对寄生在植物地下部位的线虫病害,更要排除土壤中腐生线虫的干扰,必要时要通过柯赫氏法则进行验证。在线虫鉴定方面,电子显微镜、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已被广泛应用,这些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线虫鉴定的准确性,为线虫病害的诊断提供了可靠保证。
3.真菌病害
真菌病害的诊断应从症状和病原特征两方面来进行。
(1)症状诊断。真菌病害的症状以坏死和腐烂居多,而且大多数真菌病害均具有明显的病征,环境条件适合时可在病部看到明显的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颗粒状物等特定结构。但在田间有时受发病条件的限制,症状特点尤其是病征特点表现不够明显,此时较难断定是何种病害。当遇到上述情况时,在继续观察田间病害发生情况的同时,可将病株或病部组织采回实验室,放在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继续培养,促使症状充分表现,然后再进行鉴定。对于常见病害,根据病害在田间的发生分布情况和病害的症状特点,并查阅相关资料则可基本判断是何类病害。
(2)病原检查。诊断真菌病害时,除仔细观察症状外还应对病原进行鉴定。尤其是对一些症状复杂的病害、不太常见或一些新病害,病原鉴定是必不可少的。引起真菌病害的病原真菌种类很多,引起的病状类型也很复杂。一般来说病原不同,症状也不同;但有时病原相同,引起的症状会完全不同,如苹果褐斑病在叶片上可产生同心轮纹型、针芒型和混合型三种不同的症状,是由同一病原引起的。有时也有病原不同,症状相似的情况,如桃细菌性穿孔病、褐斑穿孔病及霉斑穿孔病,在叶片上都表现穿孔症状,但这三种病害的病原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仅以症状为依据,对某些病害是不能做出正确诊断的,还必须进行病原鉴定。
当病部出现明显病征时,我们可做病原检查。做病原检查时根据不同的病征采取不同的制片观察方法。当病征为霉状物或粉状物时,可用解剖针或解剖刀直接从病组织上挑取子实体制片;当病征为颗粒状物或点状物时,采用徒手切片法制作临时切片;当病原物十分稀疏时,可采用粘贴制片;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特征,根据子实体的形态、孢子的形态、大小、颜色及着生情况等与文献资料进行对比,对于常见病、多发病一般即可确定。较为可靠的方法是从新鲜发病组织的边缘作镜检或分离,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是必要的,一些特殊性诊断技术也可以选用。按柯赫氏法则进行鉴定,尤其是接种后看是否发生同样病害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可靠的一项。
4.细菌病害
大多数细菌病害的症状有一定特点,初期有水渍状或油渍状边缘,半透明,病斑上有菌脓外溢,斑点、腐烂、萎蔫、肿瘤大多数是细菌病害的特征,部分真菌也引起萎蔫与肿瘤。一般细菌侵染所致病害的病部,无论是维管束系统受害的,还是薄壁组织受害的,都可以通过徒手切片看到喷菌现象。切片镜检有无喷菌现象,是区分细菌与真菌、病毒病害的最简便的手段之一。通常维管束病害的喷菌量多,可持续几分钟到十多分钟;薄壁组织病害的喷菌状态持续时间较短,喷菌数量亦较少。检查时,应选择典型、新鲜、早期的病组织,先将病组织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吸干水分,用灭菌剪刀从病健交界处剪下0.5~1cm大小的病组织,将其置于载玻片中央,加入一滴灭菌水,盖上盖玻片,静置几分钟后用肉眼观察或显微镜检查。注意镜检时光线不宜太强,观察病组织周围,如发现有大量细菌似云雾状溢出,即可初步确定为细菌类病害。此外用选择性培养基来分离细菌挑选出来再用于过敏反应的测定和接种也是很常用的方法。革兰氏染色、血清学检验和噬菌体反应也是细菌病害诊断和鉴定中常用的快速方法。(www.xing528.com)
5.菌原体病害
菌原体病害的特点是植株矮缩、丛枝或扁枝,小叶与黄化,少数出现花变叶或花变绿。只有在电镜下才能看到菌原体。注射四环素以后,初期病害的症状可以隐退消失或减轻。菌原体对青霉素不敏感。
6.病毒病害
病毒和类病毒引起的病害都没有病征,但它们的病状具有显著特点,如变色(黄化、花叶)、畸形(小叶、丛枝)等全株性病状。这些病状表现首先从分枝顶端开始,然后在其他部位陆续出现。除此之外还可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粒体的形态和用血清学方法等进行鉴定。采取病株叶片用汁液摩擦接种或用蚜虫传毒接种是否引起发病;用病汁液摩擦接种在指示植物或鉴别寄主上是否可见到特殊症状出现等。必要时还可以作进一步的鉴定试验。
7.复合侵染的诊断
当一株植物上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物侵染时可能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症状。如花叶和斑点、肿瘤和坏死,首先要确认或排除一种病原物,然后对第二种病原物作鉴定。两种病毒或两种真菌复合侵染是常见的,可以采用不同介体或不同鉴别寄主过筛的方法将其分开。柯赫氏法则在鉴定侵染性病原物时是始终要遵守的一条准则。
(二)非侵染性病害
从病株上看不到任何病征,也分离不到病原物。往往大面积同时发生同一症状的病害;没有逐步传染扩散的现象等,大体上可考虑是非浸染性病害。除了植物遗传性疾病之外,主要是不良的环境因素所致。不良的环境因素种类繁多,但大体上可从发病范围、病害特点和病史几方面来分析。下列几点可以帮助诊断其病因:
(1)病害突然大面积同时发生,发病时间短,只有几天,大多是由于大气污染、三废污染或气候因素如冻害、干热风、日灼所致。
(2)病害只限于某一品种发生,多为生长不宜或有系统性的症状一致的表现,多为遗传性障碍所致。
(3)有明显的枯斑、灼伤,且多集中在某一部位的叶或芽上,无既往病史,大多是由于使用农药或化肥不当所致。
(4)明显的缺素症状,多见于老叶或顶部新叶。非侵染性病害约占植物病害总数的1/3,植病工作者应该充分掌握对生理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技术。只有分清病因以后,才能准确地提出防治对策,提高防治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